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光
風扇車也稱飏扇、風車、扇車,是一種揚谷器,屬于民間傳統的谷物清理機械。從前,我國鄉村農民經常利用它來剔除谷物中的糠秕雜物——凈化、精選作物籽粒,以便儲藏、出售和加工食用。風扇車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人們世代普遍使用,具有較強的農事適宜性。
據史游《急就篇》、葛洪《西京雜記》等文獻記載,遠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已經發明了風扇車。那時京都長安有一位叫丁緩的匠人,曾制作出一種擁有七個輪葉的旋轉式風扇車。起初,制造風扇車是為了扇風降溫以感受涼爽的,隨之很快應用于農業活動,使之成為一種重要的糧食清潔工具。

圖1 山西芮城縣城南村出土的東漢陶碓房內的扇車細部
我國扇車的早期歷史,除有文字資料記述外,還出現了諸多實物予以印證。在河南濟源縣西漢墓及河南洛陽市、山西芮城縣、山東臨淄縣等地的東漢墓中,皆分別出土過陶風扇車,給漢代黃河流域打上了使用風扇車的印記。其中,山西就是較早使用風扇車的地區之一。1987年冬,晉南芮城之城南村(古魏城以南)的漢墓群中,出土了四件釉陶磨坊,這四件釉陶磨坊中都配置了風扇車,足見那時河東地方民間風扇車的使用率達到了一定程度。該扇車有六片風葉,風輪軸上有農夫用于搖動的手柄。其上部置有盛谷之檻,下面設有出糠之槽(見圖 1)。

圖2 宋代《武經總要》中的風扇車
我們知道,風扇車是利用流體力學、慣性、杠桿等物理原理人為地強制空氣流動而進行運轉的,即它是一種采用一定的人造風開展工作的器械。在漢、唐之時,山西等地的鄉村民間,一般是要靠它來將敲打脫粒后或舂、碾后的谷物,從混雜的穰籺、糠皮等非食用物體中分離出來。正因為如此,上述各地出土的陶風扇車模型,都是置于陶碓房之內的。這就說明,漢代以來的風扇車是屬于糧食加工工具的配套器械。
到唐、宋時期,山西等處的風扇車還是基本沿襲了漢代的結構,在大體呈現方形的機體內,其主要部件為風輪、輪軸、輪架、風葉、手柄等(見圖2)。在去秕、去糠時,所用扇車多有方形外殼;而在配合打谷場揚谷或在院庭簸揚麥、谷之土時,也可用沒有外殼的扇車扇風,簡單易行。
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風扇車也在發生變化。大約在12世紀末年的南宋,風扇車的風輪箱體逐漸由方變圓,技術設施得到相應的改進和完善。由于原始的風箱為長方體,風輪運行時會從箱角形成渦流,阻滯主體動力,而且風輪運轉越快,渦流對風輪的阻力也就越大,于應付阻力中付出的無用功也就越多,在較大程度上妨礙了輪軸的正常轉動。為了克服渦流現象,山西等地的工匠在總結農夫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風箱改為圓柱體,用流線型結構來理順空氣的流動方向。這樣,勞動者在搖動扇車時較為輕快,較前省力省時,從而提高了三晉等地農夫的勞動效率。
到元代,山西等地民間不僅擁有傳統的手搖風扇車,而且還新發明了腳踏式風扇車。此種腳踏式風扇車是臥式機械,屬于一種敞開風箱式扇車,主要用于“場圃間”,對“麥禾等稼”揉打后“穰籺相雜”的谷物進行清選。最常用的是改進后的閉合風箱式扇車,這種風扇車主要與碓、碾等谷物加工工具配合使用。如元代王禎《農書》所言:“凡舂、碾之際,以糠米貯之高檻,檻底通作匾縫,下瀉均細如籭,即將機軸掉轉搧之,糠粞既去,乃得凈米。”關于這種閉合風箱式風扇車的形狀,在明代古籍中有詳圖。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繪制的則是風箱閉合式扇車,是一種相當完備的風扇車,它奠定了后來山西等地民間風扇車的整體結構。從表面可以看出,其形制與近現代晉中、晉南的風扇車基本相同。它右邊裝有輪軸、扇葉和手搖曲柄,還有一個圓形風腔,其進風口就是曲柄周圍的圓孔,左邊是與風箱連接著的長方形風道。工作時,頂部漏斗的粟谷通過閥口進入風道,飽滿的谷粒下落出糧口,而糠粃雜物則隨氣流沿風道飄出機尾的出風口。這種閉合式的風車產生于南宋,一直沿用至20世紀80年代。
元朝是風扇車成熟和發展的時代,既出現了上述臥式敞開風箱形扇車,還產生了臥式和立式兩種閉合風箱式扇車。如王楨《農書》記載:“其制:中置箕軸,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為之。復有立扇、臥扇之別,各帶掉軸。”立式扇車有四條木腿。而臥式扇車則無腿,重心較低,風道短而向上傾斜。這類扇車山西較多,明清以后更為普遍(見圖 3、圖 4)。

