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苗
部編版語文教材力求通過多種路徑,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增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我們的教學怎樣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好,在感受美好中獲得快樂和幸福呢?本學期我利用二十四節氣的契機,和學生一起在農歷的天空下感受大自然的變幻,感受春天的花開,夏天的蟬鳴。也想繼續去感知秋天的涼風,冬天的落陽。
一、驚蟄:一朵花喚醒春天
驚蟄是這學期我們相遇的第一個節氣。而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名目中,用字非常有講究。如“立”“分”“至”,從字面上都能看到節氣的影子。而恰恰是“驚蟄”的“驚”,似乎帶著興奮,帶著對春天的期盼。其實不單單是土里面的蟄蟲因雷而“驚”,坐在教室里的我們的孩子,也因春的到來而“驚”。
儀式感是要有的,所以我們有了專門的“節氣本”—— 一本A3的素描本。同時,我們還專門上了一堂“節氣課”。先回顧了《二十四節氣歌》,以一組與驚蟄有關的圖片導入課堂。接著我們要更加深入了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孩子們知道了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孩子們用恍然大悟的表情記錄著,這些離孩子們很遠很遠的傳統知識就這么緩緩流淌在他們的筆下。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點,除了用筆記本記錄的方式去走進節氣,我們還有身體力行的各種方式。比如,走進春天,去校園、去公園尋找春的足跡;用手中的筆,寫出驚蟄的詩,繪出驚蟄的畫。
【驚蟄的詩】
花朵的悄悄話
(三2班:詹雅晴)
花朵們都是一個個小女孩,
她們也有無聊的時候。
她們無聊的時候就會擠在一起,
說起她們的悄悄話。
含羞草的花說:
“常常有人摸我,讓我好癢。”
山茶花說:
“我最近都要冷僵了,什么時候才出太陽啊!”
其它的花聽了,都小小聲笑了。
雷睡了
(三2班:張斯羽)
雷睡了
雷忙了一天
終于可以休息了
雷太忙了
睡起覺來
呼呼打鼾
雷的鼾聲太響了
驚醒了沉睡一冬天的小蟲子。
花朵的悄悄話
(三2班:譚梓晴)
小花小花,
低頭干嗎?
是不是在說著悄悄話?
說的是什么?
是想離開泥土跑遍天下嗎?
可以呀,
我把玩具汽車給了你,
讓你奔向天涯。
二、春分·立夏:和雞蛋有個約會
如果說紙上的記錄是二十四節氣的一種外在呈現形式,那么,我們節氣的活動則是語文在生活中的延伸。春分是個特別有意思的節氣,從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一個“分”字,是晝夜、寒暑的界限。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和孩子們聊到各地這天的習俗,最有趣的便是“豎蛋”了。據專家介紹,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很有利于豎蛋。孩子們聽了興奮極了,回家一個個拿出雞蛋,想出各種法子。有的鬼機靈,蛋下面放張紙巾增加摩擦力;有的找個桌子縫兒甚至趴在地板上,找地板與地板相交的位置;還有的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查找資料,發現蛋下面撒一點點鹽成功率比較高。總而言之,曾經平平常常的一天,在孩子們心中增添了極其不一樣的色彩。
【春分的文】
春分豎蛋
(三2班:尹弘毅)
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那天,我和媽媽豎起雞蛋來。
我兩手拿著雞蛋,認真觀察蛋的重心,可雞蛋一會兒往左邊倒,一會兒往右邊倒,最后我在無意間把雞蛋豎了起來。我剛喊道:“媽媽,媽媽!我把雞蛋豎好啦!”媽媽聽了趕緊找出手機,一不小心踢到了桌子,我的雞蛋馬上倒了。我只好和媽媽商量好,讓媽媽拿好手機隨時做準備。
可是,我擺了好久都沒能把雞蛋再次豎起來。媽媽看我著急了,便蹲下來和我一起試了起來。過了好一會兒都沒吭聲,突然,只聽到媽媽喊道:“我把雞蛋豎起來了!”我剛一抬頭,沒過一秒鐘,媽媽的雞蛋就倒了,底下還露出了許多膠水的白色絲線,“媽媽,你是不是作弊啦?”媽媽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這不算,我們再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們兩人共同的努力下,終于把雞蛋豎起來啦!我們興奮地和雞蛋合了影。原來,只要我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獲。
春分,真是個好玩兒的節氣。
無獨有偶,和春分相隔了一個多月的立夏,在有些地方也有很多好玩的習俗。比如有些地方在這天要稱人,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在我們湖南老家,這天要吃立夏坨,“立夏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還有的地方,這天要斗蛋。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后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多么好玩兒,多么鮮活!有家長還笑言,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了二十四節氣,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興趣和熱愛。
三、清明,尋根問祖
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明。我們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花都本地的孩子,當然,也有不少來自外地甚至來自外省。而部編版教材傾向于傳統文化的回歸,以三年級下冊課本為例,本學期語文課本安排了兩次古詩文學習,還安排了文言文,專門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題選編了一組課文。《紙的發明》介紹了中國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強調了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趙州橋》介紹了中國古代重要的建筑成就,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了中國古代重要的藝術成就,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名片”。教材力求通過本組課文,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產生文化自豪感。而所謂的傳統文化,其實沒有孩子們所想的那么高深那么遠。比如,你對藏著你的血脈、根基的家鄉,又了解多少呢?如果要你當家鄉的小導游,會給大家介紹哪些呢?是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是標志性的建筑風貌?是能人巧匠制作的手工藝品?還是勾起你味蕾回憶的家鄉美食?利用清明節回鄉祭祖的時機,讓每個孩子去了解了解自己的家鄉,制作一份“家鄉名片”。同時,借著部編版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中《請到我的家鄉來》這一課的展示機會,讓每個孩子以省份為小組,進行不同省之間的匯報。一系列的活動下來,既加強了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也讓學生對身邊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更多樣的體會和了解。
這學期,我們的節氣課還在探索中。“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拿著工具在田徑場旁邊花圃開辟出了個秘密花園,想著種出一片含羞草叢,但是土地過于貧瘠,沒有如愿;谷雨,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是要用擂缽擂出最新春茶,適逢周末,也沒有實行;還有小滿,還有夏至……或許,這也是為了接下來更好地實現而留下的的懸念吧!這樣的節氣課,如果可以,我想陪著孩子們一起走下去。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會從古流傳至今的精粹,這樣的獲得過程和部編版教材傳達出來的以多種途徑去感知傳統文化不是不謀而合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所作,錄入其評釋古代禪門公案的《無門關》一書。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講,如此禪意能不能悟到、有沒有閑事我是不知,不過,春天的花開,夏天的蟬鳴,以及接下來秋天的涼風,冬天的落日,我們的孩子,就在這循環往復的一年四季中快樂又幸福地成長啦!語文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生活、活動、體驗、感悟,何嘗不是學習呢?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第八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