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心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早教課。其實,早教并沒有你想的那么神秘,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讓早教回家,讓孩子在親子互動中提升能力,快樂長大。
孩子認字慢、不愛看書、讀課文跳行、語文成績差……難道他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仔仔讀一年級,數學成績好到飛起,語文卻一直拖后腿,自從下學期有了閱讀題,成績就沒上過90分。孩子其實挺勤奮,習題沒少做,可就是識字慢,即便有拼音做輔助,讀完一篇小短文也需要很長時間。
仔仔小的時候,媽媽買過很多童話書讓他看,可他好像不太喜歡,更不像一些孩子那樣自己翻著翻著就認識字了。這是為什么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先要從解釋閱讀行為開始。閱讀不僅僅是讀書,更不是讀某一個字或者詞,它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從心理學來講,是大腦接收外界視覺符號信息對其進行加工,并且根據已知經驗來理解符號所代表的含義的過程。這也就是說,一個好的閱讀過程,既要有完整的信息錄入,又要有準確的理解和分析,同時要有豐富的內在知識儲備,確保自己對符號的分析過程是正確的。這個過程,一氣呵成,缺一不可。
既然閱讀是一種能力,那么,孩子在這方面的發(fā)育就會有快有慢。有的孩子對文字非常敏感,從很小就留意字和字的區(qū)別,也更容易掌握字音和字義;而有些孩子對文字不敏感,讀同樣一本繪本,他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圖片上。久而久之,他的閱讀能力會和那些對文字敏感的孩子產生距離。
如果我們遇到了一個不愛閱讀的孩子,第一步不應該買很多書強迫他看,而是要仔細辨別一下,孩子是因為哪方面的能力欠缺影響了識字和閱讀。
雖然識字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們并不建議刻意讓孩子在學齡前儲備大量的漢字。比起讓孩子死記硬背生字,培養(yǎng)孩子的3種能力更加重要。
漢字的前身是象形字,也就是刻在石頭上的圖案。所以,孩子對顏色和圖形的辨別能力,也就是他們的視覺分辨力,是學習認字和學會閱讀的基礎。這種能力,會一直伴隨著孩子的學習,比如對形近字的區(qū)分,考驗的就是視覺分辨力。有兩種簡單的游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視覺的分辨能力。比如涂色游戲或者沙畫,讓孩子在黑白的圖案中按照樣子涂色,既分辨了顏色,又分辨了位置,一舉兩得;此外,經常玩一些“找不同”的游戲,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在有趣的互動中鍛煉孩子的眼力。
除了分辨能力,父母還要注意孩子用眼睛“錄入”信息的能力。有的孩子看書經常串行,這是眼球轉動能力差導致的。可以觀察孩子,如果他眼睛看到哪個字,脖子和頭就轉向那個方向,很可能就是孩子沒能掌握正確的眼動方法。這些習慣,都會給孩子的閱讀埋下隱患。
為了讓孩子養(yǎng)成眼動的習慣,在他們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他們做些親子游戲。比如,讓孩子把頭靠在墻角,告訴他:“寶貝,從現在開始,你的頭不要轉動,用眼睛去追媽媽手里的皮球。”然后,大人隨意移動皮球的位置,讓孩子的眼睛跟著轉動,再慢慢加快速度,讓孩子的眼部肌肉得到充分的鍛煉。
除了視覺分辨能力和眼動能力這些基礎能力的訓練,父母要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有的孩子,依賴出聲閱讀,盡管有些資料提示我們這種閱讀方式不是最好的,但是,這也是孩子在不斷地練習閱讀的自我努力。或者,有的孩子喜歡反復讀某一篇的某一段內容,這些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父母都不應過度干涉。讓孩子自由地閱讀,摸索出屬于自己的閱讀習慣,是孩子愛上閱讀的必經之路。
