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霞

摘 ? ?要:年初,疫情的擴散和傳播,為人類的發展敲響了警鐘,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應該從自然與人和諧發展的世界觀出發,重新審視城市發展的空間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疫情期間,防疫治療的重擔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本文從城市防疫公園的規劃設計角度出發,希望防疫公園的設置能夠在疫情到來時,成為醫療系統的補充,緩解醫療設施供不應求的矛盾;在平時,防疫公園能夠發揮康養療愈的作用,成為城市綠地系統中,功能復合、屬性融合、平災結合的一類城市公園,為公園城市的建構發揮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防疫公園;網絡化布局;錯時利用
1 ?引言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個國家積極出策應對,紛紛采取隔離措施,應對高傳染的風險。疫情的急速蔓延對城市的生命線系統和衛生環境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飛速發展的進程中,好像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讓發展的節奏慢下來,重新審視人類和自然界的關系。
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認知。數千年的中國,從實踐中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莊子曰“天曰自然”。自然者,自其然也。主宰宇宙的是自然而不是人。[1]人類過度的索取自然界,就會形成危險甚至是災難。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主題。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建設美麗中國。要突出公園城市要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這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考,對城市發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城市應該在自然資源環境容量允許的范圍內發展,城市中的生態空間布局應該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城市格局應該在生態肌理里穿插營造,城市和公園的關系應該是和諧共存的。
2 ?網絡化布局規劃
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在公園城市、城市雙修等新時代發展理念之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面臨著新一輪的修編。按照GB/T 51346—2019《城市綠地規劃標準》:城市綠地分為城市公園綠地;城市防護綠地;城市廣場用地;附屬綠地;區域綠地共五類。防疫公園體系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公園綠地和城市廣場用地。城市公園是建成區綠地系統的主體內容,大多數城市建成區域正在逐步完成300m見園,500m見綠的公園服務半徑覆蓋,并已基本完善了從市級公園——區域級公園——社區級公園的多級公園體系布局。依托公園體系布局建設的本底,已經初步確立。防疫公園可以在這些綠地系統格局之下,篩選出面積合適、場地空間適宜的公園,作為防疫體系下的補充內容,同時需要疏通防疫通道,精細規劃設計公園的具體防疫內容和設施布局。
2.1 ?就近原則
防疫公園的選址,應盡量靠近大中型醫院或社區門診,有利于在疫情時期,就近納入救治體系,構建方艙醫院,配合防疫治療。公園選址在醫療設施周邊,也有利于病患在空余時間,散步休閑,達到園藝治療的目的。
2.2 ?體系化原則
結合綠地系統規劃,形成體系化布局,市區級大型公園綠地可考慮對應大型綜合型醫院,社區級公園可考慮對應社區門診醫院,小型游園綠地可考慮對應門診前哨點。最終防疫公園的布局,應形成大型公園--中型公園—小型公園,層析明析的體系。
