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
【摘要】我國老齡化形勢嚴峻,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巨大。而目前家庭結構模式越來越趨于小型化,家庭照料負擔嚴重,機構養老需求不斷升級。機構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老年護理和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本篇文章系統綜述了非藥物療法中的懷舊療法在養老機構老人心理干預的相關研究進展,以期為提高養老機構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滿意度提供依據。
【關鍵詞】養老機構;老年人;懷舊療法
當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萬人,占總人口的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占總人口的10.8%。[1]。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會突破2.48億,占總人口的18%[2]。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老年人的預期壽命不斷增加,加上4-2-1家庭結構的轉變,使得很多獨生子難以承擔養老的重擔,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則不斷升級[3],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入住養老機構養老[4]。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雖然在健康和照料方面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遠離親人、缺少家庭溫馨和心理關懷,加上生活習慣和方式的改變,很多老年人不適應機構群居的生活以及規章制度[5],因此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6,7],最常出現的就是抑郁癥狀。老年抑郁癥狀最常見的表現是睡眠障礙、對生活缺乏樂趣、對未來不抱希望、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等[8],卻因癥狀不典型,且易被軀體癥狀掩蓋[9],而得不到充分的診斷和治療[10]。存在抑郁癥狀的老年人如果不實施干預而任其發展,會導致認知功能減退[11]、社會參與度下降[12]、生活質量下降[13]、甚至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4]。因此探索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減輕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癥狀、孤獨感,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懷舊療法(Reminiscence Therapy)作為一項護士可以獨立實施的心理社會干預措施,已被納入美國護理措施分類系統(Nursing intervention classification, NIC)中,它是指:“通過對過去的事件進行回顧,重新審視并評價自己過去的經歷,幫助人們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對現有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自我完整性[15]。” 懷舊療法被認為是一項能提高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16]。美國護理協會(ANA)在精神心理健康臨床護理實踐標準(Standards of Psychiatric Mental Health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以及老年護理實踐范圍及標準中都將懷舊療法作為一項標準的護理實踐活動[17]。護理干預分類標準(NIC)中也推薦懷舊療法在養老機構老年人中的應用[18]。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自1963年Bulter提出懷舊治療的想法以來,國內外的研究者已將其運用在不同環境、不同對象中,進行了多項懷舊療法對于改善老年人抑郁、自尊、情緒體驗的研究,從而證實懷舊療法是一種有價值的治療方法。
Jones運用懷舊治療對30名生活在長期照護機構的抑郁老人進行研究,實驗組實施了為期三周共六次的團體懷舊治療,對照組采用安慰治療,結果實驗組的GDS分值在干預后與干預前及與對照組的分值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9]。
臺灣的Wang JJ對25名生活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和23名家庭養老的老年人分別實施了為期四個月每周一次的懷舊治療,比較懷舊療法對生活在不同環境中老年人自尊、健康觀念、抑郁情緒的效果。研究表明,懷舊治療對于生活在養老機構的老人效果更好[20]。
臺灣的Li-Fen Wu通過半實驗設計將老兵之家的74位老兵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組進行為期12周每周一次的團體懷舊療法,研究表明團體懷舊療法顯著提高了老兵的自尊感、生活滿意度以及降低了他們的抑郁水平,從而證實了懷舊療法在有戰爭創傷的PTSD的老兵中的應用效果[21]。
國內方面,南方醫科大學的史蕾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80名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實驗組40名老年人實施為期六周共八次的個體懷舊治療后發現,干預組的老年人抑郁癥狀得分相對于干預前有顯著下降,且抑郁癥狀緩解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老人[22]。
中南大學的高婧運用結構式團體懷舊對長沙社區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和生活滿意度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進行團體懷舊療法的老年人干預前后GDS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隨干預時間的延長而變化,干預組緩解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干預前后生活滿意度得分LIS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3]。
汪星,張建鳳等將82例社區空巢老人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42例空巢老人接受為期8周的個體懷舊治療后得出結論,懷舊治療有助于緩解社區空巢老人的抑郁情緒,并有效提高他們的幸福度,從而證實了懷舊療法對社區空巢老人的效果[24]。
梅永霞,張振香等將83例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配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接受懷舊療法和健康教育,對照組只接受健康教育。干預結束后發現,干預組配偶的照顧負擔明顯低于對照組,而積極體驗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從而證實了將懷舊療法應用在腦卒中照顧者中的效果[25]。
綜上所述,國內外研究均肯定了懷舊療法對老年人抑郁癥狀和積極體驗的正性影響,因此對有抑郁癥狀的養老機構老年人開展懷舊療法,有望減輕其抑郁癥狀、改善老年人孤獨感和主觀幸福感,從而提高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 2011-04-28/2014-12-12.
