李澤華 樊翠紅
摘 ?要:兩創方針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它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國家做出的戰略方針。“兩創”精神不斷傳播,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對提高就業有重大幫助。社體專業發展現狀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聚合就業競爭力體系相關研究,結合社體專業就業現狀,分析學生能動性與就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運用程序性模式層層突破,分析社體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要素。
關鍵詞:兩創 ?社體就業 ?就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a)-0223-02
Abstract: The two-creation policy is "mas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for all", which is the strategic policy made by the stat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pirit of "two creations" is constantly spreading, 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students have great help in improving employ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ggregat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system,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dynamics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uses the procedural model layer-by-layer breakthrough,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Key Words: Two creations; Social employment;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兩創方針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它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國家做出的戰略方針。落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是就業創業問題,近年來社體專業就業率下降,社體辦學亮起“紅燈”。加強社體專業畢業生創新創業思想,提高社體專業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迫在眉睫。分析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構成要素對解決社體專業就業現狀有重大意義,為社體專業辦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 ?概念解析與形勢分析
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主要由專業能力、實踐能力、求職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構成。就業競爭力是引導學生從順利就業逐漸走向滿意就業的內在動力。就業競爭力是發展自身專業的精專性、提高思維的創造性以及對市場前景的敏銳性。社會體育專業主要是學習社會體育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來掌握群眾體育活動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驗能力開發和教學科研等基本能力。自1994年社會體育專業開設以來,人們不斷對體育鍛煉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體育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1.1 體育健身娛樂市場不發達
社體專業的發展應圍繞體育產業、體育市場展開。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群眾對于體育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我國的體育事業開始蓬勃發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但由于市場存在著逐利性特征,體育服飾產業的發展遠遠優于體育本身的進步。體育健身娛樂場所在這種背景下并沒有大量涌現,社體學生的就業崗位也相對較少。
1.2 畢業生去向多元化,缺乏自主創業觀念
對口就業對于研究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學校的辦學水平有重要的意義,通過研究對口就業方向可以明晰專業就業崗位、改善社體專業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案。據統計,社體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多元,只有1/3的學生從事了與社會體育相關的職業。他們選擇的職業主要包括體育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管理人員、公務員以及自主創業等。部分學生雖然有自主創業的想法,但由于受到缺乏啟動資金、對自身技術不自信以及固定思維的影響并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3 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體育大體分為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武術與民間傳統體育、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以及休閑體育7大專業。這些專業的核心課程都涉及體育各專業領域的目標要求以及體育專業知識對人的培育,但各專業對課程內容的設置又有所不同。經比較不難發現,這些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存在大量的交叉重合,影響學生學習的系統性和精專性。
1.4 校內外資源匱乏
教師專業素質弱。由于社會體育專業開設時間不長,短短20多年的時間還未能培養出大量的專業型教師,許多教師都是在體育教育以及其他學科領域調聘而來。教師同樣在探索中學習,沒有系統廣博的社體知識來指導學生,造成了社體專業課程內容設置與其他體育專業混淆、培養目標不清晰等問題。
實習場所有限,實習內容枯燥。我國高校社體專業實習基地非常有限,大部分集中在健身房。雖然我國人民對于體育健身休閑的需求大量增加,大量健身房應運而生,但近幾年社體專業招生規模迅速擴大,超過了社會對體育活動指導專業人才的需求。健身房實習工作任務演化成了單一的銷卡賣卡,實習基地形同虛設,并不能成為學生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的場地,不利于社體專業的良性發展。
2 ?兩創背景下社體專業就業競爭力的要素分析
2.1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情感、意志和思維等內在的能力素養。社會體育要培養指導社會群眾性體育活動專業的人才,迫切需要提高社體學生技能的專業性。社會體育指導不僅要求學生去掌握多種實踐性項目,更重要的是對一門專項知識的縱向學習,同時對該學科要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以便對群眾性體育活動進行科學、系統的專業指導。社會體育與群眾的關系密切,社體學生在學習相關體育專業的過程中,也要注重提升自身溝通能力以及對合作精神、道德素養的培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鼓勵學生積極獲取多樣的社會指導資格證書,增加學生的就業信心。
2.2 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也是個體的動手和操作能力,它是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環節。由于社會體育最終目標是指導群眾性體育活動,社體專業學生要加強專業實踐,就要有良好的實踐基地。學校應該加強與社會體育組織、體育機構的聯系,擴大校外實習基地。除了健身房、體育館等社會體育機構外,也要加強與社區、體育局等社會組織的聯系。學生要積極主動尋找實習場所,對于有自主創業想法的學生,學校應給予鼓勵和支持。其次學校內部要完善社體專業設施的多樣性,讓學生有更加便捷、多樣的實踐場地。
2.3 求職能力
求職能力是就業時針對用人單位要求,結合個人情況,揚長避短,有效就業。學生的求職能力要有專門的指導人員進行教育,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的專業能力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雙師型”教師就是對內加強校內教師對社體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應用、對外聘請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相關體育人員對學生進行雙向輔導,以加強社體專業師資力量的的建設。校內教師要積極學習最新的社體專業知識及理論方法,保證課程內容與時代要求相統一,明確社會體育與其他體育專業之間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的差別,把握學生自身特征進行就業指導;同時學校應該聘用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及教學能力的校外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輔導,培養學生向應用型人才發展,提高社體專業學生的競爭優勢。
2.4 創新創業能力
政府要完善大學生自主創業保障機制,以立法的形式鼓勵學生創業,來促進有自主擇業想法的大學生真正有所行動,增加就業崗位,解決社會體育市場崗位稀缺問題。學校要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觀念的培養,帶動學生自內而外的行動,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升自身應用性指導本領。構建政府、學校和學生三者間多方面的內外聯動機制,有效的提高社體專業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3 ?結語
近年來,社體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被廣泛關注,在專業能力、實踐能力、求職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構成社體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要素。利用國家政策、社會資源以及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來促進社體專業大學生自身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職業能力的提升,實現就業競爭力相對優勢。
參考文獻
[1] 高慧林.應用型本科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模式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0(4):17-18.
[2] 吳喜娥.社會體育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與就業準備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27):16-17.
[3] 辛松和.社會體育專業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體育學刊,2014,21(4):77-80.
[4] 周風祥.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學生就業前景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7):94-95.
[5] 吳亮,楊海平.對口就業對社體專業辦學的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5(10):158-161.
[6] 姚德超,晏月平.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體系的構建[J].教育評論,2009(1):75-77.
[7] 顧舒靜,姜宇,徐惠紅.淺論醫學研究生以就業為導向的核心競爭力的構建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3(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