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國家級發展戰略。本文研究了基于玉林市區位優勢,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理念和發展策略,強調發展交通大通道、產業聯動、產業創新、要素支撐等多維度共同推動玉林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要素支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20)02-0249-02
2019年2月18日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宏圖,《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先進生產力,培育東部產業融合先行試驗區[1-2],如圖1所示。玉林市位于廣西東南部,毗鄰粵港澳,是大灣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輻射最接近的地區之一。玉林市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主陣地,全面構建緊扣大灣區,符合大灣區發展背景的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在發展交通大通道、產業聯動、產業創新、要素支撐等多維度共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動力[3]。
1 玉林市經濟發展瓶頸與問題
玉林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建成黎湛鐵路,建設玉林民用機場,高鐵新城正在推進,鐵山港東岸2個10萬噸級碼頭泊位建設,基本形成了以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骨架的綜合交通網絡。但由于玉林市的高鐵、水運、航空等運輸方式均在前期建設中,交通區位條件未能有效釋放,與國家及區域運輸大通道、重要經濟帶、沿海港口以及東盟地區街接不充分,市內交通網絡布局不完善。資源依賴,產業結構低度化,第一產業比重偏大,第三產業比重偏小,帶動力強的主導產業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因素少,處在整體產業鏈的中下游,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有待于提升。現代生態高效農業還不發達,農業整體上仍以傳統農畜產品為主、以分散經營為主,生產方式簡單、產業化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低。
2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玉林經濟發展理念
立足現階段玉林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推進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導向,以開放創新為動力,推動玉林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兩大發展戰略,一是建設“大通道”、“大樞紐”,二是以“東融”促產業創新能力突破、新業態培育。構建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支撐,全面提升城市承載力、產業支撐力、發展競爭力。努力把玉林打造成為粵港澳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把玉林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文化彰的幸福之城。
3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玉林經濟發展戰略
3.1 加快形成“大通道·大樞紐”高效交通網絡
以東融“大通道”“大樞紐”為導向,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關鍵通道和重要樞紐[4-5],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連接國家、自治區交通主骨架、主路網,繼續推進“修機場、建碼頭、建高鐵”三件大事,加快對外交通網絡建設,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銜接順暢、安全快捷的綜合運輸體系,使玉林成為現東融大突破的強大載體,如圖2所示。
3.2 推動關鍵產業和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 ?
玉林近年來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全面推進重點產業發展和工業園區建設,形成了機械制造、新材料產業、健康食品、服裝皮革等四大主導產業和較為完整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是全國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地和“綠色動力之都”,但全市仍面臨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工業支撐體系仍需完善[6-7]。
積極推進機械制造創新聯動發展:打造粵桂地區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玉林)。以玉柴集團為龍頭,積極承接大灣區智能制造產業,引進一批制造業項目,打造一批制造業集群,引進粵港澳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和技術人才,聯合打造動力機械研發生產示范基地,如圖3所示,拓展發動機上下游產業鏈。
積極打造玉林名優農產品品牌:充分發揮玉林農業大市的資源優勢,以南方食品、旺旺食品、宏邦食品為龍頭,積極引進大灣區的先進農產品深加工技術,重點發展肉類加工、果蔬加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協同、聚集發展,發展特色資源食品產業。以玉藥、黑五類等龍頭企業的引領輻射,推進大健康醫藥產業、健康旅游產業、健康養老產業、上下游配套產業協同發展[8-9]。 ?
推動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技術創新,依托龍潭產業園,以柳鋼中金為龍頭,推動金屬加工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品質鋼材料發展。依托興業縣“廣西氧化鈣之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超細碳酸鈣、納米碳酸鈣等高檔產品,鼓勵和引導現有碳酸鈣企業轉型升級,大力開發附加值高的中下游產品,加快在食品醫藥、打印機墨粉、油墨涂料、3D打印材料等產業鏈上延伸發展。以廣西三環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流)、北流市仲禮瓷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不斷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個性定制。
推動服裝皮革發展高端紡織服裝與皮革品牌:以玉林(福綿)節能環保產業園、玉林(福綿)生態紡織服裝工業園、博白中滔服裝產業園為依托,引導、整合上下游加工型服裝制革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 打造區域性高端紡織服裝與皮革品牌生產基地[10]。
推進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規劃建設玉林大數據生態產業園,發展農業大數據、旅游僑務大數據、健康醫療大數據等關長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建設集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和交換共享,政務大數據挖掘分析、信用信息整合利用政府數據開放等功能于一體的玉林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加快對接大灣區各節點城市,探索共建跨區域信息交流與合作平臺,高效共享合作資源。
3.3 構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素支撐
強化平臺支撐:玉林中小企業眾多,各類私營企業5萬多家,分布于農林牧漁、采礦、制造、電力、建筑、零售等20個基本行業,企業自主研發水平不足,整體實力較弱。深化與大灣區合作交流、培訓、技術合作,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強化人才支撐: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來玉創業就業,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引進高層次專家。鼓勵和引導外出人才回流,完善返鄉人才激勵政策。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大力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實施企業家培訓計劃,舉辦玉林企業家進修班,組織優秀企業家到國內外知名商學院培訓考察,到經濟發達地區和世界500強企業對標學習,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強化資金支撐:充分利用粵港澳融資平臺,多渠道吸引港粵澳資本參與玉林建設,支持金融機構與粵港澳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培育新型金融服務功能和業態,進一步深化與粵港澳金融服務合作交流,加快推進投融資體系和金融擔保體系建設。
強化政策支撐:加強玉林對接大灣區建設的政策保障。在重大基礎設施、重點產業項目、資金安排等方面加大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刻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投資項目審批、政務服務、行政審批和稅收征管等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壓減辦事手續和時間,提升政府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N].南方日報,2019(02):8.
[2] 蔡赤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挑戰[J].廣東社會科學,2017(04):5-14+254.
[3] 黃飛.廣西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思考[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30(02):91-95.
[4] 東方木.融入大灣區,首先要對得上接得通[N].廣西日報,2019(07):4.
[5] 申明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J].城市觀察,2017(06):5-6.
[6] 劉艷霞.國內外灣區經濟發展研究與啟示[J].城市觀察,2014(03):155-163.
[7] 張新杰.產業集群的網絡式創新機制研究:綜述、分析與展望[J].經濟學動態,2009(02):88-91.
[8] 王慧.鄉村旅游地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進路[J].重慶社會科學,2018(05):105-111.
[9] 王越.“農旅結合”視野下的西部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15(06):123-124.
[10] 魏江.小企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知識溢出效應分析[J].科研管理,2003(04):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