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丞
縱覽巖井俊二的文藝電影,其中大多都有極強的音樂性,音樂是他電影中除了畫面之外的第二大特征。這與他私下對音樂的喜愛有很大關系。在他與崛川麗美、小林武史等人的合作之下,相比于其他導演,巖井對于音樂的運用是大量的,這也成為了他個人鮮明風格的一點。
而音樂對于電影,以其流動建筑的形式,從輔助品的形態演變至今日的獨立語言,憑借無形之姿,通過音調、旋律、節拍等因素,結合畫面內容,在抒發情感、推動劇情、刻畫人物、構造情景、暗示主題等方面起著或潛移默化,或直擊人心,或相合相融的作用。
不過,不同于畫面的直觀刺激,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并不能直接說明音樂對電影的這種調動作用,只能以最感性的形式去把握。而從人類的生理與心理角度而言,人類對于五感的重視與依賴程度,視覺總在第一位。再結合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變化歷史,導致了在視聽結合的藝術之中,人們的潛意識里會更加注重視覺的作用。
但是在巖井俊二的電影中,這種潛意識似乎被消解。巖井電影里音樂所帶來的映像美學情緒在視覺中得到了充分的渲染。他的音樂不僅與電影畫面共同構筑了烏托邦式的夢境,細膩的故事、至美且充滿足夠想象空間的畫面與擁有豐富留白結構的音樂構成了電影中絕妙的視聽語言。并且當音樂脫離畫面,獨立而言,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給畫面帶來的意義,給予電影更多回響的力量。
一、情感的暗流與再現
音樂對于情感的調動與抒發作用不言而喻。在巖井電影之,音樂與畫面關系是非常考究的,無論是單從音樂的創作,還是與畫面的和諧,都達到了情感調動的作用。結合巖井俊二個性化的電影畫面,觀眾心中所有柔軟的、感性的部分都會在巖井俊二的電影音樂之中被緩緩打開。配合或是鮮明的色彩、或夢幻的構圖、或唯美的光線,或精妙的運鏡,悄悄構筑著觀眾的審美情感世界。
在《關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片開頭,隨之呈現的是一閃而過的黑白網聊字符和綠色油田畫面來回切換,配合沉郁迷幻的歌曲,烘托了唯美迷離的氛圍,奠定了影片憂傷的基調。在開頭這沒有什么劇情的片段中,僅僅是音樂與字符、油田、人物畫面的切換,在混亂的信息之中便迸發出潛在的意味,在無形中調動了觀眾的憂郁情緒。或是《花與愛麗絲》片尾愛麗絲跳舞時響起的音樂《我愛你》,與充滿少女氣息、青澀純美的愛麗絲的舞蹈融為一體,而“我愛你”三個字又寄予了愛麗絲對父親的“戀”、青春的朦朧等太多復雜的情感。觀眾仿佛在看愛麗絲的自白,我們也可以在這段舞蹈與音樂中達到理解與感同身受。
而當音樂在電影片段中出現,觀眾的情感也已經被融進了音樂當中。此時的電影音樂承擔的不僅僅是它本身具有的或限制或發散的意義,而是衍生了電影感。觀眾的情緒如同代碼被促藏在這旋律與音符的程序之中,當程序再次打開,情感也再次被調動出來,通過音樂的承載,緩緩道出。在巖井的電影音樂之中,我們可以通過這把鑰匙再次進入那個意味深長的高光時刻,形成時空的回溯,回憶起虛擬憂傷的莉莉周、正在跳舞的愛麗絲,以及當時觸發的情緒記憶。此時音樂對于情感的調動作用,比起視覺內容的呈現,也許有著更為深刻與強烈的渲染。
二、電影最柔性的語言
相比于蒙太奇的運用、畫面的直接,電影音樂比起視聽語言中的其他部分顯得更為含蓄。因為音樂本身的屬性,無論是對于主人公的刻畫,還是鏈接與推動劇情,再或者是構造情景、渲染氛圍,都是以一種輔助的、巧妙的、靈動的方式。但是,音樂語言對于電影本身的構建,離不開畫面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音樂柔軟的促進效果。
