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對教育信念的堅守,決定了自己要做什么樣的教師、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教育里要有“人”,教師要看見“人”,要把關心“人”的成長作為教育的終極關懷。這個“人”不是名人,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而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成年后能自食其力、努力進取,無論人生境遇如何,都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幸福的人。
【關鍵詞】教育信念;教育實踐;人生幸福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31-0027-05
【作者簡介】聶雁云,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南京,210002)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師范大學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首屆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優秀班主任,南京“教書育人閱讀榜樣”,秦淮區“聶雁云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住,遠不是你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假如學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項育人任務的話,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養人,培養丈夫、妻子、母親、父親,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或醫生。我們到底要培養什么人,決定了我們怎樣去做教師;而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對教育信念的堅守,決定了我們將會做什么樣的教師。
在多年的帶班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教育絕對不能簡化為學科知識的灌輸,不能異化為只有分數的教學。因此,我主張教育里要有“人”,要看見“人”,要把關心“人”的成長作為教育的終極關懷。這個“人”不是名人,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而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成年能自食其力、努力進取,無論境遇如何,都能找到人生的意義、發現人生的幸福。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在帶班過程中開展了以下教育實踐活動:
一、影以化人:以經典影片賞析引領人
一直以來,我帶的都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高年級的學生正在從最淺層的生存、安全需要向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過渡。這個階段的學生開始渴求外界和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渴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我選擇通過經典影片賞析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辨析。
經典影片中傳遞的人生價值、人文關懷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和對自我的觀照。我會利用每天午間40分鐘的自習課時間,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選擇合適的電影片段,與學生一起觀賞。四年級時,我會安排學生觀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片段,引導學生發現主人公面對命運的不公,依然保持沉著冷靜,用智慧、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幫助自己走出困境。我希望學生能建立在任何境遇下都打不垮的生活信念,擁有面對逆境時不悲不嘆、勇于自我反思的生活態度。
學生小宇,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且受不得半點委屈。《肖申克的救贖》看完后,他居然主動到我辦公室找我,他對我說:“老師,看完《肖申克的救贖》后,我感觸很深,我在家跟媽媽交流過了,她建議我再跟您聊聊。”
“什么感觸?說說看。”我有點意外。
“每次我和同學發生矛盾,我都覺得是他們故意冤枉我,我覺得非常委屈,老師您也知道我的朋友不多。可是我現在發現,我每次都只看到別人的不是,卻沒有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我發現主要是我太情緒化了,處理問題不夠理性。我不應該總是抱怨,而應該主動改變。”
“哦,說得很好,感悟很深啊。是這樣的,長大后我們就知道,人與人之間比的不是誰的嗓門大,誰的聲音高,而是誰更理性,誰更客觀,誰更能正確表達,誰更能理性地對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難題……當然,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覺察、不斷反思改進,而且會有反復的過程,但這恰恰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五年級,我會安排學生觀看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讓他們感受音樂的魅力,感受改變的力量,感受師生間由陌生、對立到相知到彼此信任的過程;六年級,我會安排學生觀看經典影片《十月的天空》,因為學生面臨小升初,面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未來,重新點燃夢想,堅定人生信念,顯得格外重要。此外,我還會穿插安排《音樂之聲》《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鬧寶萊塢》《小謝爾頓》《高山下的花環》《勇士》等具有深刻教育意義和人生哲理的經典影片,以此提升學生對生命、對人生、對理想的認知度。