2.3 ?平災結合原則
公園內的景觀設施和基礎設施,應按照平災結合的原則布置建設,平時利用的休閑游憩設施,如亭廊等內容,在疫情時期,可以快速改建成救助防疫用的房屋。
3 ?防疫公園的錯時利用
防疫公園的空間布局講究郁閉空間和開敞空間的結合,郁閉空間可以利用景觀構筑物、建筑物、喬灌木綠籬圍合形成,平時可以作為休閑游憩的空間,成為使用者的私密性空間;疫時可以作為救治空間,形成封閉的治療空間場所,達到與健康人群隔離的目的;疫后可以作為隔離空間,對疑似人群進行隔離觀察。開敞空間可以利用草地和廣場形成,平時成為使用者的運動休閑的戶外區域,面積較大的平坦場地,疫時可以作為方艙醫院的建設區域。
4 ?專項設施布局
4.1 ?應急發電
防疫公園,應配套建設應急發電設備,考慮為防疫醫療設備提供不斷電的供給服務。
4.2 ?應急供水
在防疫公園的供水設施上,應考慮多個水源的供給,在疫情期間應有充足的潔凈水源,為治療或隔離供給。同時,在水景設計上,應考慮水質的過濾清潔,因為疫情期間消毒醫用廢水對水質造成污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考慮對水的凈化和處理,達到安全標準后再排放。
4.3 ?應急廁所
參考GB 21734—2008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的要求,在防疫公園內配備暗坑式應急廁所和移動式應急廁所,由于防疫公園的特殊屬性,患者的排泄物可能會攜帶病毒和細菌,可考慮增加處理設備,對排泄物的消毒和抽真空壓縮處理,將排泄物統一處理密封包裝后,轉運至符合規格的醫療廢棄物處理場所進行處理。
4.4 ?應急指揮中心
應急指揮中心在規劃設計時,應該布置在公園的核心關鍵位置,交通便利,標識明顯,功能齊全,同時建造工藝要求堅固安全耐用。指揮中心是公園的主導和核心,平時可以作為公園管理、指揮、監控的中心,疫情時期應該發揮應急調度指揮,收集、獲取、過濾、傳達各類信息,組織防疫救援工作,對防疫資源和救援物資進行合理安排。在基礎設施的配置上,其需要有獨立的應急供電、應急供水和應急通訊設施的配建。
4.5 ?應急醫療室
根據CJJ 48—92《公園設計規范》要求在規劃時就應具備完善的醫療救護設施,作為長期性的醫療救護站使用。但是防疫期間由于病患可能會出現急劇增加的情況,已經存在的醫療救助站受限于規模,并不能滿足需求。所以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已經存在的景觀建筑進行改建,增加醫療治療室和防疫隔離病房,滿足治療和隔離需求。
4.6 ?應急廣播通信系統
為了保障疫情期間,患者能安全疏散、避難安置和救援行動的有序開展,防疫公園應配置廣播系統對常規要求和緊急情況進行廣播。同時應配置有線和無線系統,在無線系統無法穩定提供服務的時候,有線系統可以作為一個補充,托底城市的生命線系統正常運行。
5 ?場地設計
應急避難場地應考慮有開闊平坦的空間,在主要的救治場所,坡度應不大于30%;并且它的周邊地塊應該有一定的坡度地形和密林植被,作為隔離緩沖帶,在疫情期間可以作為與周邊群眾生活的場地隔離區域,隔離帶圍合內部形成封閉管理的空間區域。
5.1 ?園路的布局
防疫公園的園路布局有別于一般意義上園林布局要求的蜿蜒迂回、曲徑通幽的要求,其布局應該以便捷、通達作為標準,應滿足使用者能夠快速到達場地,轉運和撤離的要求。園路的縱坡應該低于12%,轉彎半徑應該大于6m。
5.2 ?彎道的設置
園路的彎道應該避免過于極速,可使用較大的弧度,減緩車速過高時離心力產生的影響。彎道處應避免設置高大的綠籬或是假山等景觀構筑物,以防對救援車輛的駕駛員視線造成遮擋。
5.3 ?園路交叉口的處理
防疫公園的園路設計,應較少園路的交叉,在園路一定要交叉時,交叉口最好應該采用正交,或采用景觀設計的手段,形成小型的廣場,以集散較多人群和車流。
5.4 ?道路綠化
公園主干道兩側的綠化應該避免采用帶有尖刺尖葉的灌木和小喬木,以防刺傷行人,喬木的分支點應該控制在2.2米以上,樹下可使行人車輛安全通過。
5.5 ?無障礙設計
防疫公園的設計必須考慮殘疾人和病患人員使用的便捷性,防疫公園的重要區域——醫療救治區和隔離區,應該強化道路路面的防滑屬性,適當加寬路面寬度。道路的設計應按照《JGJ50-2001 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控制橫縱坡度和寬度。在道路鋪裝的設置上,應采用摩擦系數高、防滑性好、耐高溫、透水性好的材料。在防疫重點區域的周邊道路,道路兩側可采用植草磚鋪筑,以便疫情期間加寬道路,臨時使用。
6 ?植物配置
