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露



唐春輝,男,34歲。眉山市仁壽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畢業于川北醫學院,中國(四川)第22批援莫桑比克醫療隊隊員。
“春輝,回來啦!”
“春輝,好久不見!”
“春輝,瘦了!”
……
在眉山市仁壽縣人民醫院,記者見到了援非醫生唐春輝,他身邊圍著不少同事,正攀著他的肩膀寒暄著。此次回國,是源于唐春輝在援助國工作滿一年而申請到的探親假期。
站在自己工作了7年的醫院,既親切又熟悉。唐春輝告訴記者:“這次假期有20天,本來不想麻煩朋友,并未告訴大家。沒想到大家都知道了。”唐春輝有些不好意思。“晚上去喝一杯啊!”面對同事熱情的邀請,他笑著點頭應下,“大家還是這么熱情!”
采訪期間,好人緣的唐春輝手機響個不停,都是親朋好友打來的問候電話,大家以這種方式關心著“遠歸的英雄”
選擇:主動請纓援助非州
仁壽縣人民醫院一直積極參與援非工作,先后已有兩位醫生圓滿完成援非任務。2018年底,醫院再次接到援助莫桑比克的通知,根據受援國需求安排,此次任務由婦產科“出征”。
這原本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但對當時的婦產科來說卻成了“燙手山芋"。婦產科主任張立波回憶,“科室人手一直都緊張,每個醫生工作量都挺大的,而且他們大多上有老下有小,不適合長期離家。”別無他法,張立波甚至想到了“抓鬮"。這時,外表斯文的唐春輝站了出來,主動請纓。
“選擇援非,既放不下家人,也擔心離崗兩年影響個人職業生涯。但相比于科室其他人,我還年輕,經得起折騰。”1986年出生的唐春輝高高瘦瘦的,長著一張娃娃臉,剛過而立之年,已是科室的骨干力量,操刀過大大小小上千臺婦產手術,經驗豐富。
這個勇敢的決定贏得了大伙兒的敬佩與贊美,卻引發了一場“家庭風波”,反對最強烈的就是在幼兒園當老師的妻子周萌芽。“我們父母年紀都大了,大兒子7歲,剛上小學,小兒子才滿1歲,連路都走不穩,他去非洲后我怎么辦啊?”即使已經過去了一年,說起丈夫的決定,周萌芽依然覺得委屈,眼眶紅紅的,噙滿了淚水!但除了委屈,她更多的是擔心,“對非洲不了解,害怕他一個人在那邊不能照顧好自己”。
為了打消妻子的顧慮,唐春輝從網上找來很多援非醫療方面的資料,與妻子一起閱讀學習。夫妻倆了解到,莫桑比克是位于非洲南部的一個國家,醫療條件差,中國對莫桑比克進行醫療援助已經有40多年歷史,此前曾派出過21批援助隊伍。讓妻子徹底轉變態度的是紀錄片《醫道無界》,片子全景反映了自1963年以來,中國醫療隊援助非洲的壯舉。
“我們倆一起在家里看的片子,很震撼、很感動!”唐春輝看著一批批醫療隊走出國門,延續著醫者的責任,傳播著人間大愛,心底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妻子周萌芽則進一步了解了丈夫即將開始的工作及環境,也理解了丈夫的決定,從一個“反對者”變成了“支持者"。
2019年1月15日,帶著家人的理解,同事的祝福,培訓通過的唐春輝與其他11名隊員組成中國(四川)第22批援莫桑比克醫療隊前往海外,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援非醫療工作。
信念:做好每一臺手術
初來乍到,平均年齡不到37歲的醫療隊遭到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中心醫院醫生的質疑,“他們看起來很年輕,能行嗎?”面對質疑,唐春輝一邊默默調整心態,一邊積極與當地醫生溝通,爭取早日上手術臺。
適應了一段時間,唐春輝終于接到了第一臺手術任務,為一名孕婦操刀剖宮產手術。這樣的手術在國內非常成熟,但這一次他有些緊張,一方面是第一次在國外做手術,醫療設備與國內有差距;另一方面,在手術過程中,會有一名資歷老道的當地醫生現場觀摩考核。
術前,唐春輝做了詳盡的準備工作,從了解孕婦身體狀況到制定手術方案,每個環節他都一絲不茍。手術中他沉著地開刀、取胎、縫合……直至手術結束,當耳邊傳來老醫生”muito bom(非常好)”的肯定后,唐春輝知道自己順利通過了考核。