二、文以化人:以古詩詞熏陶人
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家、國、天下、恩、怨、情、愁)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重要價值。工作17年來,我一直堅持利用晨會時間開展“一分鐘演講”活動,演講內容均來自中國古詩詞。我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導學生更好地繼承,他們才能更好地創新。
我所帶的每一個班的學生都會因為“一分鐘演講”而愛上古詩詞。在“一分鐘演講”活動的基礎上,我們還連續舉行了“詩詞大會”活動。為了準備每期的詩詞大會,學生們利用一切課余時間背詩、對詩。為了積累更多的古詩詞,我們班幾乎人手一本詩詞小抄,我經常能看到學生在課間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詩詞積累。幾期“詩詞大會”下來,學生們的詩詞儲備量都有了驚人的突破。2019年3月,南京評選“閱讀榜樣”,我們班學生因為好讀詩、愛寫詩,光榮入選。
在多年的詩詞文化熏陶下,我們班的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他們學會了審美,學會了藝術地表達情感。2020年抗疫期間,我們班的學生再一次在古詩詞里找到了靈魂的寄托與心靈的慰藉,他們用古詩詞向那些偉大的人致敬,如“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此志茍堅強,天下無難事”;他們用古詩詞傳遞必勝的信念,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
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學生們在古詩詞的熏陶中形成了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三、愛以化人:自制繪本感動人
帶班中我發現一個現象:大部分家庭中都是母親承擔著家庭教育的重任,很多父親因為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和認識不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處于缺席的狀態。為了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的健康發展,每年父親節的前一個月,我都會在班級帶領學生開展“自制繪本《我爸爸》”教育活動。每帶一個班,我都會請學生準備好一本素描本,請他們留心觀察,把和父親相處的情形以及對父親的期待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表現出來。我期望以這樣的方式將爸爸們帶入家庭教育的場域中來,讓爸爸們參與到家庭教育中,影響孩子,提升自己。
學生小徐的爸爸長年在非洲工作,小徐每年與爸爸相處的機會不多。為了完成繪本的制作,他每天跟爸爸視頻,了解爸爸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我記得當時他的繪本中是這樣寫的:
我的爸爸很酷,我三歲時他就開始援助非洲;我的爸爸很帥,即使他的臉像巧克力一樣黑;我的爸爸有著和大樹一樣的胸懷;我的爸爸能飛上月亮;我的爸爸像一棟房子,能遮風擋雨;我的爸爸像一本字典,什么都知道;我很想念我的爸爸,希望他早日回國。
父親節那天,我把小徐制作的繪本拍成圖片發給了他的爸爸。小徐的爸爸在收到兒子繪制的繪本圖片后,給兒子回了一封信,請我打印下來轉交給孩子。小徐的爸爸在信中說:“親愛的兒子,收到你親手制作的節日禮物,我真的非常感動。親愛的兒子,爸爸非常抱歉不能陪在你的身邊,但我想對你說:作為一個男子漢,要懂得責任,學會擔當。擔當是一種品格,是在別人需要時的挺身而出,是面對集體利益時的積極維護,是面對重大任務時的主動請纓,而不是凡事只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小徐的媽媽后來告訴我,小徐本來對爸爸常年不在家還是有不理解的地方的,這次活動后,他對爸爸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同,他為爸爸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時,他在家里也更有擔當了,不再總是對媽媽發脾氣,能做到主動為媽媽分憂解難,在成為真正男子漢的路上闊步向前。
這樣的活動不僅改變著孩子,也讓很多爸爸受到了觸動,他們開始深度思考為人父的使命,開始覺察、反思并改變,他們開始悄悄“回歸”家庭,努力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四、信以化人:以班級自媒體平臺影響人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僅僅依靠學校、班級和課堂給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還遠遠不夠,他們還渴望更深更廣的舞臺,去展現所思所想。而且網絡時代,人與人之間需要有深度的聯結和深度交流。在這樣的初衷下,為進一步增強家校之間的交流溝通、促進師生間的深度交流,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平臺,2009年我創建了博客“絕對小破孩and足跡”,2016年我創建了班級自媒體平臺——班級微信公眾號“聶秋池老師的班級情感和生命關注”。
在班級微信公眾號上,我設置了“我手寫我心”“親子教育”“班說”等欄目。“我手寫我心”是學生優秀作品的發布平臺,我鼓勵學生自由、自信地表達,把日常寫作生活化、常態化。我還在“我手寫我心”欄目中為班級一直堅持寫詩的學生亦洪開設了“亦洪詩社”,鼓勵他堅持創作,同時帶領班上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研究和創作。2018年10月13日,亦洪信手涂鴉的小詩《秋游》在公眾號上發布,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成了“網紅秋游詩人”。“親子教育”欄目是我傳遞自己教育理念、與家長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我會針對班級和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方法指導,提出家庭教育建議。“班說”欄目,主要發布班級動態,與學生、家長形成良性互動。2019年的六一兒童節,在全體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班自編、自導、自演了快閃《我和我的祖國》,這個快閃后來還登上了“學習強國”平臺。為了感謝家長對班級工作的支持,我在公眾號上發布了一篇原創的文章。我回顧了活動中大家目標一致、同心協力的過程,誠摯地感謝全體家長的支持,強調這樣的過程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付出、共同的努力以及共同的經歷,家長也感同身受,他們對我的工作多了一份支持,對孩子有了新的認識,我們班的凝聚力更強了。
