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越南位于中南半島東部,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本文從三方面即自然資源、農業和對外經濟來分析越南。最后,通過上述的分析展望越南未來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自然資源;農業;對外經濟
一、引言
越南的全稱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它位于亞洲大陸東南、太平洋沿岸,可以說是一個景色秀麗、物產豐饒的國家。越南背依中南半島,面向遼闊的南中國海,處于從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國際航道之側,海岸線綿長,沿岸多天然良港,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中國的一個重要伙伴。越南主要是山地和高原,其中人口密集地主要集中在紅河和湄公河流域。近些年以來,越南經濟發展較以往快。越南是東南亞當中的重要國家。越南將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在世界上占據一定的地位。
二、自然資源
1.水資源
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經濟日益發展的條件下,無窮無盡的水資源已經日益匱乏。越南國土超過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地區,而且被明顯地分開。越南的氣候屬于熱帶季風氣候,越南河流密集,全國有2860條大小河流,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就有0.5公里-1公里的河流。越南江河密布,水量充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000多億千瓦。其中紅河水系的水能蘊藏量占越南全國水能蘊藏量的37%,同奈河水能蘊藏量占越南全國水能蘊藏量的20%。此外,越南的地下水資源非常豐富,越南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沿海地區。開發地下水對城市及工業區的供水都有重要意義。
2.土壤資源
越南的土地不多,土地面積居世界第58位。人均耕地更少,只有0.12公頃,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東南亞地區是最低的。但是,越南的土地土層厚,較疏松,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越南的土壤資源豐富多樣,根據土壤構成要素的不同而分成不同類型。不同的土壤類型在產生的源泉、肥沃貧瘠程度上有很大的區別,在農林業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平原地區的土壤主要是沖積土。沖積土經過不斷的變化就形成了水稻田。在越南的山區,土壤的形成過程就是風化過程,這也是潮濕的熱帶季風地區典型土壤的形成過程。在山區地區還有盆地,適宜開辟梯田種植水稻、花草及短期經濟作物。
3.礦產資源
越南的礦產在種類上非常豐富:燃料-能量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礦泉水。越南的煤炭資源主要是能量煤。現在已經開發了較好的煤炭,滿足越南國內的需求。一般人們把金屬分為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目前越南的黑色金屬如鐵、錳、鉻儲量豐富。越南有色金屬的共同特點是大部分礦區較小且在山區,開采條件十分困難。非金屬礦產有91種,在越南還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越南的礦泉水-溫泉水是旅游休假的寶貴資源。許多礦泉水都有治病的作用,如和平的金杯等等。
三、農業
越南目前有九龍江平原、紅河平原、中部北區、中部南區沿海地帶、東南部地區、西原地區、北部山區和丘陵地區這7個農業區。九龍江平原是越南最大的平原,前江和后江的沖擊平原最適宜發展農業。九龍江平原在糧食生產方面,稻米是主要的。紅河平原是全國第二大的重點糧食產區。這個地區的特產是冬春蔬菜,銷往越南國內各地并出口其他國家和地區。中部北區最大的是清一又平原中部北區的農產品主要是為食品加工業提供原料,主要有花生、柑橘等。中部南區的河流短且坡度大,平原狹小,農業用地有限。中部南區的農產品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工業。東南部地區是越南全國生產橡膠最多的地區。它主要的農產品是花生、大豆等。西原地區物產豐富,咖啡是西原地區的主要農產品。北部山區和丘陵地區種植有很多特色樹木。北部山區和丘陵地區體現了農業的多樣化和專業化,尤以茶葉、水果、熱帶食品最為突出。
四、對外經濟
對外經濟包括進出口貿易、外國投資方面的國際合作、勞務方面的國際合作、國際旅游。
2009年越南干海味出口仍然出現猛增。2009年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50億美元。2009年越南進口金額約為687億美元,部分主要工業品進口增幅較大。越南許多用于經濟領域的主要原料和燃料都是依靠進口的。越南由于外國投資的不斷增加,滿足了其保證經濟增長速度的需求,改善了其生活生產的基礎設施。通過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越南實現了工藝轉讓;吸收了世界先進工藝科學的成果。由于投資合作,越南從中學到了國際上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國際勞務合作使得越南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國際旅游主要是吸引外國游客到越南參觀旅游,這是一種原地出口的方式。2009年,越南入境國際旅客40萬人次。
五、展望
越南作為東南亞中的重要國家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的提升。本文主要是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越南經濟狀況的,即是自然資源、農業和對外經濟。其實在工業、交通等方面越南的發展也是相當不錯的。我堅信,越南未來的發展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參考文獻:
[1]高歌.越南經濟發展分析[J].對外經貿,2013(07).
[2]牛劍松,周禹.淺談越南經濟發展前景[J].法制與經濟,2013(03).
作者簡介:徐曉慧(1992.06- ),女,漢,湖北咸寧人,區域經濟學,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