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倩

【摘要】如同世界上所有著名城市的發展歷程,重慶因水而興,隨著工業化進程,城市發展逐漸回歸濱水城市中心區。然而與許多歐洲城市不同,重慶的城市中心區活力從未衰落,衰弱的是城市山水之根。城市與水割裂,山城長而水市消。因此嘉陵江水岸的重組與復興必然是修復自然生態與提升城市生活并駕齊驅。
【關鍵詞】景觀設計;規劃;生態
本項目位于重慶市主城幾何中心位置,長江交匯口以西的嘉陵江兩岸,是重慶“山水之城”核心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質量發展要素的核心聚集地,更是重慶推動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和載體,是重慶“江城、山城”的自然本底和城市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圖1? ? 景觀規劃總平面圖
1、定義城市發展之軸
1.1回歸兩江四岸
重慶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區“兩江四岸”是城市發展的主軸,是重慶“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帶,也是重慶推動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和載體。將“兩江四岸”建設成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城市典范,使“山、水、城、橋”互相輝映的美景成為亮麗的城市名片。
1.2豐富城市生活
嘉陵江作為重慶主城區城市發展主軸,補充和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帶、立體城市的景觀帶、便捷共享的游憩帶、人文薈萃的風貌帶”,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彰顯山魂之雄、水韻之靈的國際一流濱水空間,為市民和游客提供美好的濱水體驗。
1.3繪制山水底圖
嘉陵江改造提升提出綠洲金灣、耦合發展整體策略,形成了“靚五灣、展四帶、強主軸”的整體空間格局。嘉陵江以生態、景觀、游憩、文化風貌四帶為串聯各個單元的共同維度,四帶貫通,以人流導入為先導,功能補充為后續,以水定城,山水融城,將嘉陵江水岸真正打造成為重慶生命主軸。
2、水岸解析與認知
2.1生態環境較差、植被覆蓋不均勻
嘉陵江兩岸生態脆弱、環境差,部分區域為塊石生境,灘涂、裸露土壤與碎石較多,蓄水功能較弱,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整體植被覆蓋較少,植物雜亂,植被層次單調,缺乏多樣性。高架橋下整體綠量不足,大量箱涵與橋柱缺乏景觀處理,橋下僅有的綠地也淪為市民自由種植的菜地,整體效果不佳。
2.2活力聚集腹地、濱江功能缺失
濱江活力缺失體現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交通不便捷及濱水設施不足。大部分市民或游客不愿意去嘉陵江的三大原因分別是濱江功能缺失、交通抵達不便及停車不方便。因此,將腹地人流導入濱江及對未來濱江置入更多的活力與功能是本次設計的重點。
2.3濱江騎行有需求而無通道
慢跑人流多聚集在城市腹地,表現出較低的親水性。而騎行數據顯示,重慶有騎行需求且騎行密度最高、人流最多的是嘉陵江兩岸的濱江路。濱江路由于是以交通通行為首要目的城市主干道,行車速度快,路寬4-6車道,無專門的騎行道,濱江騎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2.4濱江體驗缺少駐足場所
大數據追蹤了嘉陵江兩岸的拍攝照片,包括對綠地景觀的拍攝、對嘉陵江的拍攝,對兩岸建筑的拍攝等,疊合查詢并識別這些照片的原始拍攝點,找出高頻率拍攝區域及拍攝點,發現兩岸的觀景點缺少駐足場所,需增加未來嘉陵江觀景點及平臺的設置。
3、兼顧自然與城市生活
3.1修復生態韌性——展現自然韻律
三峽庫容調節造成嘉陵江獨特反季消落帶,兩岸每年高達20多米消漲帶及年年更迭50毫米的泥沙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的生境系統,諸多常規的生態營造手段失去了應用的可能。因此我們提出以生態還綠為目標,堅持工程減量、生態增量的總體原則,采用分層而治、分時而治、分標高而治的策略,通過生態維綠、分層蓄綠、生篩覆綠、垂直懸綠四大對策構建生境立體循環系統,助力城市生態網絡建構、濱江立體生境的恢復,打造濱江韌性岸線及城市景觀主軸。
