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
地球是承載多樣化生命形式的一個星球。在人類與猿類分離進化之后,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200多萬年了。早期的人類與其他高等陸生動物類似,并沒有在地球上獲得獨一無二的控制力。智人在地球的出現大約只有20萬年。過去的7萬年,智人突破了生態區之間的阻隔,走出非洲擴散到地球的主要大陸。人類憑借著智慧和對勞動工具的使用,使人類從捕魚、狩獵發展到馴化動、植物,人類的種群數量激增。為了克服生存、饑荒、瘟疫和戰爭風險及挑戰,人類始終生活在客觀現實和主觀體驗之中,從而讓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人類一直無償享受著地球提供的豐厚供養,以至于人類曾以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掌握著征服自然的力量。但一次次失控與脫軌,不斷提醒著我們事實并非如此。
山巒和水體,森林和農田,湖泊和草原,都孕育著自成一格的生態系統和生命共同體。棲息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靈,交互影響,組成了復雜的食物網。即使在終年不見天日的大海深處,由死去的巨鯨形成的“鯨落”,也會在幾十年時間里供養許許多多的生命,形成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能量有輸入輸出,物質被循環利用,信息聯系被建立和解構,往復不斷、周而復始。生命與環境之間,有著我們至今也沒能完全理清的繁復聯系,稍有不慎,便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這種美好的平衡,在工業文明迅速成長的過程中黯然失色,以至于人類在不經意間,過度侵擾乃至掠奪了自然。砍伐森林和使用化石燃料等行為導致的溫室效應,正在使全球變暖,讓地球和人類文明的命運變得難以預測。這不僅是極地冰川消融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一些沿海城市那么簡單。冰雪的消退和海洋面積的增長,意味著地球大氣環流將會發生變動;氣候的劇變將會擾亂農作物的節律,使人類面臨生存危機;解凍的凍土層也難免會釋放出被封存的細菌和病毒,而它們有可能蘊含著人類難以防備的殺傷力……地球或許并不一定需要人類,人類卻無法離開它而生存。
人類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中國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的成就,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持續多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壩林場,作為“三北”防護林京津區段的主要組成部分,便是從“飛鳥無棲樹”的沙地上崛起的“綠色奇跡”。而在遙遠的非洲,由中國承建的肯尼亞蒙內鐵路,在穿越自然保護區的路段采用了高架線路,預留的動物通道足以讓長頸鹿“昂首通行”。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走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而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當我們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的時候,尋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就成為當務之急。在這一期的《知識就是力量》雜志里,我們將會為你講述氣候變化對生態的影響,以及那些你尚不熟悉的生態故事。
就如同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考察時所提出的:“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你。”讓我們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去建設和守護好我們共同的生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