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7月5日傍晚,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衛健委發布烏拉特中旗鼠疫疫情Ⅲ級預警通告,宣布自7月5日起進入預警期,一直持續到2020年底。此前一天,烏拉特中旗人民醫院報告了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7月5日晚,該疑似病例被確診,通告顯示該病例發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區內活動。出現鼠疫確診病例風險有多高,對于普通人的生活影響大嗎?
根據國家衛健委官方網站介紹,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點。
內蒙古疾控中心主任王文瑞日前對2020年全區鼠疫疫情進行分析研判認為:長爪沙鼠疫源地疫源性將長期存在,偶發人間病例風險依然存在,人與人傳播鼠疫風險依然存在,遠距離傳播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衛健委的介紹,感染鼠疫菌的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狐貍、狼、狗、貓、黃羊等動物,是鼠疫的主要動物傳染源。日常生產生活中,鼠疫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跳蚤叮咬鼠疫患者或感染鼠疫的動物后,再叮咬人,可致人感染疫情;人們在捕獵、宰殺、處理感染鼠疫的動物時,鼠疫菌可通過人們皮膚上的傷口(包括非常細小的傷口)進入人體,致人感染;肺鼠疫患者或動物通過呼吸、咳嗽將鼠疫菌排入周圍空氣中,導致肺鼠疫傳播。人類對鼠疫沒有天然免疫力,捕獵、剝食處理、攜帶疫源動物,及在疫源地接觸病死疫源動物等行為,可增加感染鼠疫的風險。
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汪誠信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人類歷史上一共經歷了3次鼠疫大流行。時至今日,在科學防控的基礎上,全球絕大多數地區鼠疫已得到有效監測與控制。最近一次較大規模流行是2017年印度洋島國馬達加斯加。目前,我國鼠疫病例已非常少見,但并未絕跡,只在2009年出現12例,此后10年,每年僅有幾個病例,甚至沒有。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消息,2019年全國鼠疫報告發病5例,死亡1人。
汪誠信表示,從疫情防控水平來看,現今中國針對傳染病的反應十分迅速,一旦發現疫情,會立即采取措施。再加上醫療水平的發展,針對鼠疫的防治已有了很好的藥物,大家對此不必過于恐慌。
對于個人如何防護,專家提醒嚴格落實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若懷疑自己與病例有過接觸可向當地疾控部門主動申報,取得專業指導,一旦出現發熱、咳嗽、淋巴結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
6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表示,內蒙古巴彥淖爾確診1例腺鼠疫病例,提醒廣大市民去草原時做好個人防護,不接近不食用野生動物,不在草原露營過夜。
汪誠信表示,鼠疫一般情況下不會通過牛羊肉傳染給人類,而且目前未見鼠疫通過牛羊肉傳染給人類的報道,尤其是在內蒙古自治區。人們不必對此過于擔心,做好個人防護即可。▲
環球時報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