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芳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相比于以前的生活,人們如今的生活不管是從質量上還是水平上,都有了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盲人按摩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并且有了更高質量的要求。為了滿足人們對盲人按摩的新要求,特教學校需要形成一門規范合理的專業,把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盲人按摩專業人才。本文通過對現如今盲人按摩教學現狀的分析,從而深入探究在特教學校中盲人按摩實踐教學模式的的具體實踐方法。
關鍵詞:特教學校;盲人按摩;實踐教學模式
在特教學校中,盲人按摩作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需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正因如此,如果只注重理論,會導致教學目標的偏離。因此正確的做法是需要把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教授這門學科有一個主要規律是“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這一規律非常適用于有視聽障礙的學生來學習好這門學科[1]。但是現如今,我國的特教學校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困擾著這門學科的教學。
1、特教學校盲人按摩教學模式的現狀
首先,我國的特教學校盲人按摩教學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因此存在教學經驗不足、水平不高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特教學校沒有形成自己發展的、完整的教學體系。許多特教學校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沒有找到兩者的平衡,要么過分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要么過分重視實踐輕理論。從而產生了盲人按摩教學的理論知識淺薄,實踐能力不突出,教學不規范合理等一些問題。
其次,特教學校中的盲人按摩教學的課程安排不夠合理,實踐的課程實用性不夠強。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習沒有考慮到有視覺障礙的學生的特教性。在講述理論課程時,學生對于視頻、圖片等內容看不到,因此沒有辦法完整獲得知識。這種情況很容易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誤解,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誤差,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專業性存在不準確性。
第三點,特教學校的盲人學生中也分為低視力學生和全盲學生。普遍而言,低視力的學生由于視力缺陷稍微少一些,較之全盲學生往往能夠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2]。而全盲學生由于對操作無法完全把控,很容易在遇到操作困難后受到打擊,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因此,要對不同身體狀況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
2、特教學校盲人按摩實踐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方法
2.1 規范特教學校的課堂教學
首先要規范盲人按摩教學措施,從而形成統一的標準。盲人按摩技能是有著系統的理論知識做基礎的,包括經絡疏通、手法學、診治方法等等。在對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后,針對實踐教學方面,要形成一整套實踐訓練體系,包括規定學生上課簽到,記錄實踐練習的時間,練習的效果,并對這種見習實踐方法計入期中和期末總成績的考核中。出勤率不夠或者見習效果不好的同學不予考試合格的通過。
此外,還要改革并形成教學創新模式,增強學生的按摩實踐動手能力,根據有視力障礙的學生的不同身體情況,構建和利用各種實踐平臺[3]。比如要盡量把按摩床擺放著空曠的教室中,在分組實踐的時候盡量把全盲的同學和低視力的學生穿插分在一組,多關心和關注全盲的學生,兩兩操作,老師要在一旁給予細心的指導。從而建立起一套規范的實踐課堂教學體系,把這一項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更好地教授給有視力障礙的學生們。
2.2創建規范的特教學校的盲人按摩實踐活動基地
開展校外實踐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水平的重要環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實踐水平。可以在學校建立按摩訓練室,保健室,并購置推拿診療的設備,整合相關按摩機構資源,加強學校和機構之間的合作,從而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4]。此外,還可以在學校的安排和支持下,鼓勵學生開展保健按摩活動,組織推拿協會,定期為養老院、社區的老人提供按摩服務。學校可以和殘聯以及其他社會企業加強合作,安排學生在畢業前一年到按摩醫院、診所或其他社會機構中參與定點實習。不僅能夠把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交際溝通水平,為日后真正畢業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3、結語
綜合本文論述,特教學校盲人按摩實踐教學模式雖然在現實情況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增強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理論的系統性,實現課堂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針對性實踐應用教學活動的改革,就一定能培養出更多、更加專業的盲人按摩人才。
參考文獻:
[1]?邱建維. 盲推專業推拿治療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時代教育,2015,(4).
[2]?王曉燕,盧巖,于曉華. 基于實踐平臺的針灸推拿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0):1142-1143.
[3]?蘇緒林,譚工,王家陟,等. 高職高專針灸推拿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 中醫教育,2010,(4):70-72.
[4]?廖文祥. 特教教育學校盲人按摩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探析[J]. 衛生職業教育,2011,(20):38-39.
(作者單位:泉州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