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鑒蹤



庚子新年伊始,一場來勢兇猛的新冠疫情席卷了中國大地,原本的“春節黃金周”立即轉換成為全民抗疫模式。在這場人毒大戰中,蝙蝠再次走進了公眾的視野。雖然這次“新冠肺炎”的傳染路徑尚無科學定論,但蝙蝠作為這種致命病毒的原始宿主似已不容質疑。一夜之間,人們無不“談蝠色變”。
問世間蝠為何物?蝙蝠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不禽不獸的家伙
蝙蝠,又稱天蝠、飛鼠、巖老鼠等,四川人叫檐老鼠。它是一種極其獨特的動物:說是禽吧,卻是資格的哺乳動物;說是獸吧,它卻能飛,是地球上5000多種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者。真是個“禽獸不是”的家伙!
蝙蝠長住陰暗洞穴,常在夜間活動,仗著一身絕技,在黑夜里不但能自由飛翔,還能準確捕捉獵物。這“不禽不獸”的家伙為啥只在夜晚才出來活動呢?川西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天,鳳凰做大壽,四面八方的雀鳥兒都飛來拜壽,只有檐老鼠沒來。鳳凰發氣了,叫孔雀去把它喊來。鳳凰質問它:“我為禽中之王,你為啥不來給我做生?”檐老鼠說:“我不是禽,是獸?!兵P凰問:“有啥根據?”檐老鼠說:“我是胎生,吃奶子長大的?!兵P凰發氣說:“不是禽,那就滾回去!”檐老鼠把肉翅膀一張,飛回屋檐下瓦楞子里去了。
隔了段時間,麒麟做大壽,四面八方的走獸都去拜壽,只有檐老鼠沒去。麒麟發氣了,叫老虎去把它喊來。麒麟質問它:“我為獸中之王,你為啥不來給我做生?”檐老鼠說:“我不是獸,是禽?!摈梓雴枺骸坝猩陡鶕俊遍芾鲜笳f:“我會飛,獸不會飛?!摈梓氚l氣說:“不是獸,那就滾回去!”檐老鼠把肉翅膀一張,飛回屋檐瓦楞子里去了。
又過了一陣,太上老君做大壽。鳳凰和麒麟在南天門見面了,擺談起檐老鼠來,說這個家伙兩邊鉆空子,把你我都不放在眼里,真是壞透了,好久要狠狠地收拾它。檐老鼠聽到風聲,從此白天就不敢出門了,晝伏夜出,長期生存在陰暗環境之中。
這個寓言自有深意,這里不去說它。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蝙蝠,之所以選擇在黑暗世界里棲居和活動,我以為主要是由它自身的短處和特長決定的。蝙蝠的視覺較差,也就是說,白天或黑夜對它們來說區別不大。既然如此,與其白天出來嚇人或被人嚇,不如長期過夜生活來得更加放松。另一方面,蝙蝠的聽覺極好,兼具紅外感應、聲波探測等多種與生俱來的神技,使它們可以在黑暗中任意翱翔,躲避應躲避的,捕捉可捕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和愜意。
蝙蝠出現的時間比人類悠久得多。據科學家研究,其至少有5000萬年的歷史,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2003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食指伊神蝠”化石,便有5250萬年的歷史。
蝙蝠的種類繁多,分布極廣,除了極地和海洋中的少量小島嶼外,到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到處都有它們的家園。美國德克薩斯州中部有一個著名的蝙蝠洞,里面便聚集著2000多萬只蝙蝠。每當傍晚,它們從洞里成群飛出來時,如山洪暴發,又如翻卷的黑色龍卷風,一直要延續三個小時。在中國廣西、貴州等喀斯特地區,一個洞穴里棲息數百萬只蝙蝠的情況并不罕見。蝙蝠常常成群飛行,一個飛行團隊動輒上百萬只,其景象真可謂鋪天蓋地,遮天蔽月。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蝙蝠是一種進化非常成功的動物。它除具有超強的飛行能力和其他絕技外,還是許多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攜帶著埃博拉、狂犬病、馬爾堡、亨德拉、尼帕等多種對人類致命的病毒。無論2003年的非典病毒,還是今年的新冠病毒,撇開中間宿主,病毒的原始宿主可能都是蝙蝠。