此后,唐春輝的援非工作邁上正軌,先后在當地進行了上百臺手術。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為一名已經有多次剖宮產經歷的孕婦做的那臺手術。
“這是孕婦的第5次剖宮產手
術,而且她希望還能再生育。”唐春輝了解到,雖然莫桑比克剖宮產孕婦很多,但像這位婦女如此頻繁的手術確實少見,“如果在國內,醫生一般都不建議再懷孕生產”。
要成功進行剖宮產,同時把手術的創傷降到最低,保護子宮繼續孕育生命的能力,這給唐春輝出了個不小的難題。為確保手術萬無一失,唐春輝還遠程求助自己的師父兼領導張立波。由兩國醫生組成的團隊迅速聯動起來,針對患者的特殊情況,進行了詳盡的術前評估及討論,制定了完備的手術方案。
任何手術都存在風險,即便做了充足準備。由于產婦經過多次手術,子宮下段菲薄,手術切口只能往上,加之胎頭高浮,取胎難度明顯增加。唐春輝曾兩次嘗試取胎,均未能成功,在場醫務人員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緊急時刻,他立即轉換思路,決定采用“內倒轉足牽引”的方式取胎。兩個小時后,當嬰兒的啼哭聲打破手術室的寧靜時,在場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馬普托中心醫院全年分娩量達7000余人次,平均每天有20個嬰兒出生。唐春輝和醫療隊的到來不僅提升了當地醫院的醫療水平,更為當地百姓帶去了健康的希望。
風險:遭遇艾滋病職業暴露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救死扶傷……人們創造出無數的詞語來贊美醫生,字字句句里都帶著溫度與;真情,但這些贊譽的背后也隱藏著常人想象不到的危險。
2019年7月的一天,唐春輝像往常一樣,走進手術室準備開始工作,只不過這一次他面臨的是一名攜帶艾滋病毒的產婦。“在國內,我們談‘艾色變,但在莫桑比克,這樣的產婦并不少見。”唐春輝透露,在援非前,醫療隊接受過預防艾滋病的培訓,有能力處理好這種情況,他也告誡自己“只要手術中小心操作,就不會有問題”。可他發現自己還是太樂觀,按規范完成了剖宮產手術后,在最后的傷口縫合時意外發生了。“我當時在做最后的打結處理,手術縫合針突然彈起來,擦過我的大拇指。”說著,唐春輝伸出右手,指了指大拇指第二個關節,向記者示意他被針頭扎到的部位。
被針頭扎到,接觸到患者的血液,意味著唐春輝遭遇到艾滋病職業暴露。向來沉穩冷靜的他有一剎那的失神,但很快鎮定下來,立即擠壓傷口排出血液,然后第一時間服用醫療隊從國內帶來的艾滋病阻斷藥。
在服用阻斷藥的28天時間里,惡心、嘔吐、腹瀉讓唐春輝吃盡了苦頭,但他不敢告訴家人,獨自一人承受著壓力。好在有隊友和非洲同事的關心,他們拎著水果來看望唐春輝,陪他聊天解悶,讓備受煎熬的唐春輝稍稍寬了心。由于應對得當,后來檢測顯示呈陰性,沒有被感染。劫后余生,唐春輝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向關心他的朋友報平安。
“我是最后一個知道的,身邊的人都幫著他瞞我。”通過朋友圈才知道丈夫發生意外的周萌芽說起這事件兒,埋怨丈夫不在第一時間告訴她實情。其實唐春輝心里也是既難過又緊張,但他已經習慣了對最親近的人報喜不報憂。
團聚的日子總是很短暫,20天的假期轉眼就結束,唐春輝再次遠行。臨行前,他總是盡可能地和家人待在一起,與妻子聊聊家常,輔導大兒子寫作業,陪小兒子嬉鬧……
唐春輝有一只大大的銀色旅行箱,回來時,箱子里滿滿當當是給家人帶的禮物,有給妻子的化妝品,也有給兒子的玩具……離開時,箱子則被學習資料占去了大半空間,其中有一本近1000頁的《實用婦產科學》。
“在莫桑比克,醫療隊沒有什么業余活動,晚飯后大家會聚在一起聊天看星星。”唐春輝表示,想帶些學習資料過去,利用業余時間提升自己。一年的援非經歷,讓唐春輝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說,“醫療隊走出國門,代表的是中國,我很榮幸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