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源仙境圖》是仇英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設色明艷,用筆嚴謹,以桃源仙境為題材,為當時的大收藏夾陳官所作,這幅作品反映出了仇英的個人風格,也反應出了理想中文人對桃源仙境隱居生活的向往。
關鍵詞:仇英;桃源仙境圖;山水;
仇英,在畫史上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仇英生長的年代是明代相對比較安定、經濟進入繁榮發展的階段。從繪畫領域觀之,也正是浙派由盛至衰、吳派由初興至鼎盛的更迭時期。他雖處于明四家之列,但他并不是一位文人畫家,而是一位職業畫家。仇英從一個低級畫工成長為畫壇巨匠,是其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和順應時代藝術風尚潮流不斷更新、不斷演進的結果。早年做漆工,為人彩繪棟宇,后學藝于周臣門下,承李唐劉松年,學習宋院體畫風格,這是他畫家生涯的開端,在明中期相比較開放的環境里,他結交了許多吳中的文人,特別是文徵明對他的影響可謂終其一生。又因他先后寄居于吳門幾大著名收藏家項元汴、陳官等人的家中,飽覽歷代珍藏,得以臨摹唐、宋、元名家真跡,再加上自身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學習,他的臨摹技巧被后人稱贊,他憑其勤奮與努力,以獨特的繪畫技巧,成為明代蘇州非常有代表性的職業畫家之一。
《桃源仙境圖》是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幅作品縱175厘米,橫66.7厘米,現藏于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此幅作品描繪的是一個遠離塵世的隱居環境。一幅具有強烈色彩的仙界境遇,一層層井然有序的山峰,山間云霧繚繞,樓閣在云霧中半藏半露。此幅作品用豎幅高遠布局,整個畫面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近景中木橋流水,橋下溪水清澈,坡上桃樹與林木掩映,描繪了三位穿白衣的隱士盤腿坐于山石之中,一位隱士正在全神貫注的撫琴,一位則低首聆聽,還有一位身倚石巖,揮舞著另一條手臂,似乎是被音樂所陶醉,而畫面中的兩位童子身著深色的衣服,與三位隱士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中一位童子彎曲著身子抱著物件在橋上滿滿的走著,另一位童子站在三位隱士身旁,一手捧著書卷一手拿著食盒,似乎被琴聲所感動,靜靜地佇立著,絲毫不擾動這靜謐的氛圍。中景描繪了奇特的山石與松樹,一位漁夫挑著行李走在上山的路中,在不遠處的樹林中有兩位頭戴斗笠的農夫,他們或許聊著天或許在勞間休息。畫家對漁夫和農民形象的描繪,體現出了仇英對美好愜意的田園生活向往與追求。遠景則描繪了云霧圍繞下的山巒,山間散落著幾座廟宇,其中一間廟宇靜靜地坐著一位老人,欣賞著仙境的風景。畫家通過描繪山水的美麗景色,人物的生動神態和優美造型,暈染了一種氤氳的仙境氣氛,追求了一種似有若無的美好,也表達了無形的樂聲之美。
在題材上,仇英選取了東晉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許多畫家常把桃花源比作世外桃源,所以桃花源常常被畫家們作為創作題材來進行創作。
在技法上《桃源仙境圖》為青綠山水,大山大水的布局,視野開闊,疏密對比強烈,不流于俗媚,反而沉著文雅,整個畫面兼工代寫,既有歷代青綠的妍麗華美,又有寫意般的縱逸灑脫,山石以勾寫輪廓與重色暈染為主,皴筆簡略;云氣以淡墨細筆勾描,輔以暈淡。
在色彩方面,仇英在此幅畫的繪畫中,色彩清麗,用筆工致,仇英用了薄涂的方式來呈現出青綠山水的效果,山巒巖石以勾斫為主,比較少的皴染,然后運用花青或赭石這兩種顏色做底色,最后運用石青、石綠這兩種顏色,這樣可以增添畫面的層次感,而不是單純的厚涂從而形成的厚重感。這種設色的方法使這幅《桃源仙境圖》的色彩的感覺更加鮮明與豐富。《桃源仙境圖》繼承了傳統青綠山水的富麗堂皇,而且又顯示出了文人的雅逸細膩,兩者的結合給傳統的青綠山水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既有妍麗又有清新,既是仙境又是隱逸之地,風格即出自趙伯駒,尤其是山石的畫法與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有相通之處,為青綠山水的典范之作。
細細品讀仇英的這幅《桃源仙境圖》,其完美地展現了仇英工整的筆墨技法、嚴謹的構圖布局以及雅麗的設色的獨特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不忍釋手。細致鑒析仇英山水畫的藝術風格,其作品擅長營造富麗古樸而清新的藝術風格。在仇英這幅《桃源仙境圖》里描繪的仙境氣勢宏博,通過云霧的圍繞來襯托出遠離塵世的隱居生活,山間點綴的房屋和樹木用細筆做了精細的描繪,與畫面整體的氣勢形成對比,從而使畫面具有很強的裝飾感。從整體畫面來看,畫面縱橫空間里巧妙地穿插著人物活動,人物雖然所占的比例較小,但是人物的組合卻是巧妙的,疏密很明顯,也很有主次之分,其中三位隱士和兩位童子是畫面中的主體人物,中景的漁夫與農夫還有遠景的老人是次要人物,點景人物的出現使畫面更加豐富、層次更加明顯。《桃源仙境圖》中的“桃源仙境”的畫面把傳統的理想社會形態與隱逸之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描繪了理想中的文人的隱居生活,也承載出了文人對桃花源隱居生活的向往。
《桃源仙境圖》右下角的山石上有落款:“仇英實父為懷云先生制”,是仇英為當時大收藏家陳官祝壽所做,仇英晚年在陳官家中作畫。陳官對于仇英來說不僅是生活中的贊助人,更是朋友,陳官本身有很高的藝術素養,并且對仇英十分欣賞,并沒有因為仇英的身份對仇英抱有偏見。所以,仇英在這幅贈與陳官的祝壽圖中傾注了很多心力。
雖然不能說仇英的藝術成就比歷代大家怎么樣,不過仇英確實為我們展現了在歷代繪畫潮流中對中國山水畫的另一種獨特存在。仇英他既有畫工般精細技法和深厚功底,又有較為濃厚的學識與見聞,對于許多名畫也有過近距離的研學,這些條件使仇英能夠在文人畫家與畫工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仇英的主成貢獻在于,其善于綜合和融匯歷代畫家各家之長,既保持青綠山水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又能融入時代性極強的文雅清新的趣味,從而形成工而不板、嬌而不甜的新風格。其作品大多筆墨嚴謹、造型精準,也注重感情的抒發,并將筆墨情趣和文人主題融入傳統的青綠山水畫中,把日漸衰微的青綠山水進行了創新,使其得以繼續傳承發展,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仇英式的青綠山水。在仇英之后,青綠山水這一畫種又重新受到畫家們的重視,仇英的青綠山水對整個中國青綠山水的發展歷程都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仇英在其不是很長的藝術生涯中,卻創造出來了大量的作品,展示了豐富多姿的藝術風采,也閃現出了耀眼的光輝,他的藝術和名字是永垂于畫史的。
作者簡介:王寧寧,女,漢族,山東省臨沂市,廣西藝術學院/漓江畫派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2018級中國畫(山水)方向。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