比較神奇的是:蝙蝠身上攜帶著如此多的高致病性病毒,自身卻不受感染,這可能與它獨特而強大的免疫系統有關。由于其身上攜帶著太多的病毒,現實世界里的蝙蝠可以說是一種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威脅的動物。
不過,在中國,人們精神世界里的蝙蝠卻是一種十分吉祥的動物。
二、“蝠”如東海長流水
之所以用蝙蝠比東海,一是因為蝙蝠的歷史有如東海般源遠流長;二是因為蝙蝠的數量有如東海之水龐大難估;三是因為蝙蝠之“蝠”在中國文字中與“福”諧音,具有吉祥的象征意義。
大自然的篩選,使蝙蝠進化成了“毒王”,擁有極其特殊的體質和生活習性。在西方文化中,除美國有“蝙蝠俠”這樣的正面形象外,蝙蝠主要是吸血鬼或暗夜精靈的代名詞;而在中國文化中,蝙蝠則是“?!钡南笳?。
在中國民間,福文化源遠流長。“?!弊质亲畛S玫募閳D案。每逢喜慶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上、墻壁上貼“?!弊?,表達喜慶和祈求吉祥。另外,在民間剪紙、刺繡、年畫上,隨處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福”字。
除了文字形式的“福”,最常見的福文化表現形式就是以諧音來喻“?!?,比如“葫蘆”象征“納福”,“佛手”象征“福在手中”。
如前所述,“蝠”與“?!敝C音,加之蝙蝠具有超強的生存能力和長壽特征(相對其他多數動物),古人于是將蝙蝠和幸福聯系起來看,賦予它“吉祥有福”的內涵;甚至它倒掛著休眠的習慣,也被視為“福到了”的象征。
于是,無論在傳統建筑上,還是在傳統器物、服飾上,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蝙蝠翩翩起舞的造型。尤其是明清時期,蝙蝠的形象更是頻繁見諸建筑裝飾、繪畫、陶瓷、雕塑、刺繡等處。如北京城里曾先后作為和珅、永璘、恭親王奕宅邸的恭王府,便使用了9999只蝙蝠樣式的裝飾,被譽為“萬蝠(福)之地。
在中國民間文化里,蝙蝠可以和很多吉祥物搭配在一起,表達不同的吉祥含義:
與銅錢組合在一起,表示“福在眼前”。古代錢幣中央都有一個方孔,俗稱“錢眼”,銅錢和蝙蝠組合在一起,取的就是它們的諧音“福在眼前”;
與壽桃組合在一起,則寓意“福壽雙全”或“福壽綿長”;
把蝙蝠與梅花鹿、壽桃搭配在一起,則表示“福祿壽”;
五只蝙蝠合在一起,象征“五福臨門”“五福和合”;
五只蝙蝠與壽桃或壽字紋搭配,意為“五福捧壽”“長壽多?!薄@種圖案,曾多次被運用到人民幣的紀念幣圖案中;
天空配上紅色的蝙蝠,象征“洪福齊天”;
神話傳說人物天官或鐘馗身邊圍繞著蝙蝠,則表示“人間降福”或“福從天降”;
蝙蝠與桂花搭配在一起,象征“富貴花開”;
蝙蝠與大海組合在一起,意為“福如東海”……
現實生活中的蝙蝠遠離人類,外表丑陋,習性神秘,多數人對它并無好感。但在舊時,由于它已是吉祥文化中“?!钡南笳?,使得國人在精神層面上對蝙蝠是友善的?;蛟S正是這種文化的作用,人們通常不會去干擾、破壞蝙蝠的生存環境,更不去主動捕殺、食用。我們中國人與蝙蝠打交道幾千年,總體說來是相安無事。
三、十八般武藝集一身
蝙蝠的長相,確實不敢恭維。但理智的人都知道:內在比外表更重要。就是這長相丑陋的家伙,卻練就了一身超強的本領,擁有許多我們人類無法比擬的絕技。當我們知道了這些“真相”后,再轉過身去看蝙蝠,自會嘖嘖稱奇了,真可謂“十八般武藝集一身”啊!
