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與實體經濟、特別與制造業是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前銀行制造業貸款增速持續放緩,筆者通過對鎮江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調查認為:目前各機構在授信問責制執行過程中存在過于教條、責權利不對等、盡職免責不到位等問題,不利于國家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政策的落實,亟需進一步完善授信問責制,加大對制造業信貸供給提升的力度。
關鍵詞:授信問責;制造業貸款
研究經濟問題,就必須重視和關注一系列的生產要素是否能夠滿足我們所期望的增長目標的需要。本文研究的授信問責制度對制造業貸款的影響,屬于研究資金要素供給能力的范疇,結合當下經濟形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鎮江市制造業貸款增長放緩現狀及成因簡析
鎮江是蘇南板塊的重要成員,地處上海經濟圈和南京都市圈的交疊處,在“兩圈”的輻射帶動下,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綜合實力較強。鎮江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期,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為3.79:49.31:46.90。全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00余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大中型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在江蘇省名列前茅。制造業融資需求較大。但從2011年-2015年相關數據可以看出,鎮江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制造業貸款供給呈逐年下降趨勢,制造業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比重從2011年的39.62%,下滑至2015年的33.49%(詳見表1)。制造業貸款增速從2011年的8.26%,下滑至2015年的-1.99%(詳見表2)。
制造業貸款呈下降趨勢,與全省、全國走勢相同,但鎮江情況較為突出,有制造業本身的問題,例如:所屬行業信貸風險上升;所屬行業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產業發展政策;制造企業大部分屬于傳統制造行業,且多數為中小型企業,產能過剩問題較為嚴重;風險暴露較多或潛在風險積聚較大等等。基于風險控制和防范壓力,大部分銀行普遍加大對制造業信貸管控和問責力度,提高準入門檻、上收審批權限、壓降信貸規模,導致信貸資源的供給難以滿足轄區制造業的信貸需求。特別是,導致制造業信貸資源供給不足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銀行體系內不完善的授信問責制度。
二、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授信問責制度形成及實施情況
1.授信問責制度的產生與構成。授信問責制度是商業銀行為防控風險、突出對信貸人員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有助于提升銀行經營的穩健性,是銀行防范風險的前置閥門,對促進銀行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銀行制定該項制度的主要是依據監管部門及內部制定的相關文件。據了解,各銀行的授信問責制內容均比較全面,執行較及時。
2.各銀行機構對授信問責制執行的比較嚴。據統計,2011年-2015年,鎮江市銀行業機構有近千人被問責,主要形式有警告、罰款、職務調整,甚至還開除主要責任方。其中,問責的貸款主要分布在制造業。據了解,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農商行一些網點人員認為,“執行嚴、問責勤”是當下銀行機構開展信貸業務的工作人員的切身感受。現階段,在授信問責制嚴格執行的情況下,信貸人員放款的積極性明顯下降,制造業貸款發放形勢嚴峻。
3.授信問責制可能影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實施效果。調查顯示,近半數的基層信貸人員認為問責制可能導致“惜貸”,直接導致制造業貸款供給水平下降,既不利于貨幣政策的傳導和經濟結構的改善,又不利于國家實現制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此外,授信問責制還可能導致信貸人員出于免責的目的主動規避貸款責任。當前經濟下行的形勢下,信貸人員放貸普遍較為謹慎,對制造業企業發放貸款的意愿不強,熱衷于政府主導性項目貸款、票據貼現等風險相對較低的業務。
三、存在問題
1.監管部門對授信問責制度執行情況監管過于嚴格。一般情況下,監管部門每年都會對各商業銀行進行現場檢查,對授信問責制的執行情況是檢查內容之一。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業務經營中會發生一些與原合同約定不完全吻合的情況,多家銀行從業人員會因貸款資金未按照約定用途使用、抵押合同期限與貸款期限不匹配以及未嚴格執行“實貸實付”原則導致貸款資金在賬戶滯留時間過長等問題而面臨授信問責。銀行迫于授信問責壓力,對制造業企業審貸和放貸的積極性下降。
2.商業銀行履職中存在責任與激勵不匹配的問題。從轄區調研情況來看,除監管部門對銀行授信問責執行嚴格外,銀行內部在執行授信問責過程中,問責的力度與平時發展業務的獎勵力度存在明顯的不平衡,問責的處罰金額遠大于獎勵金額,這種情況在國有銀行表現得相對比較突出。據了解,83%以上的受訪人員認為,獎懲力度之間的差距較大,且工資結構組成不合理,不能充分體現信貸人員在業務推動過程中所取得的工作業績。
3.盡職免責制度面臨執行難問題。在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情況下,盡職免責制度執行難問題不突出,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強勁促成絕大部分項目都能很好地實現盈利,貸款項目能源源不斷得到資金補給,銀行投入的貸款大部分能按期收回。然而在經濟下行階段,貸款項目不能持續得到及時的資金補充,項目的資金鏈趨緊,變得異常脆弱。當風險發生時,貸款投放的銀行將極有可能面臨不良貸款增加的狀況,授信問責也會隨即展開。據了解,近70%的受訪人員認為即使在發放貸款前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填寫過盡職免責聲明書等,但盡職免責制度很難落實到位。
四、政策建議
1.監管部門與銀行機構適當提升對風險的容忍度。一是監管部門在開展現場檢查過程中,對一些涉及違反授信問責制度的情況,應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涉事企業經營狀況之后,按照審慎性原則來對放貸機構的業務行為進行合情合理地定性,不機械地參照制度文件搞“一刀切”,這不僅有利于了解制造業企業在經營中究竟遇到了什么問題,也有利于銀行保持對制造業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銀行在執行授信問責制度的同時要兼顧盡職免責制度的貫徹執行,逐步完善盡職免責認定的方法和程序,在科學甄別行為人動機的前提下,適當提升對風險的容忍度,保持信貸人員結合制造業企業經營情況、嚴格遵照相關制度來發放貸款的積極性,推動信貸資源供給水平提升。
2.銀行機構要處理好獎勵與問責之間的關系。一是進一步明確崗位人員的崗位職責,根據工作需要定期細化崗位人員的具體職責,減少籠統性、框架性的制度規定,降低崗位職責間的重合度。二是要因時因地制宜地對獎勵制度與問責制度進行動態修正,完備管理流程和工作內容,確保從業人員有制度可依、按制度辦事的主動性、積極性。
作者簡介:解紅(1966.03- ),女,民族:漢族,籍貫:江蘇鎮江,學歷:本科,職稱:中級經濟師,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鎮江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