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穎
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加上繁重的學業壓力,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梳理了開學到現在的個案后,我發現很多學生的問題存在共性。其實,只要我們走進學生的心里,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很多問題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活在當下才能征服焦慮
有一位來訪者,每次考試基本都是第一名。但有一次考到了第五名,她崩潰了,她哭著說:“其實每次考到第一名,我一點都不開心,反而更加焦慮。如果下次不是第一名,我該怎么辦?別人會怎么看我?我看著堆積如山的書本和練習不知所措。努力了一個月,考試排名反而落后,我這個月的努力還有沒有意義?”
不少學生內心都有這樣的聲音:“我們究竟為了什么而努力學習?”“當努力看不到回報的時候,怎么讓很累的自己堅持下去?”很多時候他們感到迷茫。
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目標,尤其是一些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只盯著分數和排名,在乎別人的看法,即使考了很好的名次,依舊很焦慮。長期的壓力和焦慮會在某次成績下滑時爆發,讓他們崩潰。如果一直用分數和排名這樣的動機和結果來衡量“努力”的意義,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沮喪當中。
推動學生在壓力下前進的動力,一是對未來目標的憧憬,目標不應該僅僅是成績,而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己生涯的規劃。二是要享受當下奮斗的時光。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沉浸在一件既有挑戰性又能勝任的事情里面時,會保持興奮和充實的體驗,會忘掉時間的流逝,在結束的時候長舒一口氣,感到疲憊而有成就感。這就是生活里“發光”的時刻,它來自內在的快樂,不仰仗別人的評價,不依賴環境和物質,無關分數和排名。它會讓你覺得,這一天沒有白活,現在的你比昨天又有新的收獲。這種感覺才是讓我們堅持努力的動力。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隱含著成長動力
情緒問題一直是學生心理問題最普遍、最直接的反映。處在情緒當中的人容易失控,甚至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一位表面上看起來很樂觀的學生,來到咨詢室給我看她傷痕累累的手臂。她說每次情緒失控時就會傷害自己,事后又很后悔,但是沒人能夠理解她的心情,反而一味地責備她不懂事。她討厭這樣的自己。
情緒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喜、怒、哀、樂都是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所具有的情緒,要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特別是當悲傷、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撲面而來時,不能認為它們不好,一味地壓制它們,試圖消除它們,過分的壓抑最終只會導致失控。
當學生處于情緒當中時,教師要先幫助學生處理好情緒,再解決問題。這時候需要理解和共情,可以對學生說:“我明白你的難過,不會對你指手畫腳。我愿意陪著你,但是我不急于把你變成我所期待的樣子。”有時候,讓學生宣泄出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其實就是一種療愈。
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到行為和情緒背后的真正心理需求。如,悲傷是社會鏈接功能(求助他人),憤怒有時是為了自我保護而攻擊他人,恐懼是為了自我保護而回避危險。當一種負面情緒或者不良行為反復出現時,試著去探尋一下真正的心理需求。要學會覺察它們,然后沉浸其中慢慢體會,看看是什么事情引起了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為什么自己會有這些負面情緒。就如那位傷害自己的學生,我在咨詢過程中“聽”到了她內心的聲音: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肯定。等弄清原因后再去調整心情,這些負面情緒會慢慢消失或者轉化成正面情緒。
負面情緒如洪水。我們不能“堵”,而應該去“感受”,去“疏導”。讓它們自然地流動,最終慢慢消失。
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有位班主任問我:“我們班有個學生一到考試就各種不舒服,做了各種檢查,根本沒什么問題。你說他是不是裝的?”
有些學生經常會出現身體上的不適,如一上學就頭暈、頭痛、胸悶、惡心,但沒有器質上的病變。他并不是裝的,是真的感到不適,這是心理問題軀體化的表現。
身體是心靈的鏡子,身體和內在會通過各種方式與我們溝通,如情緒和疾病。有些問題無法表述,有些情緒未被處理,在壓力或外界刺激下通過身體問題表達出來。如,內心的沖突可能是害怕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不允許自己失敗,不許自己有退路。一旦身體出現問題,父母不會責備,反而會更加關心,這樣,自己的失敗也有了一個借口。教師可以讓學生多注意自己的身體感受,培養身體的感受力,學會和自己的身體建立深度聯結。可以和學生做這樣的練習:“當身體出現一個癥狀,這個癥狀里有沒有藏著一個想法?你可以問問它,如果它可以說話,它會說什么?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有自己不同的語言,當它用不適提醒你的時候,記得一定要問問它想對你說什么。”對于反復出現軀體問題的學生,建議家長尋求專業的幫助。
每個學生都渴望“被看見”
每個人都有“被看見”的需求,最渴望被自己的權威人士看見。對于學生來說,權威人士就是父母、老師、自己崇拜和尊敬的人。
每個班都會有一些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小透明”,他們很努力但成績平平。如果他們的努力不被看見,慢慢地,他們可能會越來越沒有信心。所以,我們要看見成績的進步,更要看見默默的努力。每個班也有些所謂的“問題”學生,他們的問題可能就是內心需求未“被看見”,我們要做的是“看見”學生,“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我們一生的“修行”都在尋求被理解、被看見,教育就是讓每個孩子最大可能地被看見。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