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王焰孟 王崇 武金娜 商碩



摘 要:本文使用《車內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采樣測定方法》(HJ/T 400—2007)檢測車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方法,對鋁箔封堵的白車身進行了VOC散發特性的研究,確定了白車身本身存在VOC的散發。同時,采用CO2標記法對該方法測試的白車身的氣密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雖然可以反映白車身的VOC散發,但氣密性仍與實車存在差異,不能完全反映其VOC特性。
關鍵詞:白車身;VOC散發;氣密性
中圖分類號:TU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20)13-0116-03
Research on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VOC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W
YAO Qian WANG Yanmeng WANG Chong WU Jinna SHANG Shuo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Research Center Co., Ltd.,TianJing300300)
Abstract: Using the Sampling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Aldehydes and Ketones in Vehicles"(HJ/T 400—2007) to detect VOCs in vehicles, the VOC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dy-in-white body sealed by aluminum foil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body-in-white VOC itself exists in this paper.At the same time, the airtightness of the body-in-white tested by this method was studied using the CO2 labeling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is method can reflect the VOC emission of body-in-white, the air tightness is still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real car, and it cannot fully reflect its VOC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body-in-white;VOC emission;air tightness
近年來,人們在購買車輛時更加關注車輛的環保屬性[1],其中車內異味更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問題[2],連續多年被消費者評選為最嚴重的新車質量問題[3]。針對甲醛等車內有害物質,國家也出臺了《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GB/T 27630—2011)等規范來提升車內空氣質量[4],保障消費者的健康。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測試規范,例如,日本于2007年推出了《降低汽車內 VOC的自主舉措》,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了《道路車輛的內部空氣第1部分:整車試驗室客艙內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測定規范和方法》(ISO 12219-1—2012)[5]等。以往主機廠在解決VOC散發問題時,主要考慮車內軟內飾對車內VOC的影響,但車體白車身是否會散發VOC呢?現有白車身VOC的檢測方法是否可以完全反映白車身狀態呢?本文基于這兩個問題對白車身的散發特性及密閉性進行了研究。
1 試驗部分
1.1 試驗設備及試劑
整車VOC試驗艙(愛斯佩克),大氣采樣泵(島津技邇),GC-MS(美國 Agilent 公司),HPLC(美國Agilent公司),便攜式氣體檢測儀(美國華瑞),Tenax管(英國MARKES),DNPH管(日本島津),二氧化碳(99.99%)白車身,鋁箔,乙腈(色譜純)等。
1.2 試驗過程
1.2.1 白車身VOC測試方法。選取一個白車身放入整車VOC試驗艙,分階段使用鋁箔和聚四氟乙烯材質的低VOC膠帶封堵白車身的開孔及縫隙,在封堵車輛時,保障主駕位置的車門可以從車外開啟且具有一定的密封性,方便進行開門預處理,每個階段封堵完成后將車輛預處理6 h,之后按照《車內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采樣測定方法》(HJ/T 400—2007)的方式布置采樣點(由于白車身沒有前排座椅,使用鐵絲將采樣導管通過B柱懸掛固定于車輛中心,相當于主副駕頭枕之間),按照該標準檢測方法,測定車內空間的國標八項和TVOC指標。
1.2.2 車輛氣密性測試方法。密封車輛的同時從車頂引入車內一根導管用于通入CO2氣體,用于完成VOC后測試氣密性指標,車輛有空隙時,車外存在氣流擾動,車內氣體便會與車外氣體進行交換,車內某些指標性氣體(如CO2)濃度就會發生顯著變化,當縫隙較大時,氣體交換速率加快,指示性氣體濃度變化較大。據此,氣密性測試的具體方案為,通過頂部導管向車內導入高純CO2氣體,在車外VOC采樣處使用便攜式氣體檢測儀進行CO2濃度的實時檢測,將CO2與時間的關系繪制成曲線,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不同狀態下CO2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曲線,通過濃度變化率來反映該狀態下車輛的密封性。
白車身分3次進行封堵,形成4個狀態,每封堵一次均進行VOC的測試和氣密性測試。第一次封堵時只封堵白車身的前后玻璃開孔、四門上的窗口和全景天窗開口;第二次封堵,在第一次基礎上將車內所有肉眼可見的透光孔進行封堵,包括車門框架處的縫隙;第三次封堵,進一步封堵透光的小孔洞;第四封封堵,將除主駕外的三個門均進行封堵固定,無須開啟,將這三個門、尾門及其他車體焊接處的縫隙使用擠壓后的鋁箔條進行塞緊,主駕完成預處理進入封車階段時也進行類似操作,以保證整車使用該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密封。
2 結果與討論
2.1 VOC檢測結果
使用GC-MS和HPLC對四個階段采集的樣品進行分析,匯總得到VOC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分析圖1和圖2柱形圖,八項物質只有甲醛發生了較為明顯的增加,可以反映出封堵的效果,其他物質濃度較低,基本未出現增加。TVOC隨著封堵有著明顯的上升,可以反映車輛密封取得一定效果,但無法反映出車輛已經達到商品車的密封程度。
2.2 氣密性測試結果
車輛完成每次VOC測試后,加入CO2氣體,通過便攜式氣體檢測儀檢測濃度穩定后,開始連續檢測CO2濃度的變化,并以此繪制濃度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由于加入氣體的總量不同,且CO2平衡需要一定時間,因而開始濃度存在差異,濃度變化率可以反映氣密性,即濃度關于時間的導數。如圖4所示,隨著封堵車輛密封性的逐漸提升,最大濃度變化率由最初不封堵時的12 000 mg/(m3·h)變為4 000 mg/(m3·h)左右,封堵效果較為明顯。
為了對比此時車輛的密封性與商品車的差異,測試了相同類型的車輛在商品車裝配完成后的數據,如圖5所示,商品車狀態下車輛的密封性要好很多,最大濃度變化僅為2 750 mg/(m3·h)左右。目前采取的密封方式仍然達不到實際用車時的密封效果,因而使用該方法檢測白車身內部VOC釋放量仍存在一定偏差。但針對不同車型,該方式仍可以比較車輛的密封性狀況。
3 結論
使用鋁箔和低VOC膠帶封堵白車身,可以避免封堵材料對車內空氣質量的影響,又盡可能檢測了白車身自身的散發特性,結果表明,白車身本身會存在VOC的散發,并且會對整車的VOC產生影響。使用標記氣體CO2和便攜式氣體檢測儀,在不破壞車輛結構和VOC散發特性的基礎上,檢測了車輛的密封性,結果表明,使用鋁箔逐步封堵可以提高白車身的密閉性,進而研究車內VOC的變化狀況。由于密封性與實車存在差異,最終的檢測結果無法作為定量結果,但仍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仲榮,丁瑾,姚慧,等.基于環境艙法的車內空氣VOC釋放特性分析[J].汽車工程師,2017(6):45-50.
[2]王焰孟,胡俊艷,姚謙,等.PP類材料氣味改善提升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2019(5):55-57.
[3]JD POWER.一張圖帶你讀懂2019中國新車質量研究[EB/OL].(2019-08-13)[2020-04-11].https://www.sohu.com/a/333800383_376062.
[4]環境保護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GB/T 27630—201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5]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道路車輛的室內空氣第1部分:整車試驗室客艙內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測定規范和方法:ISO 12219-1—2012[S].日內瓦:國際標準化組織,2012.
收稿日期:2020-04-27
作者簡介:姚謙(1991—),男,碩士,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車內空氣質量及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