植物,在園林設計中充當著主要的角色,一般意義上植物可以起到生態防護、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作用。但是在防疫公園中,更應該關注:植物有降溫增濕、殺菌驅蟲、固碳釋氧、增加空氣負離子等作用1 。所以在植物配置上,應該十分注重品種的設計。在品種選擇上:一是外療型植物,即植株可以釋放抗菌素和含抗病毒的揮發物,代表性植物有美國扁柏、百里香等,二是內療型植物,代表性植物有山茱萸、杜仲等,三是綜合型植物。即既具有外療型的特質,也具有內療型功效的藥用植物。代表性植物有薄荷、金銀花等[3]。
在植物的空間配置上,應講究開敞空間和郁閉空間相結合。防疫救治的主要空間應該由草坪、地被植物和廣場為主的開敞空間組成,為搭建防疫治療帳篷,留出上層的空間。隔離防護的空間應該由大喬木、小喬木和綠籬等內容構成。
7 ?標識系統
7.1 ?指示標志牌
防疫指示標志牌可以采用應急避難指示牌的設計標準,在綠地或場地中,以圖形符號的形式,來表示該處的功能,直觀、方便、易識別。指示標志應較全面的反應公園內的防疫設施、場地、以及應急通道等內容。
7.2 ?導向標志牌
防疫公園的導向標識牌應該布置在公園的出入口、交叉口,清晰的引導使用者以最短的途徑到達使用場地。可以在疏散防疫道路的鋪裝上設置醒目的顏色,以避免使用者繞路,以最直接的方式到達防疫區域。
最后,防疫公園標識系統規劃應從合理性、流暢性和全面性三個方面出發[4]。
合理性是指防疫公園標識系統應該在原有的公園整體標識系統的基礎上設置,注重整體布局;其次位置要準確,能夠提供及時信息,便于使用者順利快捷的抵達目的地;再次信息量要適當,但同時要避免過多啰嗦的現象,重要的信息(比如出入口和廁所位置)可以重復出現;布局的具體位置應該顯而易見,不應該有樹木或是其他設施的遮擋;最后布局要講究統一化,避免矛盾的地方出現。
流暢性是指:首先色彩一致,在整個公園的標識系統之下,防疫標識可以有自己的色彩語言,也可以利用原有的公園標識的色彩,但自體內部的顏色要一致,其順序要有序,內容要連貫,有邏輯性;其次,防疫標識要復合使用者的視覺習慣和人體工程學的要求;最后標識的位置應該避免過緊或是過松,在使用者需要看到標識的時候能夠適時自然的出現。
全面性是指防疫公園內的各種標識不是孤立存在的,應該融入到公園的整體風格和環境里面,這些公園內的標識以及公園周邊的指示信息,要形成的點、線、面的網狀形態,最終要形成整體的標識體系。
8 ?運營管理
具有防疫功能的公園,其運營管理的頻率和要求應該高于普通的公園綠地。首先,應急儲備物資應該滿足三個月生活和防疫的需求,這些物資應該及時更新,以保證其可以隨時有效使用;另外對綠化、硬質場地和相關設施的管養維護應該更加頻繁和及時,以保證公園時刻處于有效的服務狀態,隨時投入到防疫的需求中。
9 ?結語
防疫公園是在城市的防災體系、醫療體系和綠地系統的交叉融合下構建形成的,具有多系統功能融合的屬性。它不完全等同于防災公園和康養公園的功能,具有二者交叉的共性——防護、救治、療愈、避災、健身、聚集等,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屬性。防疫公園是復合型的城市公園,具有臨時性、綜合性、為民性、平災結合性等特點。它屬于城市防災體系和綠地系統交叉的防災公園體系的一部分,也屬于綠地系統和醫療系統交叉的康養公園的一部分,還屬于防災體系和醫療系統交叉的防災醫療體系的一部分。所以對防疫公園的規劃和設計,要用系統的眼光和整體性的思維進行研究布局,具體的方案設計應該符合防災公園、康養公園的設計規范要求。同時,應該參考有關醫療救治和無障礙設計的內容。
國內大多城市正面臨著用地緊張,增量困難的局面,建設用地的增加難度越來越大,有的城市甚至出現了城市建設用地倒掛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城市采用了精明增長的發展理念,城市用地的功能逐漸從單一走向復合。城市公園的屬性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多種功能的復合加載,使得公園的設計和運營維護越來越具有難度,這也對規劃設計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Thompson, C. W. Linking landscape and health: The recurring theme [J]. Landsc. Urban Plan. 2011(99):18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