關于蝙蝠身體具有的諸多能力,有人甚至說:從醫學、基因剪輯、癌癥攻克、人工智能等方面看,再過數百年,人類的科技水平也未見得能達到蝙蝠如今的水平。
我們不少人應該都看過一些關于未來戰士方面的科幻電影。這些戰士是裝配了高科技設備和特異功能的特種部隊,紅外、飛翔、探測、雷達、傷口快速修復等無不具備。假如,這樣的電影被蝙蝠看見了,你猜它們會作何反應?可能會嘴巴一撅,不屑地說:哈哈哈!還未來戰士呢,這些東西我們早就有了。
那么,讓我們來看一看蝙蝠都具有哪些超人本領吧——
回聲定位系統:蝙蝠通過自己不停發出的叫聲,對一波波回聲進行分析,從而有效避開天敵,準確鎖定獵物;
地磁導航系統:其大腦中有氧化鐵,相當于一個內置的指南針,可感知方向;
完美控制飛行的能力:其骨爪結構可以在空中作180度漂移,翅膀薄膜上的細毛,連接著精密的傳感細胞。這些傳感細胞可精確感知氣流速度和方向,計算風阻,從而呈現出最佳的飛行狀態;
DNA損傷自修復能力:保證細胞快速更新(去除損傷)且不會出錯,避免癌癥,延長壽命;
免疫系統全天候開放能力:蝙蝠體內的干擾素24小時“待機”,一直處于活躍狀態,使任何病毒都無法對其造成傷害;
持續發高燒能力:可高達56℃(-7.5-48.5℃),抑制病毒復制;
隨意改變心跳頻率的能力:其心跳從每分鐘10次至每分鐘800次隨意切換,可以假死和冬眠;
紅外成像能力:鼻葉下的熱受體相當于一個紅外成像儀,可以探測到動物身上血流量最大的血管,下嘴準;
……
雷達、導航、紅外、傳感器、自修復……這一身裝備和本領,真讓人類自慚和眼紅??!于是,我們通過模仿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發明了雷達;通過研究蝙蝠的基因,學習如何增加免疫、如何治療癌癥……
蝙蝠身上,攜帶了包括這次疫情的元兇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近百種致命病毒。這些致命病毒長期存在于蝙蝠體內,與之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一些科學家和未來學家預測:人類的未來,會有兩大發展方向:自身進化和外部裝備。人類的進化速度雖然足以傲視萬物,但自身的軀體卻相當脆弱,不足以應對環境威脅和進行宇宙探索。所以,今后的人類會運用技術力量進行基因剪輯,加入強大基因,增強免疫力,增加抵抗能力、恢復能力和修復能力;與此同時,會全方位接入人工智能,使用高科技裝備和手段來拓展自我能力,延伸肢體能力,將諸如飛翔、紅外、傳感、夜視、雷達、彈跳、力量等放大到極致。
這兩個方向,不正是蝙蝠現成的裝備和本領嗎?
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人類真地學會了蝙蝠的這些本領,該有多么的強大!不說其他,單是學會了蝙蝠“DNA受損修復”的本事,人類的壽命就可以輕松超過180歲。
蝙蝠不僅具有一身神奇的裝備和本領供我們學習借鑒,它在大自然中還是諸多害蟲的天敵。蝙蝠主要以昆蟲和植物的果實為食,在森林中穿梭授粉播種,對農業生產和森林生態起著保護和平衡作用,是大自然生態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有益的。由于蝙蝠吃蚊蟲,古人還引申出了掃蕩奸邪的意義。清代蒲松齡便寫過一首《驅蚊歌》道:“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
現在,我們知道了蝙蝠的超強裝備和超人本領,知道了蝙蝠在自然界的積極作用,我們人類是不是該對蝙蝠與其他野生動物以及大自然多一分敬畏之心呢?
四、“蝠”兮禍之所伏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一直習慣于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萬物,對自身之外的其他生命缺乏必要的敬畏。
蝙蝠身上擁有的諸多光環,并未給自己帶來平安。它們生存的環境總是遭到人類有意無意的破壞,它們的成員隨時因人類的侵襲而出現大量減員和失蹤。
吉祥文化昭示我們要對蝙蝠持友善態度,可是泛濫的養生—滋補文化卻又讓不少人動起了捕殺和食用蝙蝠及其他野生動物(野味)的歪腦筋。
先說將蝙蝠當藥材。
古人認為,食用傳說中的白色蝙蝠可以延年益壽,甚至成仙。西晉崔豹在《古今注》中說:五百歲的蝙蝠是白色的,因為頭重腳輕而喜歡倒掛,吃了可以升仙。東晉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說:白色的千歲蝙蝠,風干之后研磨成末,吃了可以延年益壽。
蝙蝠顯然不可能活到數百上千歲,但白色或淺色的蝙蝠確實是存在的。在傳統醫藥體系中,蝙蝠被一致認為可以治病;甚至吃了蝙蝠屎(稱為“夜明砂”)也可以清肝明目,對夜盲癥及瘧疾等都有療效。成書于漢代的著名的《神農本草經》便說,蝙蝠風干之后可以治眼盲,尤其是可以增強夜視能力。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錄了蝙蝠和蝙蝠屎的各種藥用價值和服用方法。
再說把蝙蝠當食材。
