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瑩
【摘 要】《雨巷》是一篇優秀的現代詩歌,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葉圣陶先生對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在詩歌中,作者以一種特有的象征性手法,以及運用了暗語、隱喻,傳達出對當時社會的憤懣情緒,抒發了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悲哀。
【關鍵詞】戴望舒;《雨巷》;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I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8-0207-02
《雨巷》寫作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戴望舒年僅22歲,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代,當時,全國人民處在白色恐怖之中,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屠殺,戴望舒因為之前參加過進步活動,為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殺,不得不暫居在松江的朋友家里,在孤獨與寂寞中反復體會大革命失敗后的痛苦滋味,曾經滿懷理想,如今卻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心中充滿了迷茫、痛苦,又摻雜著隱隱的希望。筆者將針對《雨巷》的藝術特點來談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戴望舒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其一生,無論是感情經歷,還是生活經歷,都是非常豐富的。1932年,戴望舒任《現代》編輯,同年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后入讀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深受法國象征派詩人的影響,在其詩歌中使用獨具特色的象征手法。
象征主義是19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象征派詩人所運用的手法是在朦朧的意向中掩藏強烈的情緒,其主張詩要寫得像“面紗后面美麗的雙眼”,其最終目的是傳達出內心的最高真實。
在象征派詩人的影響下,戴望舒的作品分為早期、中期、晚期等三個時期。其早期的詩歌作品,專注于抒發個人的思想情感,受時代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濃濃的感傷氣息,并且積極開發詩歌的暗示隱喻手法。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雨巷中行走、徘徊的我,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的社會、在大革命中失敗的革命者,以及那朦朧中的點點希望。
在詩中,我們能夠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在一條悠長悠長的、一眼望不到頭的深巷里,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還有一個如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我們雖然可以想象到這樣的畫面,但是又明顯知道這并不是真實存在的景象,而是充滿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即使細細品讀,我們也難以看出詩歌具體指的是什么,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的朦朧詩意。
在那充滿暴力的野蠻社會,那寂寞的、惆悵的心情,那種無力改變的現狀,戴望舒既明白又朦朧地表達了出來。想象和象征存在這樣的一種關系:想象創造了象征,象征擴大了想象。通過象征的手法來抒發作者的感情,使得這份感情又像是隱隱約約不確定的存在,使詩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更加含蓄。
朱自清先生曾經這樣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
二、極其具有音樂美
葉圣陶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由此可見,這首詩潛藏著音樂的力量。該詩從頭到尾共有七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給人以美感,而該詩在最后一節中將第一節中的“逢著”改為“飄過”,除此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節奏完整、音韻和諧,讀起來舒緩流暢,朗朗上口,極富音樂美,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而在每一節中又有長短句交織錯落,參差不齊,押韻和諧,從頭到尾沒有換韻。該詩沒有冗長的文字,全部都是短句,易于理解。而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韻腳反復出現,貫穿全詩始終。一個音節反復在腦海中回環往復,加深了印象,使得全詩的情感更加豐富,像交織在一起的音符縈繞在讀者心間,更像是一曲離歌,濃濃的傷感失望的情緒在心中四散開來。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戴望舒對美的追求、對藝術的向往。戴望舒深受其留學經歷的影響,受法國浪漫主義的影響,追求美,表現美,這也是詩歌對音樂美的初步嘗試。《雨巷》為世人所稱贊,一是因為戴望舒對音樂美的不懈追求;二是戴望舒對詩歌所作出的貢獻。
三、古典與現代相結合
戴望舒在創作《雨巷》時,借鑒了中國傳統詩歌的部分,為世人創造出一個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這明顯是受到古代詩人、詩作的啟發和熏陶。
自唐宋以來,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高潔美麗的愁思郁結難以排解的詩作很多。例如,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陸龜蒙在其詩作《丁香》中寫道:“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這首詩前兩句借“丁香”生長在江邊,遠離塵俗,無人欣賞,暗寓自己隱居的生活;后兩句借春風催放丁香綻放,成就一片春色來抒寫自己渴望被賞識從而施展才華的心志。全詩以丁香為意象,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愁緒。李璟在《攤破浣溪沙》中寫道:“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兩句的意思是: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丁香空結雨中愁”,其意境與《雨巷》何其相似,但兩者存在相同之說嗎?筆者認為不存在。在《雨巷》中,戴望舒既借鑒了古人的成果,又有自己獨特的創造。
《雨巷》中所展示出來的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的形象,更多是詩人的想象。戴望舒曾經說過:“詩歌,不僅僅是真實生活情境的反映,也是基于現實生活,詩人所創造的一種想象。”在以丁香結比作愁心的基礎上,戴望舒還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之上,借用暗喻、隱喻等藝術手法,創造出一個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撐著油紙傘,像夢一樣飄過的女郎,她惆悵、彷徨。
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同時也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希望。若沒有這位姑娘,作者將獨自徘徊在這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所以在詩歌的最后,作者表示,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四、結語
這首詩歌虛實結合,朦朧中又有點點光亮,作者似乎感到惆悵,蒙蒙細雨、悠長的巷子都讓人感到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壓抑,而在此時,出現了這樣一個丁香姑娘,作者心中感到慰藉,可是她消失得那樣快,讓作者感覺她的出現似乎并不真實,最后仍只有作者一人獨自徘徊在這雨巷。
總而言之,從多方面考慮,《雨巷》的確是現代詩歌的優秀代表。在創作中,作者運用獨特的象征手法,遣詞造句別有一番滋味。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具音樂美。是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既具有古典詩歌的婉轉,又飽含了現代人的情感意象;既借鑒了中國古代傳統的詩歌文化,又吸收了西方象征主義的精華,使得中外文明完美結合。所以,戴望舒無疑是“吸收外來文化豐富本國文化,繼承古典文化使之跟隨時代的潮流更加現代化”的成功者,為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由此我們可以懂得這樣一個道理: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引進外來先進文化,為我國文化注入活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更加民族化。
參考文獻:
[1]鞏占龍.淺析戴望舒《雨巷》的藝術特點[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2]方芳.淺談戴望舒詩歌《雨巷》的藝術成就[J].人文論壇,2003(01).
[3]朱俊.淺析戴望舒《雨巷》的藝術意蘊[D].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2005
[4]張芳彥.再談《雨巷》的藝術魅力[D].湖北省咸寧師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