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昌
人活一世,有人轟轟烈烈地活一輩子,沒有搞懂活著的意義,沒有做過一次善事。甚至有人作惡多端,被世人詬病。有人活得十分平凡,因為心中有博大無私的愛,卻活成一個完美的故事,活成故事中人。
但丁說:“愛是美德的種子。”河南郟縣的常華女士,她心中有大愛,奉獻愛心;她內心是脆弱的,她在訴說過往的一切,時常熱淚盈眶,泣不成聲;她內心又是柔軟的,她柔軟的心腸,促使她逐漸成為眾人矚目的愛心使者;她的內心是堅強的,只要她想做什么善行,就毫不猶豫地堅持,無論經歷什么風言風語,無論經歷什么風雨磨難,她都是勇往直前,永遠不回頭,不曾輕言放棄。
第一次接觸到愛心使者常華,我感到她固執的內心,我以好奇的目光,端詳一位中年女士微笑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一種什么樣的神秘;我凝視她這一位普普通通的愛心人士,她柔軟的心腸為何這么熱愛公益事業;她訴說起十幾年積德行善的經歷,她為什么總是熱淚盈眶。我忍不住問:“你為什么要做這些辛苦付出而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親人誤解,被社會人士誤解,被人反復誤解的善行呢?”
常華笑笑,在善意的笑聲里時而熱淚盈眶。常華之所以熱淚盈眶地訴說往事,那是她無法抑制情緒。她是一位普通人,2004年在郟縣民政局辦停薪留職,單位每月補助150元,不夠生活費,閨女在上高中,每個月需要四五百元開支,生活壓力大,就到鄭州一家公司工作。她收入高了,就做公益,救助貧困學生、貧困病人、貧困殘疾人,像雷鋒一樣“做一個螺絲釘”,2009年回到家鄉郟縣至今,努力做公益,帶動身邊朋友捐助資金,每年在學生高考時,他們自費買礦泉水200件送到郟縣第一高級中學等,熱情地給高考的學生送水;在寒冬,在春節,他們獻愛心,給鄉村家庭條件不好的孤寡老人送溫暖,救助敬老院的老人;他們幫扶家庭條件不好的大學生。她是一位普通人,她拿出的血汗錢,都是自己工作多年的積蓄。常華的公益之心,感動身邊的親朋好友,他們逐漸加入公益事業的隊伍。例如志愿者吳怡霖、林信樂、張憲榮、吳延紅、張麗娟、馬鳳英、劉水玲、王麗君等都是她身邊好友。這一堅持,就是兩三年,苦中有樂,其中甘味有誰知?
常華做好事,不想出名,不為名利,雖非德高望重之輩,也該是一位厚德之人。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她身邊相聚的好姐妹,便知她是一位菩薩心腸的大善人。她在身邊姐妹中,就像是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她眼線多,管事就多,一次偶然的機會,2013年4月,她突然接到朋友吳怡霖的電話,說郟縣南后街路西有一個棄兒,很多人圍觀,民警都在現場。吳怡霖問她怎么辦,她思忖片刻,立即讓朋友把嬰兒抱回來。
人間萬事,恰如“是非曲直苦難辨,自有日月道分明。”她收養六年的棄兒是腦癱,其間家人反對,親戚反對,都說她傻了。他們說:“別人收養孩子,都是收養健康的,你怎么收養一個腦癱?”身邊人都不理解她的行為。最初收養棄兒時,她年邁的老母親也不支持。她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堅決反對她,常華面對白發蒼蒼的老娘,三番五次地做工作。可是母親不理解她的行為。有一次,老母親又登門譴責,她心一軟,撲通一下給老娘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地對老娘說:“娘啊,這個孩子好可憐,讓我救救這個孩子……我閨女也養活,老娘更要養活,收養的孤兒,我也堅決不放棄!”她母親無可奈何,就厲聲斥責:“你真是我們家的常大膽……”