在中國一些地區,蝙蝠是被作為一種食材看待的。根據近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廣州常住居民中大概有7%的人吃過蝙蝠,這說明吃蝙蝠的現象在部分地方至今也還存在。
蝙蝠的長相和它在傳統文化里的好名聲,原本可以擋住不少人的食欲;但人們卻抵擋不住長命百歲的誘惑。一些人相信蝙蝠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便不去計較蝙蝠的顏值與令聲,而將它的肉和湯端上了餐桌。
一些人之所以有追逐野味的嗜好,除了可以滿足“補腎壯陽、延年益壽”的生理需求外,還能夠達成“彰顯身份、炫耀權勢”的心理訴求。在他們看來,吃野味,是可以顯出階層的高貴感的。比如,以百果為食的果子貍,從宋朝開始,就成了達官貴人顯擺的食物。到了清代,權貴階層對野味的追逐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東北的熊掌、南海的魚翅……數不盡的飛禽走獸統統被端上餐桌。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可能死于新冠病毒。還別說,不排除這種可能。首先,蘇東坡去世前吃過蝙蝠;其次,他臨死前的病狀與今天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非常吻合。
說蘇東坡吃過蝙蝠,有他自己的詩為證。且看他的《聞子由瘦》詩:“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至于他臨死前的狀況,清代醫藥學家陸以湉在《冷廬醫話》中是這樣記載的:“蘇文忠公事,可惋嘆焉。建中靖國元年,公自海外歸,年六十六……發熱不可言,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迨曉乃止,困憊之甚。細察病狀,專是熱毒根源不淺……二十七日上燥下寒,氣不能支,二十八日公薨?!?/p>
“發熱不可言”,就是高燒;“氣不能支”,就是呼吸困難。這癥狀,跟今年的“新冠肺炎”何其相似!蘇東坡之所以吃老鼠和蝙蝠,可以理解為與他的豪放性格和喜歡追求獨特食材相關;但更可能是他被貶到海南,因生活困頓不得不麻著膽子吃老鼠和蝙蝠以增加營養。而實際上,他正是在離開海南北返途中的常州生病去世的。
至于當今的某些人食用蝙蝠、果子貍、穿山甲或其他野味,則多是出于獵奇、滋補和炫耀。
當然,并非只有中國人吃蝙蝠。在非洲,許多地區的人都喜歡食用紅燒或烤制的蝙蝠。因為蝙蝠是能飛的哺乳動物,一些非洲人便認為吃了蝙蝠后可以獲得它們的飛行能力。
在西太平洋島國帕勞,有一款世界聞名的黑暗料理——蝙蝠湯。帕勞人認為蝙蝠能吸取草木之精華,食用它們自會對人有益。其蝙蝠湯通常的做法,是取整只蝙蝠與椰奶、香料一起烹煮。類似的烹飪方式,也見于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泰國一些地方的人,認為蝙蝠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吃了可以增強男性的性能力。他們通常將蝙蝠放在木炭上慢慢烘烤,或是將它們切碎后放入傳統的泰式菜品中烹飪。
在美屬關島,狐蝠則已瀕臨滅絕(其中較小種類已完全滅絕)。個中原因,一是關島的原住民查莫羅人向來有食用狐蝠的習慣;二是二戰時美軍的到來,大規模興建軍事基地,嚴重破壞了狐蝠棲居的熱帶雨林。
捕殺和食用蝙蝠,說起來是人類對蝙蝠單方面的加害;但最終的結果,是人蝠之間的互相傷害。人類在傷害蝙蝠的同時,蝙蝠也在傷害著人類。你以為享口福了,殊不知“‘蝠兮禍之所伏”。樂在其中,悲也在其中;蝠入口中,禍也入口中了。
說蘇東坡可能死于蝙蝠身上的病毒,這當然只是一種推測;但指蝙蝠身上的病毒,對人類的生命安全具有巨大威脅,則是沒有問題的。研究表明,令人膽寒的埃博拉疫情,便很大可能與非洲人直接接觸和食用蝙蝠有關。
而關島狐蝠(包括較大的瑪利安娜狐蝠),也被認為與一種人類癡呆癥有關。由于關島狐蝠長期食用蘇鐵種子,蘇鐵種子中的毒素通過狐蝠肉進入到查莫羅人的身體,導致后者患神經退化疾病的概率是全球其他地區人群的100倍。自1981年關島政府將狐蝠列為保護物種后的這幾十年,患該病的查莫羅人大為減少。
1998年,在馬來西亞,由于狐蝠棲居的森林被人為破壞,一些狐蝠遷移到一座養豬場附近的果園覓食,豬吃了狐蝠吃剩的芒果而感染病毒,繼而才引起尼帕病毒在人類中的大暴發。
人類成為歷次病毒疫情的受害者,蝙蝠又何嘗不是受害者呢?
蝙蝠避居洞穴,晝伏夜出,與人類原本沒有多少交集,更無直接沖突。近些年多次發生的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并非蝙蝠直接將致命病毒拋撒在人類身上所引發,而是人類過度打擾、主動捕食蝙蝠等野生動物的“自作孽”。從蝙蝠的角度講,它們是不樂意為人類暴發的這些大型傳染病“背鍋”的。
人與蝙蝠之間,人與野生動物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需要的是彼此尊重、和諧共處,而不是互相傷害、生死相搏。
平安是福。人類和野生動物都平安,才是最大的福。
健康是福。人類和大自然都健康,才是真正的福。
作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