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自10歲進入封丘雜技文工團,付衛華主演過很多節目,可以說,“所有男生能演的,我都演過”。但他最拿手的項目,還是車技,“一臺車上16個人,我騎的”。27歲那年,付衛華憑借車技在河南省獲得銀牌,兩個月后參加中南五省比賽,摘得銅牌。這是他一生中風華正茂的最好時光。
1992年,雜技文工團換屆,31歲的付衛華通過民選當上了副團長,后來主持工作,干了近20年的團長。也是在這一年年底,時任河南省文化廳廳長王傳真帶隊,付衛華率領新鄉市32名雜技演員出訪法國56個城市,所到之處,盛況空前。作為文化使者為中法兩國建立起友好情誼,付衛華終身難忘。訪問歸來,《新鄉日報》大篇幅報道了他們在法國演出的盛況,標題付衛華至今記憶猶新——《無言聲震法蘭西》。
進入新千年,整個新鄉雜技團在付衛華的帶領下走向了巔峰。新中國成立55周年之際,時任河南省文化廳廳長郭俊民帶隊,付衛華帶領新鄉市雜技團演員赴美參加在華盛頓舉辦的世界少兒藝術節,其間受邀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紀念活動。此后不久,駐美大使向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發去賀電,稱河南藝術團在美參加藝術節活動期間表現出色,有力地配合了國家的外交大局。這一年,付衛華親眼目睹了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傳統藝術的熱愛,感受到雜技對于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價值,深受震動。“當年在新鄉市的藝術圈子里,我也算是個名人,入選過新鄉市十大杰出青年、新鄉市青年貢獻人物、新鄉市勞動模范。”回首往事,付衛華一陣心潮澎湃,“一轉眼,20多年過去了……”
2012年,全國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在新鄉市,滿30年工齡可以申請退休,否則,面臨轉企。51歲的付衛華在這一年選擇了退休,成立了演藝公司。自此之后,他憑借精湛的一身功夫走天下,腳步遍及全國大江南北。
新鄉市文藝家協會于2019年換屆,已有相當實力和影響力的付衛華連任新鄉市雜技家協會主席。新一屆新鄉市文聯黨組對協會工作“很重視,抓得很緊”,付衛華沒敢松懈,將雜協的各項事宜提上日程。
有著黃河岸邊“雜技之鄉”之稱的封丘洛寨,雜技表演始于隋唐、興于唐宋。解放后,洛寨雜技團被封丘縣文化局“收編”成立了封丘縣雜技團,后又被新鄉地區文化局“收編”更名為新鄉地區雜技團。傳統表演節目有馬技、頂老竿、吊絲扣、軟功、硬氣功、走鋼絲、噴火等50多個節目。目前洛寨村的雜技演員有200余人, 是封丘縣有名的出國人數最多的“國際村”,至今仍活躍于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
付衛華上任新鄉市雜協主席以后,如何將洛寨打造為河南省雜技之鄉成為他的首要工作。他帶著協會的副主席、秘書長到洛寨考察,對照各項軟硬件標準,給予指導。在他看來,洛寨是新鄉雜技的發源地,很多的雜技團也從那里走出,村里有舞臺,逢年過節隊伍回來了就能演出,“硬件條件還不錯”。歷史的底蘊有,文化的氣息更不能少。在付衛華一行的關切下,如今的洛寨,一進村,就能看到介紹雜技的文字和圖畫,雜技文化氛圍濃厚,“這樣才有‘雜技之鄉的樣子”,付衛華如是說。
劍峰千仞,飛瀑鳴澗;林木蔥蘢,清泉潺流;獼猴嬉戲,群鹿呦呦——南太行的美,如詩如畫。多年來走南闖北的付衛華意識到,看山看水看文化,精湛的演藝已成為大景區的“標配”。“你要了解景區的藝術特點,要呈現出來能代表當地文化的藝術”。在他為家鄉南太行景區設計的演藝方案里,有“穆桂英大破洪州”的故事,用雜技的形式,真實體現當時的戰爭場面,甚至可以在懸崖陡壁上,走高空鋼絲,讓演員在峭壁上表演打斗,以增強觀眾的身臨其境之感。
與南太行景區深入對接,講好新鄉故事,是付衛華在新鄉雜協任上所要辦的第二件大事。這件事辦好的程度,牽系著付衛華的未來。如果不是疫情,他當前的坐標應在浙江。在那里,他帶著20多人的團隊,跟各大景區簽約,行程滿滿當當。
帶隊伍是辛苦的,付衛華需要每天照顧孩子們練功。雜技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倒立,需要教練“一身水一身汗地扶出來”,還有翻跟頭,教練也要下手,“不能摔,不能傷”。每天早上六點開課,只要沒有演出,每天三晌功,晚上文化課。
在付衛華的時代,好的雜技就是難和險,而今,隨著人們精神文化水準的提高,文化部也一再提高了雜技比賽的標準,強調要有創新,“藝術搬上舞臺,對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難、驚險”之外又添加了“創新、優美”,甚至還雜糅進去了姊妹藝術及故事情節。
付衛華希望有一天能帶著隊伍回到家鄉,用雜技家的真情去喚醒并復蘇牧野文化。與傳承發展雜技文化同等重要的,便是吐故納新——這是付衛華要著手的第三件大事。
他回想起當年與新鄉市藝術學校聯合招收雜技方向的學生盛況時,恍如隔世。藝術中專,學制六年,考試那天,“整個操場上站滿了人”。在當時預計招收的60名學生,家長們又通過文化戰線的各種“關系”,硬是又塞進來了60個,直至半年后,總人數達一百三四十人。但這批生源之后,孩子金貴,學的人越來越少,雜技演員成了最緊俏的“人才”。
但在付衛華看來,雜技是童子功,技術好的話,可以演到老。甚至說,一臺節目演活了,“夠吃一輩子”。他不認為雜技演員有多苦,“反倒覺得是件非常美好的事”。他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在雜技這條路上堅持更長的時間。他拿出一片真心真情對待每個孩子,“把他當自己孩子去對待,不管是生活也好,訓練也好”。他期待國家能夠針對雜技演員出臺政策,從機制上去做改變,比如演員摔傷了不能演了要如何安排,職業培訓及提升待遇,等等,僅靠雜技家協會各個團去做,“力量太薄弱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雜技因不受語言、地域的限制,又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為各民族甚至對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貢獻,如今,身為新鄉市雜技家協會主席,帶出更多的雜技團隊,培養更多的中青年優秀雜技人才,搭建更寬更廣的新鄉雜技藝術展示平臺將是付衛華一生付諸雜技事業的真情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