2020年春節,我第一時間在公眾號上增設了“疫情特稿”欄目。在“云開學”第一課,我給全班學生寫了一封信,談生命的意義和獨處的價值。我還向學生征集抗擊疫情的詩歌、書畫作品,在公眾號上推出了“向黃石市手拉手學校寫詩錄歌活動”“疫情帶給我們的思考”“疫情期間,我們以怎樣的方式愛國”“用2句古詩表達我的感受”等具有深度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反思這場疫情帶來的影響,最大程度發揮了自媒體平臺的作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品格和精神塑造的重要時期,他們所生活的集體,他們所遇見的師長和同學,都會對他們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重要的影響。我以為,作為班主任,從與學生相遇的那一刻開始,就應該用豐富的活動喚醒學生的成長自覺、關懷每一個學生的精神成長,帶著班集體里的每一個人發現生活的意義和作為普通人的幸福。
附:戰“疫”有你 一生難忘——一節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班會設計
一、教育背景
2020年春節,我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無數用生命守護生命的醫護人員用行動踐行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這場戰役的親歷者,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偉大的普通人立足本職崗位、救死扶傷的愛國情懷和敬業精神,認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為,形成公民意識和大局意識。
二、教育目標
1.感知“愛國、敬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2.激發學生向英雄學習的熱情。
3.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大局意識。
三、活動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2020年抗擊疫情中發生的令自己感動的故事。
教師準備:制作上課用的PPT課件、音頻、視頻。
四、活動形式
故事分享、角色扮演、詩歌朗誦、小組討論
五、實施過程
(一)英雄故事分享,引出主題
1.同學們,今年我們共同經歷了史上最漫長的寒假。在這個漫長的假期中,我們看到了那么多普通人奮不顧身的偉大背影,他們用向死而生的無懼無畏,換來了更多人的健康和平安。讓我們記住他們疲憊的面容,學習他們偉大的精神!
(課件出示無數“逆行者”奔赴武漢救援的宣傳片)
2.這個片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預設1:我看到了鐘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不顧高齡、毅然奔赴一線的身影,他們的民族擔當與愛國情懷值得我們學習。
預設2:我看到了29歲的彭銀華醫生。他以身為盾、舍身抗疫,把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9歲,永遠定格在了這個春天。
預設3:我看到了和妻子一起沖在抗疫第一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想著不要感染其他醫護人員的劉智明院長。他直面死亡,義無反顧。 預設4:我看到了同樣把生命留在了29歲的夏思思醫生,因救治病人不幸感染上新型冠狀肺炎,留下了只有2歲的孩子。
3.那么,在我們的身邊還發生過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學生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以真實發生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感情,為本節班會課奠定情感基調。
(二)詩歌贊美英雄,升華情感
1.我們一直以為這些故事離我們很遠,只有在電視電影中才會出現,然而它就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聽了這么多感人的故事,請用一句話說一說你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2.課前老師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你用一句古詩詞來贊美這些逆行的英雄,你分享的是哪一句呢?
(學生分組分享)
3.同學們,這些偉大的普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了“愛國、敬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設計意圖】此環節用交流詩句、詩歌朗誦的形式促進生生之間交流,讓學生對“愛國、敬業”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原因探討,深度反思
1.看著那么多生命隨風而逝,看著那么多家庭支離破碎,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次的重大災難?
(播放本次災難中令人揪心的視頻)
預設1:為了飽口腹之欲,吃蝙蝠等野生動物。
預設2:遇到問題,不去真實面對,而是逃避。
預設3:在疫情這么嚴重的情況下,竟然有一些人故意隱瞞相關地區的旅居史、接觸史,不僅導致自己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間,而且還傳染了更多的人。
預設4:疫情期間有許多人不肯戴口罩出門,缺乏規則意識和大局意識。
2.經過上述對疫情暴發原因的探討,相信一定會引起大家的思考。接下來,請把你的思考和組內同學交流。
(四人小組自由討論、交流)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經過這次事件后,大家今后要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們自由討論)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重在激發學生反思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