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炯
摘要:在社會進步的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種類越來越多,但也面臨著融媒體的出現而帶來的諸多挑戰。為此,傳統媒體應及時轉變理念,以求新的眼光在競爭激烈的融媒體環境中站穩腳跟,以多樣化的手段和飽含深意的內容凸顯出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特點,贏得廣大受眾。本文就融媒體下結合大眾需求和新聞專題節目的特點,如何創新編輯方式,制作優秀新聞作品,給受眾帶來全新體驗,營造輿論氛圍,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展開討論。
關鍵詞: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特點;發展趨勢
融媒體下電視新聞專題有其自身特點和特定新聞取向,通過深度的內容和專業化的解讀,用周期性的方式傳播新聞內容或選用專用的板塊進行播放。在融媒體時代下,編輯記者應摒棄舊的工作模式,從探究現階段新聞專題節目的特點入手,憑借專業的技術和先進的理念尋找多種途徑,采用豐富多彩的報道方式,融入藝術化元素,迎合大眾口味,彰顯電視新聞專題的特點,提升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的競爭力。
現階段,隨著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形式的多樣化和科技手段的突破,融媒體下電視新聞專題主要分為新聞調查、評論、評述三大類,不同類型的專題節目都應具備融媒體新聞的特點,為大眾傳遞及時、真實、有效的信息,讓受眾感受到新聞專題節目的魅力。
首先,融媒體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仍是以真實性為第一特性。從新聞學范疇看,真實的新聞專題能正確引導大眾,為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如在春節前通過新聞專題進行禁放煙花的報道,融入環保、文明等多元素的內容,對大眾形成一定的約束力;還可通過法制專題節目采訪當事人的敘述,使記者通過分析真實事件從而起到警醒作用,把受眾引入真實的事件情景中去。
其次,融媒體下新聞專題有著參與性特點。電視臺在新聞專題節目的報道中,可以邀請觀眾參與進來,使其成為節目中的一員,使觀眾可以表達出心中所想、闡述自身見解。工作人員可通過現場采訪,或邀請大眾評委,或與場外觀眾連線等形式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真實與互動性中提升節目的收視率。
最后,融媒體下專題節目具有時效性特點。電視新聞專題除需要“新”外,更應在“最快的速度傳遞給大眾上”下功夫,確保專題內容常做常新。融媒體下對電視臺記者的要求更高,要求其能準確挖掘新聞內涵,及時獲得突發事件的第一手資料,最優化編輯流程,避免新聞流失,增強節目價值,獲得寶貴信息,給受眾以啟迪。
(一)注重原創性,避免同質化
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應避免重復化,編輯記者應探究獨家新聞,通過專題節目的形式在第一時間將新聞展現給大眾,揭示新聞事件的真相。對于重大的時政內容,記者要保證新聞專題原創性,避免信息同質化,凸顯新聞專題的影響力。
(二)注重創新性,豐富專題內容
融媒體要求電視新聞專題節目要求新求異,記者應采取多種方法手段對新聞重大問題深入分析,預測事態發展動向,通過精準解讀讓受眾信服,力求開發新聞資源和創新新聞方式手段,把握新聞報道最佳時機,使受眾獲取信息最“新”,心理需求最“足”,事物規律顯現最“本”,形成較好的社會效果。
(三)注重互動性,延伸傳播范圍
新聞以“事實為依據”這一基本特征,在融媒體下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中要求更高,記者更應探究其中關聯,作出實質性判斷,專業分析作出結論,引發受眾思考,獲得真實性感悟。
此外,記者還應在專題中采取增設互動窗口、視頻切換、電話采訪、現場直播等方式誠邀大眾參與,將單一的節目形式轉換為立體、交互的報道,提升傳播效果。
(四)注重權威性,以受眾為標尺
記者應以受眾為中心,把受眾當作檢驗電視新聞傳播效果的“標尺”,也就是受眾的“權威性”,讓新聞專題節目涵蓋各領域,精心地選材與制作,從而凸顯電視新聞的權威性。記者只有如此對收集的材料反復探究、精化內容、突出主題,才能體現事件的權威性,增強新聞真實性這一本質特征。
融媒體下記者應不斷適應新時期要求,把握電視新聞專題節目規律,運用多媒體編輯技術,結合電視新聞專題特點,尋找新聞專題報道的側重點,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綜合融媒體時代對電視新聞專題類節目真實、互動、專業化的新要求,記者應通過多形式、多角度挖掘新聞內涵,全面分析和解讀,為受眾解疑答難,引導受眾認識新聞事件的本質特征,這也是融媒體時代記者所肩負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