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摘 ? ?要:本文結合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的發展定位和景觀資源現狀,提出了結合地域文化資源特色統籌城鄉文化風貌塑造的理念,并依此構建城鄉風貌的框架體系,進一步從新的視角提出城鄉風貌控制規劃導引。
關鍵詞:城鄉風貌 ?風貌分區與管控 ?青龍滿族自治縣
1 ?城鄉風貌基礎研究
1.1 ? 概念解讀
城鄉風貌是城鄉總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區域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程度[1]。城鄉風貌包括城市風貌和鄉村風貌。城市風貌反映城市特有景觀和面貌、風采和神態,顯示出城市的經濟實力、商業的繁榮、文化和科技事業的發達,這是可考資料中對城市風貌最早的定義[2]。鄉村風貌研究興起較晚,2006年《重慶市村鎮風貌設計導則》提到鄉村風貌是民俗民風、文化傳統與地形地貌、地理特征的融合,是依托村鎮物質形態而反映出來的精神氣質[3]。綜合以上概念,城鄉風貌實質上就是城鄉物質形態的外部顯現,是人們對城鄉物質環境、文化風俗、公眾素質的總體印象,是區別不同地區地方性與傳統特征的靈魂所在。
1.2 ?研究拓展
國內外城鄉風貌早期實踐多集中在街區尺度,針對歷史建筑或歷史街區的 建筑風格、高度和色彩等單一要素進行控制和改造。后來不斷嘗試更宏觀的空間范圍,從老城區的中心區風貌規劃、新城區片區風貌規劃、新老城區結合區域風貌規劃逐漸發展到城市整體風貌規劃。相應地,學者們層級式地挖掘風貌影響因子,主要包括建筑、自然、基礎設施等物質空間因素,以及生態服務價值變化、城市經濟文化等較為抽象的因素[4] 。 隨著研究深入,風貌規劃實踐地域逐漸轉向更大尺度的區域空間,即城鄉區域研究。同時,風貌理論研究也更加重視關聯性研究和綜合性研究,從協調發展的角度引導城鄉更新,提倡風貌與景觀、生態、社會、文化等學科的交互式研究。
1.3 ?相關啟示
城鄉統籌規劃背景下,應突破基于城市或鄉村地域范圍的風貌研究局限,建立復合性風貌研究,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奠定基礎。一是統籌城鄉規劃,加強城鄉風貌領域研究對接;二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出前瞻規劃;三是梳理共性邏輯,構建復合評價;四是承載地域文化,突出傳承與特色。
2 ?青龍城鄉風貌現狀及問題
2.1 ?城區建筑風貌特色
縣城老城區部分片區建筑風貌具有滿族建筑特色。如滿韻街臨街主要是以二至四層的滿族風情特色為主題的商業街。以坡屋頂、吻獸、攢頂、重檐、垂脊、吊墜裝飾以及滿族文化圖騰作為主要元素,加上現代元素的結合與應用,使整個街道較好地展現出現代滿族建筑的特色。縣城新建片區建筑風貌具有現代建筑簡約風格特征。建筑色彩以灰色系為主,建筑外墻為石材或涂料,屋頂以平屋頂為主。
2.2 ?鄉村建筑風貌特色
鄉村建筑風貌整體比較統一,民居建筑以一層現代硬山式起脊磚瓦房居多,建筑材料多以水泥和紅色、灰色粘土磚為主。西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民居主要以毛石砌筑,中部和南部主要以磚墻為主。
2.3 ?文化遺址風貌特色
青龍境內最主要的文化遺址就是明代長城,境內全長184公里,是明早、中、晚期長城相結合的建筑。墻體由磚邊墻、石筑邊墻、陡峭山脊無城墻地段構成。城墻上有敵樓、墻臺、長城碑刻等重要的遺址遺跡。雖然部分城墻段落已經處于半塌毀或全塌毀狀態,但是仍可清晰看到長城遺址恢宏壯觀的磅礴氣勢,是青龍重要的風貌組成部分。
2.4 ?城鄉風貌現實問題