圖3 清代山西平遙古城的臥式扇車

圖4 民國時期山西榆次后溝村的立式扇車
此種臥式扇車,因其外形兇悍,常被民間稱作虎頭風扇車。它器形高大,輪軸、扇葉也相對大些,風道高翹,出風口寬敞,運轉起來風力較猛,勞動效率高,適用于揚麥、揚豆的去秕作業。這種風扇車頂部沒有漏斗,只掛大型木簸箕或不掛簸箕。所扇麥、豆、稻、粱等物不經內風道,只過外部出風口,飽滿籽粒落于風口近處的下方,秕雜者飄落遠處,從而使飽秕分離、糧土分離,達到精選糧食的目的。這類風扇車,由于體形大,又因其風道短而高翹,不便設漏斗,所以一個人難以獨立作業,至少需有兩人配合操作。有一幅圖是晉南夏收扇麥圖:由一人專力搖動扇車,另一人踩上凳子,高舉簸箕,從風道口向下灑麥,相互共同勞作。
明清以來,在山西境內還有一種常見的扇車就是立式風扇車,如圖4所示。它是明代扇車的演變和發展,其器形是對明代扇車局部修改的結果。由于明代立式風扇車的風道稍矮,鼓風時氣流不夠通暢,清人便將其風道加高,又因其風道過短,有頭重腳輕之感,工作起來機身欠穩定,且出風口距離搖柄太近,工作者容易被揚棄的塵土雜物包圍,不利于勞保。故山西等處的清代工匠又逐漸將其風道加長,提高機身尾部重量,使四條腿的承重平衡,機體相對穩固,且致揚棄雜物飄遠,改善了勞動環境。
晚清、民國時期,在雁北的大同、朔州,呂梁的臨縣、石樓,晉中的壽陽、榆次,晉南的洪洞、臨汾,上黨的長治、澤州,隨處可見此類立式風扇車的應用。因其風輪稍小,風量的可控性較強。一般被置于碓坊、碾旁,用于去糠,或是置于油坊,以作精選胡麻、菜籽、籽麻、芝麻等油料來使用。有時在官府征收稅糧的場地,也擺放著這種風扇車(或放置臥式虎頭扇),進行對田賦糧的精選。總之,在古代和近代的山西地方,風扇車甚為普及,應用于多種場所。
我國黃河流域山西等地風扇車的出現,使人們能夠用人造風拓展谷物清選的時空范疇,于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對自然風的依賴,對國內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風扇車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風能利用方面的一個創舉,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中國科技史大師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李約瑟博士認為,無論怎樣演變,中國旋轉式風扇車的一個驚人特點是:進氣口總是位于風腔中央,因而它是所有離心式壓縮機的祖先。李約瑟所言甚是,風扇車的每一次改革,都是科技的一種進步。它那漸次調整的器形,以及較為科學的進氣口和逐步完善的出風口,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到清代中期(18世紀中葉),我國的風扇車技術還傳入了西方歐洲國家,對世界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