巖井電影中因為大量的音樂運用,看完他的電影,都能在音樂中浮現畫面與強烈的回憶。比起別人的電影,他的視聽語言,更為關系緊密,難以分割。在場景的構造中,音樂陪襯特定的氛圍;在映像的世界里,音樂制造了與視覺的親密;在虛擬的現實中,它營造了更為強烈的真實感。這樣如詩般的音樂型電影,有著更為夢幻的視聽體驗。比如在《情書》中,當播放到女藤井樹應渡邊博子要求母校拍攝照片的段落,輕快抒情的音樂《He Loves You So》緩緩響起,與藤井樹拿相機記錄校園景色的狀態融合,形成了帶有日式治愈系的回憶場景。音樂的名字似乎暗示了兩個藤井樹的過去,當女樹帶著拍立得走進校園,拍照、奔跑,配合音樂,好像也走進了自己的虛擬現實,在電影中實現了人物的視聽閉環。
此外,巖井俊二電影中主人公的形象刻畫都非常鮮明與深入,拿《關于莉莉周的一切》這部電影舉例,德彪西鋼琴曲像是成為了電影的一部分。影片結尾,被強奸的少女久野依舊戴著帽子像以前一樣在彈奏德彪西,而德彪西鋼琴曲此時已然是久野內心感情的體現。在音樂與畫面內容的共同描繪下,久野面對青春的傷痛但堅定的形象躍然于熒幕。通過彈鋼琴的畫面我們可以感受到久野的宣泄與對痛苦的對抗,但音樂卻以另一種形式將這種內心展現出來,在對于畫面的基礎描述上,音樂的刻畫更為觸及觀眾的內心。所以,音樂語言是在畫面基礎上的一種融合性創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并且這種手法更為柔和與隱秘。
三、主題的最終審判
一首電影音樂通常與部分或整個故事情節是聯系在一起的,這也就造就了音樂的主題性質。除了本身與故事千絲萬縷的聯系,創作者、音樂家也會通過音樂本身幻化出的不同意蘊,為故事進行主題的裝點。就巖井俊二的電影而言,大量音樂的運用,使得畫面場景化、動感化、柔性化。并且這些配上音樂的場景,通常都散發出不一樣的、令人動容的意味。而在這么多音樂之中,自然也少不了可以描繪與刻畫主題的音樂。這些音符與電影內容融合一體,共同宣示了最深層次的意義。
文藝犯罪片《燕尾蝶》,音樂《My Way》糅合了爵士、搖滾、靈魂與正流交響樂等,具有宏大的氣勢、寬廣的內容,旋律之中又飽含了理想主義的感情和悲劇色彩的影子,與主題交相輝映。如此復雜的情感孕育在一首曲子里,實在令人動容。在《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也許德彪西的《月光》更能代表主題與那幾個青春洪流中的少年,甚至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在電影中進行了巖井俊二的音樂主題創作,以音樂在訴說那四個少年的故事;而在《花與愛麗絲》中,《fish in the pool》的旋律和兩個女孩的青春底色別無二致。
比起電影整體對主題的表達,音樂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以無形之姿斷定了一切。以近乎絕妙的音符和曲調,冥冥之中安排了人物命運的走向、故事的發展、主題的最終審判。這樣的主題表達是更為抽象化的,也是更為深刻有力。如同巖井電影中的愛與殘酷,在幾段旋律之中被描繪的幾近生活的真相。音樂在相容電影畫面、內容的前提下,也再次完成了最后的主題判決。
四、結語
在巖井俊二的電影中,音樂的作用,顯然超過了大部分的其他電影類型。這和創作者的訴求,文藝影片的表達有一定關系。在這樣內含隱秘聯系的影像世界建構之下,音樂因此承載了更重的分量。在完成映像工程之中,音樂通過情緒、敘事、主題等方面的有力作用,完成了對于視覺的融合與超越。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