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EPC建設模式已被社會廣泛接受,但在民用建筑領域,對于綜合性醫院建設采用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的參考項目案例還不普遍。本文通過對綜合性醫院建設的前期設計、招投標和中期建設施工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在“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模式下,有利于綜合性醫院項目建設協調管理發展的一些解決對策。
【關鍵詞】醫院建設;EPC;協調管理
1、引言
綜合性醫院項目建設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很重要的部分。隨著城鎮化的加快,醫療項目作為必不可少的社會性配套公用設施,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且綜合性越來越強,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標準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醫療需求[1]。
綜合性醫院項目不是普通的公建項目,它在 建設過程中的協同性管理融合了現代專業醫療技術與知識,體現了現代醫療服務水準和規范。由于醫療項目并非建筑企業的主流業務,所以目前建筑市場也沒有針對醫院項目建設的專業的管理和技術成熟的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以及監理單位。對醫院項目建設的綜合管理和協調尚處于摸索和總結的階段[2]。
2、EPC建設模式的內容
EPC總承包模式是指總承包商或者承包商的聯合企業對工程項目設計、采購、施工直至交付運營的全流程的一體化管理,其主要內容包括:組織管理、費用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溝通管理。EPC總承包模式管理程序包括項目策劃、項目設計、采購、施工到交付運營全過程,此種模式對總承包方的要求標準非常高[3]。
EPC總承包模式的優勢在于:(1)EPC總承包模式有利于實現工程建設的高度組織化;(2)EPC總承包模式有助于降低工程造價;(3)EPC總承包模式有助于縮短建造工期;(4)EPC總承包模式有利于激發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綜合效益的提升。
3、綜合性醫院項目建設復雜性引起的建設問題
3.1工程前期咨詢的關注重點、成果與傳統建設項目有所不同
前期工程咨詢工作包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項目立項和投資估算,下一步,確定項目建設規模和投資控制目標。
對于傳統建設項目,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項目的經濟效益、技術指標,綜合性醫院項目的建設方大多以政府單位為主體,考慮社會效益、居民醫療服務水平、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評價等;結構設計、施工圖設計及設計、施工造價咨詢的成果為工程做法、資金使用控制提供標準依據。具體舉例來說,對于綜合性醫院項目,配電線路的設計與走徑、醫療專項工程的招投標。
3.2設計方案綜合比選評判標準不完善
對于傳統建設項目,對設計方案的比選會有一個參考類型、維度,例如,建筑住宅項目,設計方案考慮人與自然的融合、人居環境的舒適度。但對于綜合性醫院建設項目,設計方案評價需考慮:在業主不明確要求條件下,建筑壽命全周期中運營維護維護成本控制、建設設計對甲方綜合運營利益最大化的評判、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情況和醫療水電網氣等資源與周邊建筑物綜合利用協調度。
3.3專項工程施工復雜性導致項目驗收、交接等困難增加
綜合性醫院這一類復雜建設項目通常具有高度技術復雜性,如建筑類型、設計與施工的搭接、項目操作的相互依賴性,新技術、新工藝的潛在影響和邊際效應會加重管理負擔,增加分包單位間施工穿插、作業面交接的難度。
醫療設備安裝規格標準多樣,材料質量及施工質量管控要點繁多[4];醫院項目專項工程分包多,而且是專業性強的分包單位,總承包方與專業分包方施工管理配合、施工技術交流工作要更復雜多變;建設方相關專業工程師把控施工標準難度大。
4、針對在EPC模式下綜合性醫院項目前、中期建設問題的解決對策
4.1實行多層次多階段協同管理
在前期設計階段,明確建立好設計進度、標準,針對大型復雜建設項目,如綜合性醫院項目,設計所形成的文件、成果是項目管理中采購、施工各階段開展工作的主要依據,總承包商在設計中應滿足業主期望的功能要求;在設計進度方面滿足業主的總進度計劃的要求;促進設計與施工的緊密結合,實現項目的增值目的。
傳統房建項目的多采取低價中標方式,運作并管理整個項目,在實際生產中,往往會因為前期設計的取簡、低預算等導致施工簽證、補簽合同的增多,影響工期、質量。因此,對綜合性醫院項目,在招投標階段,對施工圖設計、施工圖預算的多種選擇方案上,以全壽命周期角度,并考慮竣工驗收后評價及運營期效益最大化,盡可能避免低價中標,選擇優質施工、監管團隊和材料供應商等,為后續階段開展工作打好基礎。
4.2功能與品質兩種質量目標統籌管理
在城市綜合規劃上,醫院設計或多或少也是一張城市名片,要打破設計無創新,千城一面的常規,引入并比較創新性設計團隊,比如大范圍玻璃幕墻、屋頂太陽能電池板鋪設等設計的添加;關注并分析一次性投資與可持續運行成本的關系;參照國內外的綜合性醫院,深化并豐富科室需求,比如重視對心理咨詢室、志愿者服務室和應急指揮診室等,這樣才能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建筑品質。
4.3建立醫院建設項目信息庫共享機制
建立醫療建設信息共享機制,以此經過“端口—模塊—數據庫”,主要運行模式為建設工程參與各方將建設標準、結構形式等信息通過端口上傳,信息通過分析、處理加以存儲,分類和備份后形成“信息存儲模塊”;隨著數據的增多、信息流量的擴大,將逐步形成信息庫;信息庫中數據、資料等分析,管理者可對各參建單位“下達指令”,決策指令通過共享平臺到達端口,供所有管理人員使用,這一個閉環體現了信息共享機制的協同管理效應[5]。
結語:
本文將EPC管理模式與綜合性醫院建設項目相結合,提出項目管理三大建設問題,并據此制定相關解決措施對策,為總承包管理模式的推廣、綜合性醫院項目在全壽命周期運行中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實現提供一些幫助,有利于綜合性醫院建設項目的各項管理目標更有效實現。
參考文獻:
[1]丁楨榮,蔣廷令.工程總承包模式在醫院基建工程中的應用優勢及現存問題[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8,19(01):21-24.
[2]代永飛.醫院建設項目EPC工程總承包實施重點分析[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8,19(06):72-74.
[3]馮沖. 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裝配式建筑項目EPC管理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9.
[4]蒲揚.醫院建設項目現場管理要點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9(01):94-95.
[5]楊益晟,烏云娜.大型復雜項目質量鏈視角下參建方博弈研究[J].建筑經濟,2015,36(01):122-125.
作者簡介:
徐梓淇(1986.12-),男,漢族,遼寧凌源人,中級工程師,研究生,單位: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基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