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_曹璐
南面而居
若是日子有脈搏,整座宇宙便供它觀賞自然的氣色,于是在進一程繞一彎的時歲里,遠山生霧,近溪添音,風景活躍起來,心事就輕了下去。
昨夜雨厚,倒使我又惦念起濕潤的上林來,上林的雨通人情,只潤奇樹異卉,不打淋遠客。
我對上林有很私人化的解讀:作為廣西南寧市的一個市轄縣,它在自己的時間軸上兀自成蔭,不介意“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翠姿,它的樂觀是有主見的。
距離上林縣城12 公里處,便是素有“小桂林”之稱的三里洋渡。
去的路上雨霧蒙蒙,就算是留意四周的景色也被這雨打得悻悻然,不料到了三里洋渡后,天色好過來,眼睛里凝滿翠亮綠意,所以我對上林的偏愛,也有天意的成全。
三里洋渡的奇秀是沒有競爭性的,不是它的風貌因桂林的名氣而弱化,而恰是因為它的內秀不爭,才顯得自如放松,我乘船走進時,有一種來者便是故鄉人的歸屬感,綠意大方,山有奇樣,好幾次看到群山翠竹,生出幾番感動。
“其山千百為群,或離或合,山雖小而變態特甚”,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上林久宿45 天后寫下的觀感,徐霞客一生離政治很遠,志在四方,“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徐霞客游記》一共有60 萬字,他留給上林的描述洋洋灑灑1 萬余字。當我站在三里洋渡,走過這位千古奇人來時路的時候,我們雖相隔300 多年,但人類的情感到底是相通的,“在三里城南四里,此地有三獨山,省中(即現在的桂林)之獨秀無此峭拔,亦無此透漏也”。
所以對于三里洋渡被人贊為“小桂林”。
在暑氣正旺的七月,上林還承擔了避暑勝地的重要角色,夏天大多數時候只適合擺在照片里,怎么看都親熱,怎么想都元氣,可一旦把夏天拎到臺面上,也有汗漬斑點、焦躁多慮、食欲全消的低沉氣息涌出,但上林的夏天,又有別于他處,群山環繞,碧水縈回,清水河和匯水河彼此連接又各有不同,在船中遠觀細看,都是有彎有道的曲線美,在流火七月,結結實實地圍抱夏天,夏有涼意,綠也綠得從容,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避暑。
徐霞客久宿上林,當然絕不止于這里的風景,這位喜歡探幽穴、訪古跡的旅行家,見過大山大水,卻留出45 天時間留在上林(在徐霞客游記里,上林是其游居最久之地),當然也有他的一份私人情感,徐霞客在這里受到了江蘇老鄉陸萬里的盛情款待,徐霞客去上林的時候,正是他的同鄉陸萬里在三里做官,徐在上林居住的45 天,都由這位同鄉全程接待,或是陸萬里本人,或是陸的部下,陪徐霞客游歷上林山水,遍尋富地,所以徐霞客寫出“諄諄款曲,誼逾骨肉”,他鄉遇故知的溫情,也讓他在上林的游歷考察之路,多出了私人化的有溫度的感情。
Tips
上林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于廣西中部。上林縣是明代游圣徐霞客出游最久的地方,有“南寧后花園”之稱,是廣西傳統節日“三月三”的發祥地和珠江流域龍母文化的源頭。
坊間常說:“早知上林,何必桂林。”上林雖是南地,但景致卻有一副北嶺的壯闊不羈感,它沒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原則性,反像一個南北結合的“混血兒”,磅礴出勢,你以為就是這一派豪氣了,卻不曾想一轉彎又被細蔭溫軟的山水畫吸引……所以上林是務實的,來一趟,我的心也變得大方起來,南方的內秀與北方的豪邁,各有各的韻味,這也是我透過上林,突然領悟到的包容性:“看不見一座城市的好,是近視的。”
在上林,除了徐霞客喜歡的三里洋渡外,大龍湖也值得一去。
離上林縣城28 公里,我們到的時候游客不多,整個景區沒有疲態,特別舒服。
大龍湖的絕妙處在于它是國內唯一一個不需要大壩,僅靠地下水形成的天然水庫,天然的就是自然的,所以在這里素顏拍照,好像才算得上融進這片真實。
去大龍湖非常適合自駕,越往目的地開,就像躲進一片森林,植物在我們身后封住來路。整片湖是碧綠色,我去的時候,體驗了一把電動船,是完全可以自己操控的,等船進湖心時,身前身后皆被峻嶺異山包圍,云四處散開,像看到童年在外婆家吃的荷包蛋,天空是裝碎云的碗,盈盈湯汁鑲著初陽的金邊般,暑氣驟降,在大龍湖的感覺,只當自己是舟人,只關心節令和溫度。
Tips
上林縣大龍湖風景區位于廣西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湖湖中有14 個天然小島,湖面碧水連天,四周群山環抱,石峰依肩并立,青山倒影渾然一體。
本地人推薦吃大龍湖的特產——銀魚,這種魚全身細嫩透明,色澤如銀,沒有魚鱗和魚刺,只是聽它的名字就覺得符合大龍湖詩情畫意的調性,當地人說,銀魚喜歡在夜里出現而且特別喜歡光,所以漁人也根據它們的“出行時間”改變了自己的捕撈計劃,每到黃昏,漁人執掌一盞燈,開船下網,將銀魚吸引而來,聽完當地人的解釋,我覺得可以想象成漁人是燈夫,而銀魚常駐光明中,無論何種方式去理解,都是浪漫至上。
也許,我們多數時候“身困在地鐵和辦公樓”,但如果能再細心一點,像上林的漁人執燈掌光那般耐心,向外搜尋,看一片壯樹生出嫩芽,看地鐵匆忙人群的穿搭,也算是完成了兩點一線的短途旅行,你目遇的、所想的,便是旅行帶出的同理心,在好心情里走一段路,人也會天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