“我的孩子認識很多字,但他閱讀能力很差!”秋秋媽的困惑和仔仔媽不同。我們常說,記憶替代不了思考,孩子認識字卻無法讀透字義,這是思維能力不足導致的。
因為孩子的閱讀能力差,秋秋媽很著急,所以總是有意無意考察一下孩子讀懂了沒有,在孩子看書時,她會問:“小白兔為什么不能去小狗家做客?媽媽不明白,你給我講講好嗎?”哪怕她偽裝出好奇的語氣,秋秋還是不買賬。她總會淡淡地說:“我不知道。”
一般來講,孩子不喜歡配合這樣的測試,因為,回答大人的問題不是他們讀書的初衷。如果孩子的閱讀只是為了取悅大人,他們讀書的動力就會逐漸減弱。在閱讀的最初,孩子只能形成模糊的印象,這些印象經不起推敲,更不容易表達出來。所以,往往是大人越急越聽不到想要的答案,最后不歡而散。
所以,我們不要把精力集中在孩子有沒有讀懂某段文字這樣的具體問題上,而是繞開這些,去考察孩子的思維能力。在奠定孩子的識字基礎和提升了孩子的認知能力后,如果能有相應的思維能力做支撐,孩子的閱讀能力就會很快提升。
那么,閱讀需要哪些思維能力呢?首先,孩子要理解什么是“多因素思維”。就是對于一種情境和某個行為,我們可以有很多的解釋。三歲半之前的孩子,基本是簡單的邏輯思維,只會用一個原因回答“為什么”。這時的孩子,不具備完整的閱讀能力。但是,孩子四五歲之后,就要慢慢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了。雖然多因素思維是閱讀的基礎,但是,培養(yǎng)多因素思維卻不一定通過閱讀。
我們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的多因素思維。比如,孩子喜歡看某個動畫片,就可以問他:“為什么大人喜歡看電視劇,小孩卻喜歡看動畫片呢?”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回答:“我就是喜歡看”或者“其他小朋友也喜歡看”這個層次。這時,我們需要耐心聽完,然后鼓勵他們說得更多:“原來是這樣,還有別的原因嗎?”反復挖掘之后,孩子的回答可能更加接近“核心”答案,“看動畫片的時候我總想笑”或者“我想知道后面發(fā)生了什么”。這樣,孩子的思維廣度就更加寬闊,從單一的答案發(fā)展到更客觀、更豐富的思考,為閱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還有些時候,孩子不能理解閱讀材料,是因為缺少情感的帶入能力。他們不會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樣,也不會解讀別人的情緒和動機。這樣,他們就很難回答“如果”或者“為什么”這樣的假設性問題。當然,孩子的情緒認知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完善,同樣,父母也可以通過日常的交流啟發(fā)孩子。比如,秋秋媽見秋秋和淘淘互不理睬了,就問她:“今天,你和淘淘是不是發(fā)生了不愉快呢?”秋秋搖搖頭:“沒有不愉快,只是我們喜歡的游戲不一樣!”
面對孩子的回答,秋秋媽可以直接給出建議:“那你們商量一個兩個人都喜歡玩的游戲!”但是,為了幫助孩子生成更多對現實的理解力,也可以和孩子討論:“秋秋,如果淘淘陪你玩自己不喜歡的游戲,會有怎樣的感受呢?”這個問題很復雜,孩子無法立刻給出答案,但會在心中形成思考。如果她說:“我會覺得不耐煩,她也許也會!”這就證明她進步了很多。
這種帶入能力,需要孩子換位思考,也讓孩子更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其實,我們閱讀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從別人的視角出發(fā)解讀世界,孩子對別人的情緒和想法有了感知力,才能對文字產生共鳴。
對孩子來說,閱讀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積累過程。積累,從識字開始,從視覺能力、記憶力、分辨力等各種能力的養(yǎng)成開始。積累,也需要生成更高級的思維,父母在寬松的氛圍內,用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建構適合閱讀的高級思維,就是幫助孩子做最好的準備。孩子具備了能力,擁有了更成熟的思維,才有意愿把閱讀變成自己一生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