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從古至今,人類對于“藥”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尤其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明的中國,有關“藥”的記載也可以在《山海經》中找到端倪。
《山海經大荒南經》里有記載:“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于巫,司此玄蛇。”其中,“帝藥”指的就是“不死藥”。能夠不死,當然是件好事,誰不想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呢?后人對《山海經》的記載有這樣的理解:巫山上長著一株欒樹,有著黃色的根,紅色的枝,青色的葉子,不論是花還是葉,只要吃了就能長生不老。
此外,《海內西經》里更是明確地說:“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yàyǔ)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是說有一群巫師給死去的窫窳服了不死藥,窫窳活了過來,沒想到,復活的窫窳竟變成了喜好吃人的怪獸,四處作亂。
開明說的就是昆侖山,而掌管昆侖山的正是傳說中的西王母,知道窫窳四處作亂,西王母很生氣,就把不死藥的藥效給降低了,正是擔心像窫窳這樣的怪獸復活之后到處作惡。其實,現在想想,這種不死藥的作用有點像特效療傷藥,還有副作用,吃了這個藥后果很難預測和控制。但是,這種“死而復生”、“長生不老”卻深深地烙在了人們的心里,從此,古代的人們便開始了對不死藥和長生藥的苦苦追尋。歷史上,秦始皇就曾經派御醫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從山東出發,前往傳說中的蓬萊仙山尋找長生不老藥。嬴政對于神藥的追求那是相當執著了,并且耗資巨大,每次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出海,都要準備夠他們生活三年的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當然了,徐福最后并沒有如愿帶回仙藥,反而消失在茫茫大海中了。
后來,漢朝時漢武帝也想自己延年益壽,建造起一座通天神臺,這座通天臺高二十丈,以香柏做殿梁,臺上建神柱,高三十丈,上有仙人,掌捧銅盤玉杯,以承云表之甘露,這就是承露盤。漢武帝以為甘露合起來就是不死之藥,要說他想象力還是很豐富的,不但想要不死藥,還想建個高臺試圖跟天上的神仙當朋友。當然了,最后結果也和秦始皇一樣,沒有成功。
但是,帝王對于神藥的苦苦追尋,卻促成了方士們從尋藥到制藥的轉變。發展到后來,方士們受到中醫煎煮草藥的啟發,紛紛開始嘗試水煮藥物,再后來,又有方士從“冶煉”技術中找到靈感,發現了爐里的變化更是奇妙無窮,火法煉丹由此誕生。歷史上,吃過仙丹的皇帝可是不少呢,唐太宗、嘉靖帝、雍正,都是仙丹的忠實粉絲。煉丹技術的迅速發展,一發不可收拾,煉丹爐里除了丹藥,還煉制出了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黑火藥、水銀等等,這也算是古人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說回現在,疫苗也是藥,但疫苗也不是靈丹妙藥,如果把全部希望放在疫苗上,其他方法一概不管,是不是跟古代求仙丹的皇帝一樣呢?不如科學地面對,好好鍛煉身體,做好防護工作,才是真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