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
【摘? 要】? 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5E教學模式,優化數學教學模式,驅動學生探究數學。方法:分析5E教學模式的內涵和應用優勢,結合教學實踐,探尋應用5E教學模式的策略。結果: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動手操作、設計練習、多樣評價方式的應用,驅動了學生有效探究數學。結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應用5E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數學;5E教學模式;應用策略
眾所周知,素質教育要求廣大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實現探究性教學,將探究知識的權利還給學生,驅動學生有效探究所學,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探究能力。基于此教學要求,5E教學模式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所謂的5E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所需,設定吸引、探究、解釋、遷移和評價這五個基本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總結現象,提取規律的教學模式。從5E教學模式的內涵可以看出,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如果可以對該模式進行靈活應用,不僅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還可以真正地實現以人為本,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通過切身的體驗增強數學認知水平,提高數學學習能力。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效地應用該教學模式呢?
一、創設情境,引導參與
吸引學生是5E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以有效應用的前提,也是5E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方面本身就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熟悉的事物有著濃厚的探究興趣。因此,在應用5E教學模式的時候,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立足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生活內容,利用多樣的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實現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受到熟悉的生活現象的影響,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有效地展開數學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圓”為例,在實施導入活動的時候,筆者立足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圓形物品,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地展現了足球、籃球、月亮、車輪、瓶蓋等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看到熟悉的生活事物之后,大部分學生覺得有趣,把握時機,筆者提出了如此問題驅動學生探究:觀察分析這些生活物品,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呢?你們覺得它們之間有何共同點呢?如此使學生在生活現象的輔助下,建立對圓形的感性認知,打好深度探究基礎。
二、提出問題,驅動探究
5E教學模式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想有效地應用該模式,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同時,探究是5E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結合常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離不開具有探究性的數學問題。數學問題不僅可以為學生指出探究方向,還可以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和發散思維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水平。因此,在應用5E教學模式的時候,筆者往往會分析教學內容,進圍繞重難點內容,為學生提出問題,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以“百分數應用題”為例,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先為學生呈現了這樣一道應用題:某商場售賣的某商品,4月份的價格比3月份降低了20%,5月份的價格比4月份增長了20%,那么,5月份該商品的價格與3月份的相比,是上漲了還是下降了呢?變化幅度是多少呢?該問題對于大部分抽象思維不發達和數學認知能力不強的小學生而言,是難以解決的。甚至部分學生在閱讀題目條件的時候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如何解決。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信息,獲取解題思路,筆者以該問題為基礎,繼續提出這樣的問題:“閱讀這個問題,你可以從中獲取哪些信息呢?針對這些信息你有哪些困惑呢?”“有部分學生通過閱讀題目覺得,因為不知道3月份商品的價格是多少,所以無法將其與5月份的價格進行比較,從而難以確定商品的價格到底是上漲了還是下降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覺得可以如何解決問題呢?”“什么是變化幅度呢?”如此問題的提出,將原本的應用題分解開來,降低了問題難度,更加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情況,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分析和探究中,掃清理解障礙,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三、動手操作,解釋現象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現象、分析現象、解釋現象、深入理解知識的必要性途徑,也是5E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實現有效應用的關鍵環節。陶行知先生立足傳統教學的不足,提出了做中學的要求,指引著廣大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多種多樣的實驗活動、操作活動等,驅動學生切身體驗,使學生通過發揮自主性,探索到數學現象,并就此展開分析和解釋,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理解水平。因此,筆者在應用5E教學模式的時候,或者利用數學實驗,或者利用剪切活動,或者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引導學生探究。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盡管教材中直接給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對于數學認知能力不強的小學生來說,直接背誦面積公式,難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應用數學公式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對此,在5E教學模式的作用下,筆者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具體來說,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筆者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各個小組的學生,先自主地剪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和小組成員商量,如何將這個平行四邊形改造成學習過的圖形,并利用手中的尺子進行測量,獲得具體的數據。在動手操作之后,筆者鼓勵學生呈現數據,分析現象。參與如此教學活動,學生不僅透過數學現象有效地總結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建立了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系,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四、設計練習,遷移應用
5E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探究和應用。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之外,還要根據所講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數學練習題,驅動學生思考問題,運用所學,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所學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水平。
大部分小學生受到個性差異的影響,在探究數學知識的時候,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所以,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解決問題的機會,筆者由易到難地設計練習題,驅動學生自主選擇,應用所學,解決問題。比如,在組織“找規律”,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練習題。基本練習:0.135896135896……中第48個數是什么?提高性練習:0.33135896135896……中第48個數是什么?拓展性練習:0.135896135896……中前48個數字的和是多少?在學生解決了問題之后,筆者還就問題答案做了詳細的講述,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理解。
五、多樣評價,提升效果
教學評價是5E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總結學生探究數學情況,引導學生查漏補缺,提升數學探究能力的主要環節。評價是貫穿于數學探究活動始終的。所以,筆者在實施教學評價的時候,一般會及時地對學生在各個環節的表現情況進行點評,一方面幫助學生通過評價獲取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發現自身的探究不足,及時彌補,有效探究。在課堂教學結束的時候,筆者還應用教師評價、生生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課堂探究情況進行點評,從而發現教學不足,及時彌補,提升教學效果。
總之,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5E教學模式,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驅動學生探究數學現象,把握數學規律,靈活運用所學,正確認知自我,從而通過有效探究,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水平,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蔚.探究性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149-150.
[2]馮濤勵.基于5E教學模式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