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宇娜
摘 要:寓言是種把深刻的道理寄予在簡單故事里的文體形式,在部編版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哲理性、諷喻性、故事性的寓言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閱讀樂趣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以及文本的多元化理解能力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從三年級寓言選文入手,運用兒童本位視角,針對三年級下冊的4篇寓言選文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解讀,對未來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選文予以借鑒。
關鍵詞:諷喻性;哲理性;兒童本位視角;寓言選文分析
1 三年級寓言選文情況
統計發現,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中寓言共有4篇,整體作為寓言單元展出,具體《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選文的篇幅也長短不一致,成語式寓言《守株待兔》,情節簡單、故事完整、短小精悍。全文共用38個字構成的一個自然段落,卻能夠將預言這種題材所表達的寓言道理完整的展示出來;《陶罐和鐵罐》作為一篇童話式的寓言,與《守株待兔》相比篇幅稍長,整個文章內容主要以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展開,將陶罐與鐵罐的每一句對話都作為單獨的一個自然段落,通過倆個罐子一來一往的對話中,把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表現出來;《鹿角和鹿腿》的篇幅適中共有7個自然段,通過描寫鹿在不同境況下的內心態度的轉變,使兒童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態度的不同,體會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池子與河流》是一篇以詩的形式呈現的寓言故事,通過池子與河流之間個性鮮明的對話,表達了他們對人生、生活的不同態度,培養了兒童的審辯式思維。
2 兒童本位視角下的三年級寓言單元選文的解讀
2.1 化繁為簡:成語式寓言《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第一次編入的文言文選文,旨在讓學生接觸規范的文言文,積累語言材料,了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先排文言文短文,其后是大意,重在明白通曉,并不是關于字詞和語法層面上的嚴格對譯。《守株待兔》這則成語式寓言短文原文僅有38個字,這大大縮短了學生在閱讀時所需要的時間,學生在通讀文意的基礎上,不僅從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故事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而且能從中受到啟迪,更能從中感受到經典文化的魅力,進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正如朱自強曾說過的“對于兒童的閱讀素材,選擇的標準之一當然是經典以及優秀的作品,但是在我們選擇的時候要分兩種經典,一種是成人文化的經典,還有就是兒童文化的經典,主要把兒童文學和兒童文化的經典傳遞到他們的手上”。《守株待兔》這篇寓言選文,雖然是一篇成語式的文言文,文章結構簡單卻沒有冗長繁雜的句式結構,用50個字不到就已經表明文意,利于學生的理解也具有娛樂性,是一篇十分有價值的寓言選文。
2.2 滿足兒童閱讀:童話式寓言《陶罐和鐵罐》
作為寓言單元選文的第二篇,《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也是很有特點的,相比《守株待兔》,這篇寓言選文在篇幅上稍長,但是仔細閱讀之后,就會發現文章是在交代了背景和時間的基礎上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對話所展開。兒童在閱讀了這有趣、詼諧的對話之后,不免能夠體會到作者想要為我們傳達的道理。
寓言單元的選文應是在“教育”“認知”“審美”“娛樂”的基礎上的。而在當下的閱讀人群之中,一部分成人只關注到教材選文所具有的“教育”和“認知”的功能;而另一派的聲音則單一強調享受樂趣,通常審美功能被忽略不計。在這篇選文中,通過由作者寫出的文字結合教材中所配的插圖,在聽覺和視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對這篇寓言所達到的理解和認知,繼而產生對陶罐后續命運的聯想。在視覺與聽覺的共同審美作用中教化于無形,充分的滿足了兒童的閱讀樂趣。
2.3 文本的多元化理解:《鹿角和鹿腿》
《鹿角和鹿腿》講的是一只鹿,一心贊美自己的角美麗別致而抱怨自己的腿太細,配不上兩只美麗的鹿角,險些因為鹿角而送命,最后依靠了鹿腿能夠從獅口逃生的故事。這篇選文也使得兒童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分析和認識事物能夠從多種角度出發,全面正確的認識和看待事物。
因為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還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所以在探求寓意的時候需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靜態的文字轉變成活動的畫面,激發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再在此基礎上以讀促思,通過學習鹿角和鹿腿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后去辨析“砍掉鹿角行嗎?”使學生能夠明白,每樣事物都各自有長處和短處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地看待事物從而進一步提升認知。《鹿角和鹿腿》的選文設計貫穿著“閱讀和發現”這一理念,就像1000個讀者眼中有著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兒童視角應該是多元的,在每一個小讀者說到自己的合理體會解釋,我們就可以將它歸結為聯系自身、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通過理解了不同寓意的寓言,千萬不要以為只有歡樂和熱鬧,更應看到作者在貼近兒童的設計的選文后有諸多的巧妙和智慧,這才是正真的從兒童出發的教育藝術。
2.4 發展兒童審辯式思維:《池子與河流》
《池子與河流》是本單元的第四篇寓言選文被編寫入部編版教材也是頗具亮點的,這是一篇唯一一篇一個全文以詩的形式所呈現的寓言故事。整首詩共十節。1至8節,寫的是池子與河流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來展現人物內心的想法,揭示不同人物的生活觀、價值觀,極具戲劇性的特點。其余部分則寫出了池子與河流各自的命運歸宿從而揭示出寓意。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對比手法的運用和在思維、情感目標中所培養的學生們的審辯式思維。具有審辯式思維的人不會輕易相信領導、專家和權威的說法,他們會用自己的頭腦進行獨立的思考,不懈的質疑。學生會在池子與河流的對話中,將兩者的生活態度,價值觀進行對比。在池子的生活觀念中,怎樣舒服最重要,學生在閱讀到這時就會敢于質疑,因為池子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總給自己找借口和找理由。就在此時,學生們態度是反對的和持有不認同的觀點,這就能輕松地與大多數的教師的教學意向產生共鳴,有利于教師的教學。
3 對寓言選文的思考與認識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寓言選文,都是以不同的特點呈現給學生的。選取的寓言構思新奇,涵蓋了古今中外的不同種類,不僅在發展了基本閱讀能力的基礎上,也使孩子接觸了規范的文言文,滿足了白話文閱讀樂趣、加強了對文本多元化理解,和從文本出發所培養的審辯式思維。這樣的選文從年代上講從古至今;從國別上講由國內走向國際;從文章結構上講由簡單走向復雜;符合兒童的認知與心理發展規律。
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材編者遵從思維發展的規律出發,對選取的課文作出了循序漸進的編排。《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兩文,引導學生解讀“寓言故事中蘊含著道理”的特點,嘗試理解故事的寓意,并比較課文與“閱讀鏈接”寓意的相似性;《鹿角和鹿腿》一文,呈現對文本多元化的理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贊成的說法并說明理由;《池子與河流》一文,引導學生分析池子與河流相反的觀點,發展了兒童的審辨式思維。“交流平臺”引導學生交流關于寓言的閱讀體驗,討論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和寓意,并提示學生要從故事出發聯系實際生活。“快樂讀書吧”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中外經典寓言故事,實踐運用從本單元學到的閱讀寓言的方法。教材力求通過這樣的編排,從而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寓言這一文體的認識,提高閱讀寓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任宛春.小學語文寓言故事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張范麗.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選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3]王麗.小學語文教材中寓言特征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