3.1.1生態維綠
通過增加濕地廊道、草地廊道、城市公園與草地斑塊,連接南北兩岸生態系統,延長東西兩側生態廊道,將嘉陵江兩岸生態群落和現有生態網絡進行鏈接,構建一個互相連通的網絡系統,可以有效保護生境斑塊、對抗景觀破碎化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景觀格局,有利于物種安全遷徙和擴散。
3.1.2分層蓄綠
現有分級護岸段落大多植被色彩較為單一,植物生長雜亂,景觀性差。通過豐富場地階梯變化,采用臺地式景觀消化高差,增加平臺上的活動空間等多種手法,豐富水岸線形式,營造多層次的種植空間,從而增加綠量。
3.1.3生篩覆綠
位于綠地草坡護岸及消落帶等區域,將生篩覆綠與人工種植濕生草花結合,通過人工籽播,補充生篩覆綠的不完整區域,營造以生篩覆綠為主+人工覆綠為輔的荒野景觀,形成季節性消漲帶江灘花草綠的互觀互賞空間。種植濕生開花草本,如黃菖蒲、常綠水生鳶尾、香蒲菜等。
3.1.4垂直懸綠
高架橋岸線及直立擋墻岸線用增加垂直綠化的策略,既不受水位消漲的影響,也能美化橋柱空間。
高架路緣——模塊掛綠
不受水位消漲的影響,現狀高架路緣缺少綠化裝飾,利用天然高差種植垂直植物,形成城市濱水“綠簾”;主要選擇植物有:三角梅、花葉蔓長春、常春藤、扶芳藤等。
橋柱——藤蔓掛綠
采用掛網是橋柱綠化,主要選擇植物有:地錦、爬山虎、常春藤。其中受長周期水位消漲影響的橋柱可采用壁掛式種植袋,種植垂蔓植物,如花葉蔓長春、常春藤等。
柱間——地被覆綠
柱間橋下不受水位消漲影響的活動空間,主要選擇種植觀賞性佳的耐陰地被,如玉簪、金葉苔草、吊竹梅、冷水花、武松草、紫金牛等。
3.2貫通濱江岸線——提升濱水體驗
濱江岸線的貫通是打造“優質公共空間”的重要基礎。通過“親水步道、騎行道”相互交織、匯集而成的紐帶,結合地形高差、高架橋與濱水空間的上上下下,就像沿江上下跳動的音符而形成的樂譜,貫通、鏈接整個濱江開放空間、縫合兩岸活力空間。
3.2.1步道系統
以分時貫通全線為目標,劃分為探索型親水步道以及濱江游步道。
探索型親水步道位于標高173-176m之間,能滿足全年265天以上露出水面。步道串聯嘉陵江兩岸的游船碼頭、沿岸歷史人文景點等,鼓勵游客在線形的水岸空間中更為自由的穿行,激發更多的新奇體驗,豐富親水活動的獵奇性與趣味性。
濱江綠地步道位于標高176-184m之間,能實現353天以上露出水面。結合現狀高架路路面人行道與濱江步行道轉換情況,以300m-500m距離為一個路上人行與濱江步行的轉換點。貫穿全線34公里的步道系統加強了人們散步的體驗,時而拾級而上穿越小小的口袋公園,時而越過現有的水道、橋梁,體驗從不同的視角觀賞這座城市的趣味。
3.2.2騎行系統
結合岸線實際情況,采用五種常用方式實現濱江休閑騎行道全線貫通:高架路面改造、高架路下掛、垂直擋墻下掛、路基段臨江側架設、路面釋放利用。局部極特殊路段采用內側拼寬及臨江側拼寬方式。
同時利用兩座開合的慢行橋,形成嘉陵江兩岸全長20KM的自行車馬拉松環線,在滿足重慶市民濱江騎行的暢通無阻的愿望的同時助力重慶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先目的地。
3.3注入城市活動——釋放濱江活力
消落帶是世界上最獨特的生境,高度達30M的懸殊高差,如何利用消落帶數月空白裸露的灘涂?如果為民眾與游客提供更為豐富的都市活動,將公共空間延伸到濱水?我們根據消落帶的時間特征及各段江岸生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創造多元活動,提出以城市藝術為主導的國際江灘生態藝術季。以藝術季為催化劑,促使市民、藝術大師、大學、民間機構等廣泛參與,豐富堤線公園體系,還江于民。
應對水位變化——處理裸露灘涂的空間變化,重點針對枯水期面積較大的三處消落帶的季節性、臨時性、生態性使用,可置入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江灘農園、大地藝術試驗場、兒童江灘泡泡公園、大眾夢想花灘等,使人與藝術可以覆蓋裸露的灘涂。
活動聚集人氣——激活空間,為民眾與游客提供豐富的都市活動,活動的空間延伸帶動周邊地塊人氣。陡峭的堤岸可置入小眾的極限活動類似攀巖、極限滑板;平緩的堤岸可聚集更多的人群舉辦時尚秀、音樂節、藝術等活動。
結語:
偉大的城市總是由偉大的城市公園先界定的,嘉陵江正通過塑造城市生態環境、感知江河韻律、盡享山城活力,打造既強調生態又富有生機活力的綜合水岸空間,這必將成為重慶這座城市最美好的一幅濱水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