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君 高李娜 焦晶晶

【摘要】目的:觀察耳鼻喉術后患者疼痛的心理護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耳鼻喉術后患者中抽取106例,以所實施不同護理方式為根據,將全部患者分為對照組(53例,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53例,實施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情況評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耳鼻喉術后24h、48h、96h、120h的疼痛評分處于降低狀態,和對照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評分對比具備明顯差異(P<0.01);護理前,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說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好于對照組患者。結論:對耳鼻喉術后患者疼痛實施心理護理措施,具備顯著護理效果,利于降低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關鍵詞】耳鼻喉術后患者;疼痛;心理護理措施;效果;觀察
耳鼻喉病具備較高發病率,對該疾病的治療,通常運用手術治療方式,雖說手術治療方式利于治療該疾病,然在圍術期若未能實施良好護理,則會影響到患者的身心狀態,甚至加重患者術后疼痛感,消極影響預后工作的開展。所以,在耳鼻喉術后,需積極實施護理措施,以此保證患者心理狀態,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對此,本文主要研究耳鼻喉術后患者疼痛的心理護理措施及效果,現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耳鼻喉術后患者中抽取106例,以所實施不同護理方式為根據,將全部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患者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3.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患者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3.9歲。全部患者手術類型包含扁桃體摘除術、鼻竇手術、內耳手術以及鼻息肉手術等。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1]。觀察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措施,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其一,心理干預。個別患者因缺失了解疾病,在術后產生疼痛感時,容易產生焦躁、緊張、恐懼等消極情緒,疼痛感也會隨之強烈。所以,對護理人員來說,需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多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訴求,解答患者疑問,為患者講述該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能夠有效認知術后疼痛[2]。其二,環境護理。術后,多數患者均會產生煩躁、畏光及畏聲等諸多不良反應,因此需盡可能保持病房安靜,防止噪音影響患者休養,合理調整光線,防止強光刺激患者眼部。也可為患者播放輕音樂,分散患者注意力,保持患者心理狀態,降低患者疼痛感。其三,健康指導[3]。術后,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以頸部和額部冷敷的形式,緩解患者局部水腫現象,收縮患者血管,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
1.3 臨床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情況。對患者術后24h、48h、96h、120h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數為0~5分,0分:無疼痛感。1分:存在較輕疼痛感。2分:存在輕微疼痛感,伴有輕度不適感。3分:存在明顯疼痛感,伴明顯不適感。4分:疼痛劇烈,患者存在消極心理狀態。5分:疼痛難以忍受,患者心理狀態極差。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分別運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全部患者心理狀態,分數愈高,則代表患者心理狀態愈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情況評分
術后24h,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無明顯差異,術后48h、96h、120h,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內容見表一。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表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好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內容見表二。
3 討論
一般狀況下,手術位置、范圍和疼痛程度之間均具備關聯性,雖說耳鼻喉科手術范圍相對較小,然因這類手術所涉及的解剖結構存在特殊性質,患者在產生術后疼痛感時,若未能實施有效干預措施,則會加劇患者術后疼痛感。對于耳部手術來說,不但會產生疼痛感,還極易引發眩暈與惡心等諸多不良反應。
通過研究顯示,疼痛一般被劃分為3期,即為疼痛的期待期、感知期以及感受期[4]。在期待期,患者存在嚴重的恐懼與畏懼情緒,表現為面色蒼白、煩躁、身體扭動、面部肌肉僵硬、以及出汗等。針對上述情況,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措施則尤為關鍵,如利于下降患者疼痛感知度,提高患者疼痛承受度。所以,在耳鼻喉術后,護理人員需密切了解與觀察患者實際疼痛狀況,了解患者疼痛類型與疼痛位置,記錄患者疼痛影響,是否存在失眠、焦躁、抑郁等情緒,疼痛時間是否具規律[5]。而后根據患者疼痛時間、以及程度等,判斷患者疼痛發展,從而有的放矢的實施心理護理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健康指導以及環境護理后,發現產生的臨床護理效果要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詳細對比:觀察組患者耳鼻喉術后24h、48h、96h、120h的疼痛評分處于降低狀態,和對照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評分對比具備明顯差異(P<0.01);護理前,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說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好于對照組患者。
總之,對耳鼻喉術后患者疼痛的心理護理效果十分顯著,不僅利于降低患者疼痛感,也利于保持患者心理狀態,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所以在臨床中,應積極實施這一心理護理措施,并對此予以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雨禾.針對性心理護理對減輕耳鼻喉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7):146+149.
[2] 胡軼.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的應用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14):46.
[3] 魏麗.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中的應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3):78.
[4] 張佳妮.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應用體會[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17):131-132.
[5] 梁勤.心理護理干預對耳鼻喉部術后疼痛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9,51(03):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