一是建設無序擴展,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低,城鎮空間布局零散。二是缺乏文化內涵,城市景觀特色不明顯。青龍城鄉文化根基是雄厚的,但文化傳承較差,導致青龍城鄉文化特色不夠突出。 三是歷史要素與地域要素缺少對話,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缺少融合。
3 ?城鄉風貌特色塑造策略
3.1 ?風貌定位與景觀體系
(1)風貌定位。塑造自然山水、滿族風情、現代氣息、長城風韻的城市風貌。突出“休閑四季、滿韻新風”風貌特色。 (2)全域風貌格局。依托現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構建山、水、關、城四大要素構成的全域風貌景觀格局。(3)景觀體系。挖掘傳統景觀風貌元素,保護城鄉歷史文化基礎,塑造具有片區特色差異化的城鄉風貌。中心城區宜體現燕趙明珠,塞外山城的繁榮景象,鄉鎮宜體現四面環山、舒適寧靜的小城鎮景象,鄉村宜體現濃厚地域民俗民風的自然質樸景象,城鄉風貌的差異性共同形成豐富的城鄉景觀體系和輪廓形態。
3.2 ?全域風貌分區與管控
按照地形地貌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將縣域劃分為四大鄉村風貌區,即西北部都山原生態自然風貌區、中部青龍河山景水韻風貌區、東部糧馬古道人文景觀風貌區、南部長城古韻風貌區。明確對建筑風貌、建筑體量、公共空間及色彩等方面的管控要求,提升整體的景觀品質和風貌特色。
(1)都山原生態自然風貌區。強調城鄉建設對自然環境格局的尊重,強化建筑體量控制,順應山形水勢,注意保護重要觀山視廊與親水通道,形成城景合一、點狀發展、山水互動的特色風貌。建筑材料以石材為主,建筑色彩以灰、紅兩色為主,細部裝飾提取本當地獨有的建筑元素進行提煉運用。建筑標志、小品設計亦體現原生態文化特征。綠化景觀,尤其區域景觀路綠化設計,推薦區域常用樹種,體現自然、原鄉的的風格。
(2)青龍河山景水韻風貌區。鼓勵采用現代建筑設計手法與材料,建筑風格應簡潔明快,加強與自然山水景觀格局的融合。建筑材料以磚和水泥為主,建筑色彩以磚紅為主,細部裝飾對本區域獨有的龍文化元素進行提煉運用。村莊標志、小品設計亦應體現青龍河文化,并搜集整理與青龍河文化有關的歷史典故、人文秩事以及其他文化要素,圍繞青龍河水系,運用多類別符號將青龍河文化融入區域景觀設計之中。村莊綠化景觀,尤其旅游路綠化景觀設計推薦區域常用樹種。
(3)糧馬古道人文景觀風貌區。重點在處理好城鄉建設與滿族文化要素的關系,展現青龍縣作為滿族文化城市的獨特魅力。建筑材料以灰磚、灰瓦為主,建筑色彩以灰為主,細部裝飾提取滿族獨有的建筑元素進行加工提煉。建筑標志、小品亦應體現滿民族特點。綠化景觀尤其是旅游路綠化景觀設計時推薦區域常用樹種,并融入該區域的特色文化元素。
(4)長城古韻風貌區。強調城鄉建設對自然環境、歷史景觀格局的尊重,強化建筑體量控制,順應山形水勢,注意保護重要觀山視廊與親水通道,形成城景合一、點狀發展、山水互動的特色風貌。建筑材料以當地石材為主,細部裝飾提取當地特有的長城建筑文化元素加以提升運用。建筑標志和小品亦以體現長城文化為主,以仿古牌樓、石材等形式為主。綠化景觀,尤其旅游路綠化景觀設計時推薦采用適宜樹種。
4 ?總結
青龍滿族自治縣城鄉風貌特色塑造強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等多種生態景觀元素的融合,對于提升城鄉規劃建設質量、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推動城鄉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青,城鄉統籌背景下的城鄉風貌規劃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 池澤憲,郝慎鈞,譯.城市風貌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3] 重慶市村鎮風貌設計導則[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