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 ?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發展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必須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公私合營(PPP)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本文對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完善PPP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的服務質量,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PPP模式;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應用
1 ?引言
我國正處于經濟改革的重要時期,通過公私合營(PPP)的模式,能夠用財政引導社會資本,利用杠桿效應籌集更多的資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高公共物品的攻擊效率,同時也能夠緩解地方債務問題,實現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在建設中的優勢互補和互利雙贏。目前,PPP模式在國際上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個領域,但是我國對于PPP模式的應用還不完善,因此探究促進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得到更好應用的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PPP模式概述
2.1 ?PPP模式概念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縮寫,也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目前PPP模式已經成為公共基礎設施職工的一種重要的項目運作模式,PPP模式不僅減少了政府財政支出,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的投資風險[1]。
2.2 ?PPP模式分類
根據三級結構分類法,可以將PPP模式非為外包類、特許經營類和私有化類三種項目,外包類PPP項目是由政府部門承擔主要風險,負責整體項目的投資和進度,將項目中的一部分以外包的方式承包給私人部門;特許經營類PPP項目是指由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共同投資,雙方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分享收益、承擔風險,在該類項目中,項目資產的所有權仍然屬于政府部門,但是私人部門的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項目的成敗,所以為了保障項目的收益,必須要實施有效的監管,充分發揮出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優勢;私有化類PPP項目與前兩種不同,該類項目的所有權歸私人部門所有,因此私人部門需要承擔主要風險,政府的收益主要來自于向項目所有者收取相應的費用[2]。
2.3 ?發展PPP模式的意義
PPP模式有著很多明顯的優勢:其一,有助于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資金來源,轉換政府職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其二,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能夠互相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的不足,參與項目的各方組成戰略聯盟,協調不同的利益目標;其三,風險分配更加合理,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同時也打破了引入私營企業參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限制。由此可見,我國大力發展PPP模式的意義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推廣PPP模式對于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PPP模式下,政府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不僅拓寬了城鎮化建設的融資渠道,也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更好的整合了社會資源和民間資本;其次,推廣PPP模式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從而有效提高國家治理能力,通過規范的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依照合同公開透明的處理事務,將政府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和創新動力結合在一起,實現了職能的轉變,同時也提高了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最后,推廣PPP模式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方面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財政規劃不能僅限于單一年度,必須要做好中長期的規劃,符合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3]。
3 ?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問題
在PPP模式的發展過程中,由于部分地區政府缺乏嚴密的計劃和科學的方法,導致出現了一些失敗的案例,總結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可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公共產品價格制定不合理,為了吸引社會資本,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過度宣揚收益,因此私人部門為了盡快收回成本會采取漲價或者降低服務質量的方式,導致公共利益受損;二是由于私人部門追求利益最大化,沒有估計到公平性,一些公眾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三是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PPP模式的應用必須要規范,但是很多地區都缺乏可實施的規范制度,不僅會出現各種問題,同時由于無法對項目進行可靠的預期,也會影響社會資本參與項目的積極性;四是社會信用基礎薄弱,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私人部門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者失信的情況,一方面打擊了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影響了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合作,所以現實情況可以發現很多地區政府部門都會選擇國企進行合作;五是缺乏明確的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由于PPP模式經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不能形成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風險共擔機制,可能會引發社會資本收益與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會出現風險推卸的情況,增加了項目的隱形資本[4]。
4 ?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為了提高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價值機制,正確認識PPP模式的應用初衷,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提高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效率,在制定價格過程中利益主體都要參與進來,在保證成本計算合理的前提下科學制定價格,從而保障公眾利益;二是要重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平性,加強對PPP模式實施過程的監督和指導,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滿足公民的基本設施需求;三是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PPP模式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也要根據法律法規科學的制定執行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使私人部門和社會公眾都能夠清楚的了解PPP項目,從而為PPP項目的實施提供可靠的保障;四是要提升社會信譽和政府公信力,一方面政府部門要與私人部門簽訂明確的合同,如果私人部門出現違約行為將會面臨嚴重的違約懲罰,從而規范私人部門的行為,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要加強信息公開化建設,并完善社會監督體系,從而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要明確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明確的劃分各方應獲得的利益和應承擔的風險,不僅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也能夠實現互信共贏[5]。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增加,為了能夠多渠道籌集城市建設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采取外包、特許經營和私有化等方式讓民間資本參與到一些可行性項目中,可以說PPP模式的應用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目前在PPP模式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探究有效的解決對策能夠推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陽,張朕.PPP模式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運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6(6):143~145.
[2] 陳超超.高?;A設施建設PPP模式的應用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314~318.
[3] 趙蜀蓉,楊科科,龍林岸等.“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PPP模式面臨的風險與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8(11):73+78.
[4] 張曉晨,解本政,梁東明等.我國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基于PPP模式的創新型實施方案——以京杭運河某段旅游發展及水生態體系項目為例[J].項目管理技術,2017(8):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