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全媒體記者 卞瑞鶴 盛素芬 實習記者 趙嘉琦 通訊員 劉 源
鶴壁市,簡稱鶴城,位于河南省北部,淇水之濱,因世傳“雙鶴棲于南山之峭壁”而得名。在時光中流淌的《詩經》,傳頌著鶴壁大地的美麗與神奇。走進鶴壁,每到一處,都能感受到這里深厚而獨特的人文底蘊。而這,恰如一種經久不息的力量,助推著鶴壁實現多維度發展。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之下,鶴壁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幅精彩紛呈的美麗畫卷。在河南,鄉村振興之“鶴壁模式”,正成為一種參照與借鑒。

位于淇濱區上峪鄉的桑園小鎮,一年四季游客如織。桑園小鎮毗鄰淇河,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旖旎。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十三要素,桑園小鎮大力開發民俗、古村落旅游、極限挑戰等旅游產品,將自身打造成了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文旅名片。
上峪鄉白龍廟村采用“黨建+旅游+扶貧”的模式,引進河南五號山谷實業有限公司投資民俗旅游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脫貧致富。
鶴壁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波告訴記者,圍繞文旅產業,鶴壁涌現出了一大批鄉村旅游特色村。淇縣靈山街道趙莊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涼水泉村“靈泉妙境”通過國家五星級精品民宿審核。此外,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形成一批以傳統工藝為主導產業的專業村,浚縣伾山街道西楊玘屯村發展“泥咕咕”作坊及工作室290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萬元。
“在鄉村振興中,農業產業起著壓艙石的重要作用。鶴壁始終把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放在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張波說,多年來,鶴壁堅持把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構建三產融合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重點任務,著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大河澗鄉牛橫嶺村重點打造了鶴壁市仙果源生態采摘觀光園項目。該項目投資2億元,流轉耕地300畝、荒山4000畝,形成了“三園四林”發展格局,主要發展高效農業。
浚縣素有“花生之鄉”的美譽。憑借著“果粒飽滿、靚麗白凈、口感香甜、無黃曲霉素”等特點,浚縣花生享譽國內外。浚縣始終把花生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來培育,年均總產量穩定在4萬噸左右,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
眼下,浚縣30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方的麥子已經收割完畢,相比去年550公斤的畝產有增無減。據悉,該高標準糧田示范方整合五大涉農項目,投入3.5億元統一建設。目前已成為“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標準化、永久性高標準糧田。
張波介紹,近年來,鶴壁實施90萬畝小麥、80萬畝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并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深入推進“四優四化”;與此同時,緊抓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建設;此外,深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著力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

在鶴壁市淇縣靈山街道辦事處大石巖村,今年66歲,裝有4個心臟支架的徐光,對故鄉的熱愛勝過愛自己。徐光弟兄姊妹6個,16歲應征入伍。28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數次立功,轉業后在河南省質檢部門任職,曾榮獲“打假先進個人光榮稱號”,3次到人民大會堂領獎,兩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16年,淇縣主要領導想法找到退休3年的徐光,邀請他回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懷著對故鄉的無限熱愛,身體有病的徐光,不顧家人的反對,放棄了在鄭州的安逸生活,義無反顧地接受了大石巖村黨支部書記的任命。
“毛主席是我的偶像,‘為人民服務’是我的座右銘。”徐光說,除縣領導的動員和對故鄉的眷戀之外,“為人民服務”這句烙在內心深處的話,為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回到家鄉,徐光帶領鄉親們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把荒山變成了寶山,把山區變成了景區。
“近年來,鶴壁市堅持把人才振興作為關鍵環節,持續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服務等機制,加大激勵和人文關懷,著力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張波說。
靈山街道辦事處趙莊村,也是鄉村振興的典范。
趙莊村地處山區,土地貧瘠,曾是省級貧困村。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將近800人的村子只有不到300人常住。2015年,淇縣將趙莊村確定為脫貧標桿村。
趙莊村雖然經濟基礎差,但自然條件不錯,毗鄰靈山景區,還有殷商文化遺址、百年石屋,具備開發鄉村旅游的條件。在村里黨員干部的帶領下,村民積極行動,短短7天時間,全村53戶違規占路建筑全部拆除。
“剛開始,我們村委會主任把自己的房拆了,我把自己的院墻挪了,其他黨員把自己的豬圈拆了。看到干部帶頭,大家紛紛行動起來。”趙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常海告訴記者。
人心齊了,村里發展卻又遇上了新難題,需要資金。這一次,村里的黨員干部又率先帶頭投資入股,每人5萬或者10萬,看到黨員干部都投錢了,村民們也跟了上來。
2017年,“趙家味道”小吃街開門營業,靈山慢谷、步步驚心、高空漫步、懸崖秋千等產業扶貧項目相繼投入運營,游客紛至沓來,趙莊村開始火了。全村當年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95%的貧困戶實現脫貧,趙莊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現在,趙莊村還被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并獲得了480萬元保護和開發資金,村里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好,在外經商的村民也開始陸續返鄉。
張波介紹,鶴壁市堅持以黨建引領統攬鄉村振興全局,深入實施“強基固本”工程,筑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的組織基礎。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突出抓好帶頭人隊伍、基層黨員隊伍、第一書記隊伍“三支隊伍”建設;實施“頭雁回歸”,扎實開展“頭雁工程”“頭雁領航計劃”,打造了藝術東掌、水美紂王店、傳奇大石巖、老家趙莊、民俗秦街等一批基層黨建示范村和經濟發展先進村,涌現出27名鄉村振興模范帶頭人。
位于淇濱區鉅橋鎮的崗坡村,近兩年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崗坡村位于鶴壁市淇濱區東部,是明朝中期兵部尚書、監察御史王越的故鄉。
優秀的家風傳統文化,讓村民自我認同感很高,歸屬感和榮譽感強烈。崗坡村堅持“淳民風、正村風、美家風”理念,以家風文化對精品民宿、農家樂進行包裝。村內隨處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風家訓、文明風尚等家風文化宣傳標語,村民家家戶戶門口都鐫刻著自家流傳的“家規家訓”。現在的崗坡村,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產業興旺,百姓安居樂業。
追溯鶴壁的歷史文脈,早在7000年前,先民們就已在淇河兩岸繁衍生息,留下了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比如,起源于后趙時期的浚縣正月古廟會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每年,廟會貫穿于整個正月,一直到二月還人來人往,吸引中部地區逾300萬游客前來,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春有櫻花節、夏有詩歌會、秋有文博會、冬有民俗文化節,“組合拳”打遍一年四季。通過高質量打造文化名片,鶴壁市正推動文化產業不斷創新發展,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以繼承傳揚。
“鶴壁市堅持既注重塑形又注重塑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人、以文感人、以文育人,不斷繁榮興盛鄉村文化。”張波說。
在鶴壁,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在鶴壁,這樣的生活已經觸手可及。特別在鶴壁西部山區,巍巍太行綠意盎然,猶如綠色脊梁,筑牢城市生態屏障。而被青山綠水籠罩著的山村,面對鄉村振興的時代機遇,一個個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鶴壁市還全面加強對傳統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據統計,該市目前保護相對完整、有較高價值的傳統村落逾150個,其中,國家級傳統村落7個、省級傳統村落45個。這些珍貴的人文名片融自然山水、民俗文化、建筑理念為一體,承載著悠長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為牢固樹立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鶴壁市全力推進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狠抓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管控治理,持續開展“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斷提升村容村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
“雖然我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持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鶴壁落地生根,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鶴壁模式’,為譜寫高質量富美鶴城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應有貢獻。”張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