[2] 楊國峰. 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思考與建議[EB/OL].國家信息中心,http://www.sic.gov.cn/News/82/3437.htm,2014-09-29/2014-12-13
[3] Zhanlian Feng, Chang Liu, Xinping Guan, Vincent Mor. Chinas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Creates Policy Challenges In Shaping A Viable Long-Term Care System[J].Health Affairs(Millwood).2012,31(12): 2764-73
[4] 楊敏,錢英. 城市社區老年人養老方式選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1)上旬版:37-39
[5] 王靜,王君俏,曹育玲,賈守梅. 上海市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11-15
[6] 吳振云,李娟,許淑蓮. 不同養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 11) : 713-5
[7] 呂林,楊建輝,呂牧軒.不同養老模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 31( 17) : 3343-4
[8] Fiske A, Wetherell JL, Gatz M.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J]. Annu Rev Clin Psychol,2009,5: 363-389
[9] Tannock C, Katona C. Minor depression in the aged. Concepts, prevalence and optimal management[J].Drugs Ageing,1995,6(4):278-292
[10] McKee K, Wilson F, Chung MC, Hinchliff S, Goudie F, Elford H, Mitchell C: Reminiscence, regrets and activity in older people in residential care: associations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J]. Br J Clin Psychol, 2005,44:543-561.
[11] Rosenberg PB, Mielke MM, Xue QL,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predict incident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ognitive healthy older women[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0,18(3):204-211
[12] Tsai CF, Ouyang WC, Chen LK, et al. Depression is the stronges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or social engagement among Chinese elderly veteran assisted-living residents[J].J Chin Med Assoc,2009,72(9):478-483
[13] Chachamovich E, Fleck M, Laidlaw K, et al.Impact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subsyndromal symptoms on quality of life and attitudes toward ageing in an international sample of older adults[J]. Gerontologist, 2008,48(5):593-602
[14] Heok KE, Ho R. The many faces of depression[J].Curr Opin Psychiatry,2008,21(6):540-545
[15] Bulechek Q, Butcher H, Dochtennan J. Nursing intervention classification(NIC). St. Louis: Mosby-Elsevier,2008.
[16] 王鋒,吳紅梅,黃昶荃,盧振產等. 心理治療老年抑郁癥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12):1079-1085
[17] Cynthia Kellam Stinson. Structured reminiscence: an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depression in older women[D].Texas: Texas Womans University,2006
[18] Daly, J., McCloskey, J., Bulechek, G.. Nursing interventions classification use in long-term care[J]. Geriatric Nursing, 1994,15 (1):41-46.
[19] Jones ED.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older women with depression: Effect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classification in assisted living long term care[J].Gerontol Nurs, 2003,29(7):26-33
[20] Wang JJ. 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mong Institutionalized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people in Taiwan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as a Psychological Measure[J].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04,12(3):237-244
[21] Li-Fen Wu. Group integrative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self-esteem, life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institutionalized older veteran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1,20:2195-2203
[22] 史蕾.懷舊治療對機構養老老年人抑郁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09
[23] 高婧.結構式團體懷舊對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與生活滿意度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24] 汪星,張建鳳,李志菊,王芳云. 懷舊治療對社區空巢老人抑郁情緒及幸福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5(12)上旬版:3192-3194
[25] 梅永霞,張振香,林蓓蕾,張燕等.懷舊療法對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配偶照顧負擔及積極體驗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7):77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