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要】目的:探討MRI對踝關節扭傷的診斷價值。方法:50例踝關節扭傷患者在自愿前提下參與此次研究,均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經我院中醫骨傷科及運動醫學科確診為踝關節扭傷。本研究以回顧性分析的形式展開,回顧性統計對50例踝關節扭傷患者的MRI診斷情況,以統計患者觀察指標(診斷結果)來達到分析診斷價值的目的。結果:診斷結果顯示,31例(62%)患者為韌帶損傷,16例(32%)患者為肌腱損傷,38例(76%)患者為骨損傷。結論:對于踝關節扭傷的診斷來說,MRI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因此可在臨床應用。
【關鍵詞】踝關節扭傷;MRI;診斷價值
踝關節扭傷近年來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顯著提高,是由于患者在運動前未進行熱身等準備工作,進而導致其在運動中途動作發生錯誤、變形的情況,或是運動過度而引發的損傷情況。踝關節扭傷的出現不僅會造成患者疼痛,還會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必須進行及時治療。診斷是治療的必要條件,通過有效的影像學手段,確定患者踝關節的損傷位置、性質、范圍,進而才可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計劃,以免踝關節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失穩、反復扭傷等情況。為深入探討何種診斷手段價值最佳,本文選取50例患者,圍繞MRI對踝關節扭傷的診斷價值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0例踝關節扭傷患者在自愿前提下參與此次研究,均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經我院骨科確診為踝關節扭傷。50例患者中,男女各占52%和48%,分別為26例和24例,年齡最小患者為18歲,最大的為39歲,平均年紀值為(28.41±3.20)歲,倫理委員會批準此次研究,患者及家屬研究知情權得到保障。
1.2 方法
本研究以回顧性分析的形式展開,回顧性統計對50例踝關節扭傷患者的MRI診斷情況。
MRI:選用0.4TMRI掃描儀(型號:日立APERTO Lucent),指導患者保持仰臥體位,足部先進進行體位掃描,囑患者保持雙腿自然伸直,將踝關節固定在膝線圈內,分別進行T1WI、T2WI、STIR(常規、脂肪抑制、冠狀平掃),將掃描數據傳至處理站分析后,囑患者保持20min靜坐,若未出現異常就可以離開。
1.3 觀察指標
以統計患者觀察指標(診斷結果)來達到分析診斷價值的目的。
1.4 統計學處理
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率表示,連續性校正χ2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韌帶損傷
31例(62%)患者為韌帶損傷,其中單個損傷25例,包括17例距腓前韌帶損傷,5例跟腓韌帶損傷,2例距腓后韌帶損傷,1例三角韌帶損傷。2個及2個以上韌帶損傷6例,包括3例距腓前韌帶合并跟腓韌帶損傷,2例距腓后韌帶合并跟腓韌帶損傷,1例距腓前韌帶+距腓后韌帶+跟腓韌帶損傷。
2.2 肌腱損傷
16例(32%)患者為肌腱損傷,包括7例拇長屈肌腱損傷,2例拇長伸肌腱損傷,4例腓骨長肌腱合并腓骨短肌腱損傷,2例脛骨后肌腱損傷,1例趾長伸肌腱損傷。
2.3 骨損傷
38例(76%)患者為骨損傷,骨損傷患者中,均包含距骨損傷(100%),其次為8例(21.05%)患者存在脛骨損傷,其次分別為腓骨損傷、跟骨損傷、骰骨損傷、舟骨損傷。
3 討論
踝關節使人體身體重要的滑車關節組織,由脛骨下端、脛骨內踝、腓骨外踝、距骨共同組成,踝關節作為人體承重的重要關節組織,在日常生活、運動過程中出現扭傷的概率十分大。超過踝關節正常的運動度是引起踝關節扭傷的主要原因,會導致患者扭傷部位出現疼痛、腫脹、不穩等癥狀,若不及時施以治療,甚至會對患者今后的運動功能造成影響。從生理學角度來看,踝關節扭傷的發生,與踝關節的生理構造有密切的聯系,踝關節有腓骨下端與脛骨下端的關節面、距骨滑車共同構成,外踝關節面、內踝關節面以及下關節面共同形成一個“幾”字形關節窩,并且距骨滑車在關節窩內,踝關節中、前以及后部比較松弛,在其外側存在三條韌帶,內側存在三角韌帶,而內踝部位的三角韌帶相對來說比較寬厚,關節兩側存有可防止外翻的副韌帶,但是由于跟腓韌帶、外踝距腓韌帶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因此距骨極易出現內翻[1],進而導致踝關節扭傷。
既往臨床上對踝關節扭傷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種:X線、CT、MRI,其中X線的診斷價值較低,因此近年的臨床應用率較低。CT作為臨床常用影像學診斷手段,其有著掃描速度快、耗時短、分辨率較高等優點[2],在對踝關節扭傷患者的診斷中,CT可以用多個平面展開圖像重建,可保證從多個角度對踝關節的扭傷狀況進行顯示,并且可清楚顯示出扭傷部位與其周圍組織的相關性,并且CT掃描效果不會受患者體位影響,也不會因患者運動而出現偽影。即使患者扭傷的組織出現重疊的情況,也可對扭傷部位走向進行清晰顯示,進而使醫師能夠準確對扭傷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3]。MRI此種影像學檢查手段有著極高的分辨率,可實現對踝關節扭傷部位多方面、多方位的清晰顯示[4],并且可對軟骨組織、肌腱、韌帶、滑膜等組織進行清晰的顯示,且可對骨髓細微改變進行反應,比CT方法有著更高的敏感度[5]。
本次研究以回顧性分析形式展開研究,回顧性分析50例踝關節扭傷患者的MRI診斷結果診斷,診斷結果顯示,31例(62%)患者為韌帶損傷,16例(32%)患者為肌腱損傷,38例(76%)患者為骨損傷。因此可知,對于踝關節扭傷的診斷來說,MRI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因此可在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劍,王新輝,張志紅, 等.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與修復MRI觀察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17,39(12):1182-1184.
[2] 劉礦,施建芳.CT圖像后處理結合MRI技術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分型診斷和預后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9,24(6):1294-1295.
[3] 姚中川.X線平片、CT及MRI對踝關節運動損傷的診斷價值探討[J].雙足與保健,2019,(17):15-16.
[4] 劉國慶.X線平片、CT及MRI對踝關節運動損傷的診斷價值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0):59-60.
[5] 劉微,莊樹柱,段巖松.MRI不同角度下對踝關節周圍韌帶顯示效果的應用[J].糖尿病天地,2019,16(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