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斐
【摘要】伴隨國家機構改革的順利進行,自然資源部成功組建。土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正逐漸納入統一、規范化管理。立足丹東市實際,為了進一步優化自然資源配置效果,使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更加綠色、協調、可持續化,應在協調各相關部門工作、保護耕地、加快空間規劃統一布局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提高丹東市自然資源管理能力。
【關鍵詞】丹東市;自然資源;開發利用
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能量源泉和空間載體的重要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伴隨著國家機構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重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從更高的站位,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納入到統一、規范管理上來,確保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更加綠色、協調、可持續化。然而,當前在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統一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開發保護制度協調性差等等。為此,本文結合丹東市實際情況,分析當前自然資源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希望為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可持續保護利用提供參考。
1、丹東市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現狀
近年來,在自然資源保護方面丹東市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嚴格實行“五重保護措施”,堅守耕地紅線。有序開展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工作、啟動永久基本農田動態監測監管系統,運用技術手段保護基本農田。加強倒逼性用地保護,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持續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土地等盤活利用專項行動,推動用地保障方式由增量為主向盤活存量為主轉變。嚴格執行土地開發利用標準,加強和完善節地考核評價機制,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同比下降5.38%,超額完成省廳下達年度任務,構建了以盤活存量土地為主的用地模式。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重點開展耕地提質改造工程,實施的鳳城市愛陽鎮三合村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項目,總面積380.21公頃,總投資4630.41萬元,建成后將新增耕地面積約10公頃,新增攔河壩3座,新建橋、涵等42座,修建田間道路14574米,護坡3835米,將極大地改變所在鄉村農田風貌。
啟動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通過借鑒廈門、沈陽等先進地區的工作經驗,統籌規劃,積極推進建設“多規合一”的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將城市功能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納入到一張藍圖,形成相互銜接無障礙,實現全域、全程、全方位空間管控。
2、自然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
雖然新時期下,我市的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2.1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相關工作協調能力不足
自然資源部門機構重組以后,出現了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協調能力不足的情況,舊有的系統工作與新職能融合不暢。由于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涉及到諸多領域,在職能部門劃分上,有時會存在資源所有權主體虛位等情況,進而造成部門之間、部門與各級政府之間職責劃分不清,權責不統一。此外,自然資源部門組建伊始,土地、水流、草原、森林等各類資源分屬不同管理部門的現實尚未得到全面扭轉,在統籌自然資源管理上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在進一步的工作整合過程中,會出現更多的新問題、新挑戰,單個自然資源的管理理論很難對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形成指導作用。
2.2耕地保護違法違規現象依然存在
在當前的土地市場中,供給難以滿足需求的剛性上升,違法違規用地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在城鄉接合部,農村違法占地問題依然嚴峻。違規建設屢禁不止,偏遠地區農民監督保護意識不強,實現源頭嚴防難度較大。土地執法監管壓力大,對于過程嚴管以及后果嚴懲等全流程監管落實不到位現象依然存在。
2.3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推進遲緩
丹東市是省里確定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城市。但因規劃編制費用落實困難,無法開展招標規劃編制技術服務單位工作,導致我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難以開展,同時導致我市相關各項工作推進遲緩,甚至落后于其他非試點城市比如鞍山市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在網上進行公開招標,在確定完作業單位后,即會迅速展開實質性工作。因此,我市當務之急是要解決資金問題,開展招標工作,確定作業單位,進行空間規劃編制及數據庫建設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工作。
3、自然資源有效保護與利用的對策建議
3.1加強信息化建設,借助大數據增強工作全面協調性
構建涵蓋全部業務、面向應用的統一大數據平臺。整合數據,開展耕地管理、礦山治理、不動產權籍管理、綜合執法監管、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等服務,形成統一標準、應用拓展、互聯互通、共享服務,建立全覆蓋、多尺度、定量化的自然資源統一數據庫,消除數據孤島,實現業務聯動、信息協同、精準辦理。同時強化信息技術業務培訓,劃清職能,明晰權責。加強統籌,加大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3.2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一是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針對地類交叉、占用等突出問題,借助“三調”逐地塊核實并按統一的分類標準確定地類。二是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建設,落實多種渠道補充、多種資金投入的耕地占補平衡措施,持續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筑牢糧食安全防線。三是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與補劃、補充耕地數量與質量核實的日常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查處。運用衛星遙感影像、實地照片與備案信息的對比檢查。有序推進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檢查,確保耕地保護與管理科學化、法制化和規范化。
3.3加快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啟動并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各項工作。推進“多規合一”,加強規劃銜接協調,逐步形成“一本規劃、一張網”,引導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啟動數據平臺建設,明確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等控制線的范圍劃定及規劃要求。
與此同時,加大規劃執行監管力度。充分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和方法,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引導樹立“依規用地”意識,嚴防違規擠占生態空間。加強規劃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宣傳,打造良好執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