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菁
【摘 要】學校和家長保持同頻共振是協同育人的基礎,班主任要將協同育人目標的一致性、雙方的平等性和互助性等融入班級活動,以形成最大合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協同育人;班級活動;家校本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31-0018-02
【作者簡介】吳菁,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延路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000)教師,高級教師。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掌握學生的需求,真切關懷學生,通過班級微活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家校關系,以形成最大合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家校本”的溫暖點贊
家校聯系本是學校和家庭日常協同育人的紐帶,教師、學生和家長要充分用好家校本,各司其職,攜手讓家校本充滿溫情和生命力,實現良好的育人效果。
依據功能定位,班主任可將家校本設計成四大板塊:“作業記錄”“三省吾身”“家長點贊”“老師有話”。其中“三省吾身”主要記錄學生每天對自己的總結、反思或者想對班主任說的話;“家長點贊”主要讓家長每天反饋學生在家中一個值得肯定的表現;“老師有話”是班主任在第二天批閱“家校本”時給學生或家長的留言。
班級在啟用家校本之前,一方面可讓學生給家校本起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如“親師手冊”“××的學習手賬”等,激發學生的熱情。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跟家長溝通,強調填寫“家長點贊”的好處。家長的點贊就是讓孩子被看見,學生在被不斷的鼓勵中形成自主學習和管理的意識、產生學習的動力,特別對青春期的學生,家長適當的鼓勵和恰當的贊美更容易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而且班主任根據家長的留言在班級表揚學生,讓更多學生和老師看到這個學生身上的優點或進步之處,能增強學生對班級的融入度,培養她的自信心。
協同育人需要家校信息的溝通,且是基于真誠情感的溝通。班主任在看完“家長點贊”內容后,可以及時給家長鼓勵、肯定和感謝,同時也能將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正向傳遞給家長。教師對學生情況的反饋,也需要特別注意措辭,帶有溫情的互動交流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和家長更加信服老師。
班級中也一定會存在不認真對待家校本的家長,或經常忘了簽字,或很少在家校本上寫上鼓勵孩子的話語。這時候,班主任一方面可以其他家長為榜樣加以示范引導,一方面自己要堅持每日在家校本上點贊學生,表明我正在比你更關注你的孩子。如果家長在某日留下反饋,班主任要立即點贊。心靈雞湯式的話語能感染學生,也能感化家長。
二、“見字如面”的紙短情長
班主任在開展協同育人時大都會采用家長給孩子寫家書的形式,但如果用得多了效果會打折。家書要用在刀刃上,同時也需要改良一些做法。我們班的“見字如面”家長寫信活動出現在初三一模后,當時學生狀態低迷,我特意邀請家長給全班學生寫信(不是寫給自己的孩子)。
我首先向家長介紹這是一次“臨危受命”的行動,要能真誠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和關心,表達對他們中考的信心,以及對他們的無限支持。我還建了一個“見字如面群”,和家長共同商議書信的內容。
當時經過家長們的頭腦風暴,根據家長自身的特長,大家將寫作的角度大概分成四類:一是學習方法分享型,還包括了考前心理輔導等;二是溫情暖心動人型,用親情給孩子增添堅持的力量;三是以退為進佛系型,強調考試成績的好壞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四是現身說法宣講型,從名人故事到自己的工作經歷,告訴孩子們“人生就是不斷克服困難和戰勝困難的過程”。
家長的“見字如面”相當于每周換了不同的人來上班會課,因為家長們的經歷不同、思維不同,反而打開了更大的空間,讓學生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即便同樣是表達對學生們的鼓勵,所呈現的方式也是千差萬別,這就很好地補充了班主任的教育。
家長寫信活動結束,我召集班干部商量如何表達對寫信家長的感謝。學生們一致認為要給家長發答謝卡片,并讓“寫信人”的孩子帶回家。他們說:“給予同學和叔叔阿姨尊重和贊揚是最基本的素養。”這樣的后續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感恩之心,同時也是對家長工作的極大認可,提升了家長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
班主任協同家長開展微活動,無論什么形式或者內容,在過程中都要遵守協同育人的原則:一是基于目標的一致性,最大化發揮家長的主動性、能動性;二是尊重家長的意愿,恪守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平等、互助關系;三是充分體現班主任對活動的指導作用,班主任要主動策劃、組織各種能夠促進家校協同的微活動。教師和家長是教育引導學生成長的最佳合伙人,只有彼此理解、互相支持,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家校協同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