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悲鴻出生于19世紀末,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正發生著巨大的變革。1840年和1857年兩次鴉片戰爭,帝國主義列強用堅利的炮艦轟開中國的國門,之后經歷的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等一系列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為了復興中華民族,一大批愛國的有志之士又不斷反對西方侵略,相繼掀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保家衛國的運動,直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最終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隨著“科學”和“民主”觀念的傳入,五四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關鍵詞:悲鴻精神、愛國、藝術改革
一、什么是“悲鴻精神”(含義)
二十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改革的非常時期,在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中國優秀的美術界人才非常多,又正值洋務運動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引得大批藝術家出洋留學,對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更深更廣的學習,吸收了西方國家的繪畫理念和表現方式,說到將西方特有的繪畫方式經過自己的提煉和加工引用到中國畫的創作,首先就要提到徐悲鴻先生,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是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經是留學法國學西畫,之后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悲鴻精神”體現的第一點我認為就是堅持,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不太容易能做到的事情,這是一個自身所包含的內在特質,當然這個特質也是可以后天培養出來的,縱觀古今的偉大之人,都不約而同的具備了這一項基本的特質,也是作為我們青年一輩必須要去領悟和實踐的,一個小小的習慣也需要堅持,堅持每天練一張書法或畫一張畫,不會因為瑣事而中斷,如果能堅持做到,那么對于“悲鴻精神”的參透又進了一步,精神便是拿來激勵自己去達到目標的,如何將一種抽象的東西轉化為現實就是我們學習“悲鴻精神”的本質意義了。
徐悲鴻首先撰寫了《惑》,他認為“中國有破天荒之美術展覽會可云喜事,值得慶賀。而最可賀者,乃在無塞尚、馬蒂斯、薄奈等無恥之作”,并將他們的惡影響比類“來路貨之嗎啡海綠茵”,如果美術館專門收羅他們的作品,“在我徐悲鴻個人,卻將披發入山,不愿再見此類卑癖昏潰黑暗墮落也”。徐悲鴻在美術上堅定不移的選擇了現實主義繪畫道路,認定“素描寫生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指出“藝術家應與科學家同樣有求真精神,研究科學,以數學為基礎,研究藝術,以素描為基礎”,認為要恢復師法造化就要靠寫生,而乞靈于抄襲模仿只能造成中國藝術的停滯不前,所多進行寫生,在大自然中尋找物象,進行加工才能將藝術帶動起來,畢竟大自然才是最終的歸宿。這種藝術觀與他一貫關注的現實生活、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人生觀高度契合,從而創造出了中國畫《奔馬》、《逆風》、《愚公移山》等一系列作品,其憤世嫉俗、悲天憫人、歌頌英雄與鞭笞邪惡的主題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不愧為中國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同時他又投身于美術教育事業,培養扶植了一大批美術人才,成為一代卓越的美術教育家。
藝術家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允許藝術通過他來實現藝術目的之人。藝術家應認識到,自身的思想認識、價值判斷與藝術觀念不僅是個人行為,還具有社會效應,是思想文化的引領者。因此,藝術家具有自我實現與時代擔當的雙重使命。藝術家在追求品行高潔、理論精深、技法純熟的藝術探索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還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教育感染大眾,發揮藝術的導向作用,成為視野開闊和洞察力深刻的思想者、引領者和行為者。徐悲鴻作為一代藝術大師,出色地完成了這一雙重使命,在國畫、素描、油畫三個領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風格新穎獨特。同時,又將鮮明的政治立場、不屈的民族精神、濃烈的愛國情懷蘊含于創作之中。
二、從徐悲鴻作品中傳達出的悲鴻精神(舉例)
徐悲鴻早期作品中的典范是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作品于1928年開始創作,歷時2年多完成。當時徐悲鴻痛恨國民黨腐敗和帝國主義侵略,而有些人卻為了個人名利,趨炎附勢于國民黨和洋人,毫無氣節,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促使徐悲鴻選用這一歷史題材來作畫,呼喚社會正義的回歸,對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給予無情的貶斥,以激勵廣大人民抗擊日寇。作品取材于《史記》,這個歷史故事中,徐悲鴻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濃重的白云,躁動的白馬,人群后黑色的襯景,田橫肅穆的面容,送行者悲傷憤怒的神情,使得整個畫面悲劇色彩濃烈,色彩對比度高,能夠拉開整個畫面關系,讓觀眾能直觀的感受到其中的矛盾沖突感,充實均衡而渾厚有力,突出表現了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民族氣節,在當時的中國深具現實愛國意義,啟發后輩們的深思。
在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及關頭,徐悲鴻用畫筆鼓舞斗志,激勵國人,為同胞塑造出堅強不屈的偉大形象。馮法祀在《現實主義畫家徐悲鴻》中說,“在他的有些畫中非常強烈地表現了被壓迫人民要求解放的現實,表現了被壓迫人民要求解放的意志和愿望”。徐悲鴻創作題材中一幅非常獨特的作品是《放下你的鞭子》,創作于1939年10月,當時國內知名女星王瑩在新加坡的一個廣場上演出此劇,宣傳抗日,徐悲鴻看到此景非常感動,隨后用10天左右的時間創作了這幅抗日題材的作品,這幅畫尺寸為144cm×90cm,接近真人比例,畫面中王瑩及圍觀的群眾從服飾到表情、場景都刻畫入微,將抗戰時期百姓的生活狀態和心態細膩而逼真地表現出來,構圖方式十分有特點,近大遠小的對比突出人物的表現。是徐悲鴻作品中最重要的愛國題材油畫巨作。“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國千百年來家喻戶曉,流傳甚廣,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象征。1940年,是抗日戰爭進入極其殘酷艱難的相持階段,當時國內國民黨高層主降思想嚴重,大批高官和高級將領相繼投降日本,但全國各地的抗日力量卻克服重重困難,繼續英勇頑強地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徐悲鴻有感于中華民族在絕境中堅持抗戰、必然勝利的堅強決心,埋頭創作了構思已久的巨幅國畫《愚公移山》。他所創作的《愚公移山》生動形象的展示了當時真實且樸實的現場環境,對于每一個移山者的描繪也十分細致,生活氣息濃厚,畫面中人物形象飽滿,充滿力量,凸顯了中華民族卓絕的精神和必勝信念,謳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錚錚傲骨。
三、結語
徐悲鴻先生用他的整個藝術人生告知了我們什么是“悲鴻精神”,并且我們應該如何去發揚“悲鴻精神”,藝術家應具有自我實現與時代擔當的雙重使命,徐悲鴻出色地完成了這一雙重使命,用一生的藝術實踐與探索踐行了如何做到自我實現與時代擔當的完美結合,在當下更凸顯其偉大的現實意義。徐悲鴻將崇高的精神、強烈的民族情感、鮮明的政治立場與個人道德品質、文化修養和藝術精神等有機地融為一體,思想上彰顯民族精神,藝術中有“悲天憫人”之情懷,創作中有“威武不屈”之志,表現出高屋建瓴之傲骨和氣魄,使作品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值得后人永遠銘記。
作者簡介:項永愷(1996.4-),男,漢族,廣西桂林人,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漓江畫派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研究。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