常華說:“因為各種誤解,我和母親抱在一起,傷心地痛哭一場。”她說到這里,淚水止不住地流淌。她收養的孤兒,付出的感情太深,回首一幕幕往事,似乎是她內心傷痛。她說收養的第一個腦癱棄兒,大概在半年之后,親戚朋友還有老母親,都逐漸理解她的心情,逐漸接受她的行為,也接受了這個可憐的棄兒。她說這個棄兒剛抱回來,頭都抬不起來,他是先天性腦癱,渾身像是沒有骨頭。為了給孤兒上戶口,必須照一張合影的照片,她就用胳膊托住嬰兒的頭,才勉強拍一張合影,且成為永恒。六年之后,她拉住孤兒的小手,才會站立在她懷里。她說喂養棄兒,是最辛苦的一件事。因為孤兒不能正常吃飯,不能吞咽食物,喂他一頓飯,他吞吞吐吐的,能喂上三個小時。有時孤兒晚上還哭鬧。因為他是腦癱,長不大,智商是一個嬰兒。
2013年11月5日,在郟縣八一路廣場有一個棄嬰,郟縣城關鎮派出所武警官接警后,聽說常華收養棄兒,竟然直接給她抱過來。常華毫不猶豫,又把這位可憐的棄兒收留下來。她收養這兩個棄兒,第一個棄兒是個男孩兒,就起名:萬慈生。 第二個棄兒是個女孩,就起名:萬慈蓮。萬慈蓮患有唐氏綜合癥,心臟病,黃疸疾病。常華給這兩個棄兒起的名字,以“萬”字為姓,以“慈生”“慈蓮”為名,寓意孤兒是“吃百家飯”成長,因為常華身邊的好友,都隔三差五的前來探視棄兒,無數次伸出援手。
常華心地善良,積德行善,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并且影響著身邊心地善良的人。有一次,她路遇環衛工,拿一塊干饃吃,她就心疼人,買熱油條送給環衛工人。第二次偶遇這位環衛工人,她掏出5元錢,讓環衛工買吃的。從此她就萌生了開辦一個免費早餐店的念頭。2016年7月開始籌備,她拿出三萬多元積蓄,在縣城開辦一家門店,到10月開業,專業為環衛工人免費提供早餐。每天早晨五點鐘,就開始熬粥蒸饅頭,為郟縣100多名環衛工人提供早餐,溫暖環衛工人。吳怡霖是抗日英雄吳鳳翔的孫女,受到常華影響,并發揚祖父英雄精神,跟隨常華做志愿者多年,每天早晨5點鐘,準時準點起來熬粥,已經堅持三年之久。
常華收留的第二個棄兒萬慈蓮,她養育一年多后,能吃能喝,2015年4月,送到平頂山市福利院,曾前去探視過幾次,后來又被人收留寄養,至今未曾相見。2017年農歷12月份,常華收養六年的嚴重腦癱棄兒萬慈生,因病重離她而去,因為感情深厚,因為曾經付出的心血,她心里十分悲痛。
人間煙火,螢火之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2019年冬至,常華組織的愛心粥志愿者,提前三天包餃子,讓環衛工人過一個祥和的冬至,特別溫暖人心。這些愛心粥屋的40多名志愿者,在郟縣公共場所,曾經設置6個舍粥點,蒸10000個包子,溫暖弱勢群體。2020年2月,因為一場突然暴發的疫情,常華號召愛心志愿者,三天時間捐助7000元交到郟縣慈善協會。3月8日,因為特困學生上網課困難,常華帶領志愿者,為貧困學生捐助3710元,另買新手機9部捐到縣婦聯。常華的善行,已經感動社會各界人士。現在定居北京的郟縣人、蘭州軍區原副政委張國棟中將,他熱情地支持常華的公益事業。常華還受到歐陽海精神踐行者姬國領以及廣東老兵志愿者的關注。常華說:“我的初衷,沒有想那么多,就是想做一些好事,心里踏實。收養棄兒的六年時間,花費大量精力,曾帶著棄兒萬慈生到北京石家莊看病,僅在石家莊醫院,就花費3.4萬元。我收留兩個棄兒,其間花費很多,從來沒有想過給政府添麻煩,縣民政局多次催我打一個報告,想給予我一部分補助,我都沒有去。”
滴水可以成冰,也可以匯流成一條溫暖的河流。常華是一位心中有大愛的女士。因為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卻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公益事業,活成正能量滿滿的人,而且感染著身邊每一位善良的人,促使大家聚在一起,一心向善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