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琪

第一次聯系馬海蘭醫生正是放假期間,她說,她要復習病人的情況,跟蹤聯系情況特殊的病人。馬海蘭醫生進一步解釋道:輔助生殖技術周期長,患者情況各異,在診治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新的狀況。因此,一旦接收了一位患者,她就有操不完的心,從檢查身體、確定方案到用藥跟蹤、隨時監測,再到移植、跟蹤觀察,一直到孕婦順利產子,她的工作才告一段落。
然而,馬海蘭醫生遠不止要管理一名患者,這名患者才剛剛開始檢查身體,那名患者胎兒已入盆,還有患者孕三月出現問題,因此,馬海蘭醫生始終在操著心。
自2009年在中南大學攻讀博士開始,馬海蘭醫生就在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以下簡稱中信湘雅)臨床一線工作。早上7點30開始工作,上午管理已經確定治療方案進入診治周期(俗稱進周)的病人,用藥、檢查、監測、答疑,一輪下來,正好到了吃中飯的時間。科室的醫生圍坐在一起,一邊吃飯一邊討論疑難病例,稍事休息,下午2點30開始高強度地看門診。醫院以患者為中心,不限號,當天的號當天一定要看完。通常,馬海蘭醫生晚上7點才能下門診,然后再整理病人病歷。最晚的一次,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已是晚上10點,整理完病歷回家,時針已悄然劃過12點,回望著醫院始終亮著的燈,馬海蘭覺得很心安。
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懷孕生子是一件長期、復雜的事情,考驗著夫妻雙方的身體、心理、經濟等多個方面。
有一位患者是2016年來中信湘雅治療的,確定方案前的各項檢查都順利通過,被認為是一位普通的高齡患者(36歲),但在進周后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保不住孩子。“出現問題我們就解決問題,解決完問題我們下一步就好繼續。”馬海蘭醫生輕言細語地寬慰患者,同時密切跟蹤她的情況,不斷調整,給出最合適的醫療方案。有這樣認真負責的醫生,患者也很配合,最終,嘗試了7個周期,患者終于順利生產。回顧這一路艱辛,患者忍不住號啕大哭。
“其實,很多患者的心理壓力都是很大的,除了給予他們專業上的治療,我還經常開導他們。”馬海蘭醫生說。
曾經,有一對小夫妻在外院輾轉多次求子未果后,找到馬海蘭醫生診治。當時,夫妻倆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都很大,第一次移植很順利,但在28天時胎兒沒了。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夫妻倆崩潰了,痛哭流涕,要離婚。馬海蘭醫生得知情況后,慎重考慮了二人的身體情況,毫不猶豫地拿起手機分別給兩個人打電話。整整四個小時,馬海蘭醫生苦口婆心地勸導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電話那頭,是悲傷的哭泣,是掙扎,是猶豫,是溫暖的感動。最后,夫妻倆決定再試一次。這一次,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哭聲響亮的男嬰。
有人說,在醫院能看到真實的人性。從業十多年,目睹無數家庭在漫漫求子路上求索,看到了他們的悲歡離合,馬海蘭醫生的初心越來越堅定: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的,能夠幫助到別人,讓他們成為父母,家庭圓滿。這就是她堅持的理由。
現在,因為環境的影響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尋求輔助生殖技術幫助的人日益增加,對此,馬海蘭醫生建議,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聽從醫生的意見,同時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做好規劃,安排好時間,尋求家庭、社會的支持,樹立信心,理性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