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慧

【摘要】本文結合國土空間數據轉換項目;在某縣2700多平方公里區域內,首先分別選擇5個、15個、30個和60個公共點計算用于數據轉換的七參數;利用分別計算的布爾莎七參數對同一待轉數據進行轉換,對轉換結果進行了精度對比分析,得出一些在縣級區域坐標轉換方面有益的結論。
【關鍵詞】坐標轉換;公共點;精度分析
1980西安坐標系數據轉換為國家2000大地坐標系,實際是將參心坐標系轉換為地心坐標系;根據待轉區域面積大小以及待轉換數據的類型、格式、比例尺等不同,其轉換方法也有多種;本項目使用的布爾莎七參數模型,需要提供三個平移、三個旋轉和一個尺度參數共計七個轉換參數;而計算這七個參數需要在轉換區域均勻選擇一些同時擁有80和2000坐標系坐標的公共點進行計算。
原理上只要有3個公共點即可以計算出七參數;然而公共點應該選擇幾個最合適,是不是越多最好?本文從實際轉換項目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論證。
1、轉換參數計算步驟
(1)選擇布爾莎轉換模型;
(2)選用有西安80坐標系坐標和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坐標的控制點作為公共點。
(3)將兩種坐標系下的坐標都轉換為空間直角坐標系下的坐標;
(4)將公共點坐標代入轉換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轉換參數;
(5)用得到的轉換參數計算檢核點坐標殘差;
(6)剔除殘差大于3倍點位中誤差的公共點,再在附近補充選擇其他公共點;
(7)重復上述3)到6)的計算過程,直至所有公共點坐標殘差均小于3倍點位中誤差;
(8)根據最終確定的公共點,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轉換參數。
2、不同數量公共點對轉換結果的影響
2.1公共點選擇
以本項目為例,為進行全縣的坐標轉換,在覆蓋全縣區域共布設154個GPS控制點,具體標準嚴格按照《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 19314-2009)中關于D級GPS控制網的要求進行執行。
2.2檢核點選擇
除以上所選的60個公共點外,在整個區域內均勻選擇了20個其他不參與參數計算的公共點,作為公共點殘差檢驗點,并用于轉換精度分析。
2.3精度分析
利用以上選擇的公共點分別計算七參數,并對同一數據利用同一轉換軟件進行轉換,將原西安80坐標系數據轉換成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同時對轉換后的檢核點坐標與控制網成果坐標進行對比,其結果如下表1:
如表1所示,5個公共點時,檢核點中誤差最大為D118號點0.0047m,檢核點平均中誤差為0.0022m;15個公共點時,檢核點中誤差最大為D118號點0.0034m,檢核點平均中誤差為0.0019m;30個公共點時,檢核點中誤差最大為D133號點0.0030m,檢核點平均中誤差為0.0015m;60個公共點時,檢核點中誤差最大為D061號點0.0031m,20個檢核點平均中誤差為0.0016m;由此可見,公共點數量由5個增加到60個,對轉換結果精度的影響也只是在毫米級,但是公共點從5個增加到30個,的確可以提高精度,然而從30個增加到60個后精度就不再提高,平均中誤差還有所下降。
結論:
公共點的數量多少,對轉換精度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并非數量越多越好;而選擇多少公共點進行參數計算,還需要根據轉換區域大小進行合理的選擇。只要公共點的本身精度沒有問題,那么在轉換區域公共點數量有限、分布區域和面積也不大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轉換,不會對轉換結果有較大的精度影響。但要尋求高精度轉換,必須選擇等級高、數量合適、分布均勻的公共點進行參數計算。
參考文獻:
[1]王玉成,胡伍生.《坐標轉換中公共點選取對于轉換精度的影響》[J].現代測繪,2008.
[2]張敬偉.《布爾莎模型坐標轉換適用范圍及精度分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
[3]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轉換技術要求》,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