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抗疫”導學工作的任務應該是“穩人心、培素養、促改革”。在“抗疫”導學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尋求數據支撐,讓數據“說話”,根據數據定向、增效,同時要辯證地看待數據,把握數據導學的度,將“抗疫”導學工作納入理性的軌道。
【關鍵詞】大數據思維;理性導學;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6-0062-03
【作者簡介】蔡緒穩,江蘇省鹽城市聚亨路小學(江蘇鹽城,224001)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總體戰,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聯防聯控、知識宣傳、輿情監測、學情引導成為基層學校重要的日常。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全體教育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投入到導學工作之中。由于事涉千家萬戶,學情引導工作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抗疫”導學需要數據支撐
數據一詞在拉丁文里的意思是“已知”。《牛津簡明英語詞典》將其定義為“可以通過假設、前提等方式得出推斷的、已知的、被承認的事物”。數據的形式有符號、文字、數字、語音、圖像、視頻等。“大數據”是指以諸多來源、形式和渠道搜集而來的大型數據組。牛津大學的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教授認為,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可以“獲得有巨大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或深刻的洞見”。他所指出的大數據時代思維的三大轉變,能給如何導學管理帶來啟示。
要效率不要精確。大數據思維認為,紛繁的數據越多越好。大規模的在線導學涉及線上課程資源情況、學生在線學習情況、教師在線導學情況(以下簡稱“三情”),數據足夠“紛繁”,短時間內無法精確。“抗疫”導學,維穩是第一要務。指導學生在家的學習與生活,效率至關重要。
要全體不要抽樣。大數據思維認為,只有開啟全數據模式,讓樣本等于總體,才不會產生信息丟失。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應當著眼于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盡管三情千差萬別,但導學管理必須面向全體,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在特定的情況下,“關鍵少數”的缺失,會產生蝴蝶效應,危及全局。
要相關不要因果。大數據思維認為,相關關系比因果關系更有價值,它可以讓學校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學校要提升導學者與導學管理者的信息素養和技能,讓數據自己“發聲”,通過關聯物,對三情進行判斷、預測,超前謀劃,確保導學工作的穩健有序。
二、“抗疫”導學要讓數據“發聲”
江蘇省鹽城市聚亨路小學(以下簡稱“學校”)有近5000名學生,200多名教師。導學管理的樣本容量較大,學校以大數據思維統領導學管理,讓數據“發聲”,取得了顯著成效。
1.數據有質量,說話有底氣。
數據的質量取決于數據的樣本容量、混雜度和結構化程度。建立合理的數據模型與制訂立體的數據采集路線圖可以保證數據的質量。
圖1的數據模型充分考慮到影響在線學習的諸多因素,理清了三情數據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內部的基礎項對高維項的支撐關系。
導學管理組由分管校長、教導處分管主任、學科教研組長、班主任組成,分工協作,采集基礎數據,提煉高維數據,通過交叉驗證,確保數據的真實可信。同時,學校根據“抗疫”形勢的發展,調節數據項。比如,學校針對寒假延期情況,通過對上級網課資源進行比較、分析,決定采用市級的綜合素養網課,并針對其中較為薄弱的心育課,充實進以“宅家有趣心不慌”為主題的校本微課。
2.數據巧處理,說話有力量。
數據是信息的表現形式和載體。在導學管理的過程中,面對各類全樣本的數據,學校組織技術力量進行加工,以提取有價值的管理信息。
一是數據整理。學情、導情的基礎數據出現的問題較多:一些圖片文件太大,無法傳輸,如家庭學習場景(圖片)、參學率(統計表)、學習疑難問題(文字)、學習成果(圖片、音視頻等)等;統計表格五花八門,無法匯總;匯總上來的數據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于是,學校根據數據模型,組織教師學習數據采集、整理技術,使問題迎刃而解。
二是數據分析。小學生在線學習的成效與家庭條件有一定的相關度。學校借助在線調查的方式獲得相關數據。
結合表1的調查統計,全校有441名學生的父母白天不在家,約占全校學生的10%。通過對前兩項數據的比較、分析,發現全校有9名學生不具備在線學習的條件。全校共有“抗疫”工作人員子女335人,其中援鄂醫護人員子女4人,在鹽“抗疫”醫護人員子女3人。經過進一步核實,得出了三類導學對象(醫護子女或無法在線學習的學生、家長只能早晚監護的學生、家長隨時監護的學生)的數據,為分類導學提供了有力支撐。
3.數據促應用,說話有價值。
雖然數據有較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但是,“數據分析只能提出問題,而非提供答案”。只有將數據與實體事物聯系起來思考,善加利用,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一是交叉復用。一組數據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發揮作用,使其增值。參與導學的教師承擔的任務不同,責任不同,付出也不同。比如,學校針對上述第一類和第二類對象制定了《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我的假期我作主》兩個導學方案,執行方案的是部分教師和班主任。為了激發教師導學的積極性,學校在制定《導學考核方案》時,也將這組數據納入其中,盡量使教師績效考核更為精準。
二是數據擴展。在“我的假期我作主”活動中,學校原先只要求上述第一類和第二類對象制定個性化課表,全校只有近10%的學生得到這個綜合學習的機會。這時,有教師提出,非這兩類對象也可以在“學校托底課表”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學校最終采納這一建議,收到844份個性化課表,參與率提高到了17%,更多的學生得到了鍛煉。
三、“抗疫”導學不能止于數據
在“抗疫”導學的工作中,數據讓導學管理者看清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明確了重點,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了工作效能。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數據并不能“包打天下”,理性地看待數據,才能防止導學工作走向另一個極端。
1.數據不是工作的全部。
“抗疫”導學對數據過度依賴,極易產生“數據獨裁”,加重師生和家長的負擔。管理者既要時刻把“心理感受”等非數據事實放在心上,也要重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習慣的培養和情感態度的引導,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為此,學校確定了“統籌規劃,彈性設計,綜合管理,適度反饋”的管理方針,強調數據統計集約化,數據處理情境化,數據反饋人文化,堅持正面引導,鼓勵學生盡心地學、教師熱心地導。
2.大數據理論應當校本化。
一是要效率也要精確。一所學校的大數據更多表現為全樣本,數據的體量算不上非常大。對第一類與第二類對象的導學及其管理,可以進行導學任務包的私人定制。
二是要全體也要抽樣。面對大規模的線上教學需求,導學及管理的信息化技術往往只能做到“現學現賣”。數據的采集統計也只能做到半自動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保證數據類型的混雜性,抽樣有時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三是要相關也要因果。一旦出現問題,無論是不是數據在“發聲”,都要細加探究,緣果求因,找出真正的癥結所在。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錯誤的前提導致錯誤的結論”,從而在“抗疫”的關鍵時刻發揮在線導學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