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蝌蚪五線譜(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 編輯/丙丁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宣布,得到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所的支持。
流言
某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了空氣中的病毒,高樓林立的商業街區,從地面到高空到處都已被病毒占領,尤其街區地面幾乎被病毒全部包圍。
真相
首先,理論上講,任何顯微鏡都無法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顯微鏡只能觀看制作好的樣品。
顯微鏡按照顯微原理可分為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傳統光學顯微鏡僅能觀察到亞細胞結構的水平,也就是在亞微米的尺度上;現代光學顯微鏡分辨率已大大提高,但也不足以看到病毒。電子顯微鏡不僅能夠看到病毒和病毒的內部結構,甚至能夠看到蛋白質分子的具體三維結構。但電子顯微鏡是一個龐大的設備,其觀察的樣品往往需要抽真空,也就是說,電子顯微鏡從原理上就不可能用于觀看“空氣中”的東西。而放大鏡、望遠鏡,雖能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但遠遠達不到病毒的納米尺度,甚至連細胞都看不見。

其次,病毒并不會直接飄在空氣中。比如新冠病毒需要依附在飛沫中,才能進入空氣。而大部分飛沫沉降很快,基本都在地面上。能夠飄在空氣中的都是顆粒特別小、微米級的飛沫,可以稱為氣溶膠。而這些能飄浮在空中的帶有病毒的氣溶膠,在開放空間是不可能達到很高密度的,也就不具備感染的危險性。
最重要的是,這張圖片的比例尺根本不對。病毒在納米級別,而街道建筑是米的級別,兩者相差十億倍,如果真的把病毒跟街道呈現在一起,病毒連一個像素都占不到。因此,這明顯是一張合成出來的圖片,沒有任何實際的價值。
流言
漫天飄舞的柳絮、楊絮會傳播新冠病毒。
真相
目前,沒有任何實驗能夠證實柳絮具備成為病毒載體的條件。柳絮傳播病毒必須滿足兩個條件:較大數量的病毒顆粒附著于柳絮上,以及這些病毒具有較強感染活性。
一團柳絮要攜帶著新冠病毒飄散出去,并讓健康人感染,必須大量新冠病毒污染了某棵柳樹并附著于部分柳絮上,正好趕上沒有風的環境導致病毒無法被自然通風所稀釋,接著又在極短的時間內碰巧飄到了某人的身邊,還被吸入了鼻腔并且逃過了人體的抗病毒免疫反應。這個概率比中彩票還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柳絮確實會引發一些疾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結膜炎等,但只要做好防護措施,就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流言
5G導致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非洲之所以沒有新冠病毒,是因為非洲沒有5G,而武漢之所以爆發了新冠肺炎,是因為武漢是全球首個5G商用的城市。
真相
這則很荒謬的謠言近期在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迅速傳播,還有不少名人轉發。隨著新冠疫情的擴散,謠言也有愈傳愈廣的趨勢,甚至導致英國、荷蘭等國家相繼出現了5G信號塔被人為破壞的事件。
從2018年開始,關于5G的各類謠言就不絕于耳,這一次竟然又搭上了新冠病毒的順風車。而這些謠言無一例外都指向了5G通信的電磁波技術。5G通信運用的是毫米波,它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且帶寬較高。在發射功率不變的情況下,波長越短,傳播距離越短。因此微基站是5G技術的關鍵,利用微基站,能為終端用戶帶來更佳的移動通信和無線覆蓋,同時幫助供應商更好地管理數據流量和頻譜。
5G基站是否會帶來更高輻射呢?答案是否定的。基站距離越遠,接觸的輻射就越大,5G的特點是頻率高,傳播特性變差,單位面積內需要更多的基站,因此相比較于4G基站,5G基站的輻射反而更低了。
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公開表示,根據現有證據,新冠病毒主要通過接觸和飛沫傳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著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防護指南》表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以及氣溶膠傳播(可能)。這些途徑與電磁波傳播沒有任何關系。
流言
出現手抖癥狀,就是患上帕金森病了,要抓緊治療。
真相
帕金森病是典型的老年慢性疾病,是大腦中調節身體運動的部位出現了病變,表現為手抖、斷續運動、行動遲緩。
帕金森病的全人群患病率約為0.3%,但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成倍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每100人就有1—2人患帕金森病;85歲以上老年人每100人就有3—5人患帕金森病。
但只出現手抖的癥狀,并不意味著就是患上帕金森病了。帕金森病手抖有4個特點:靜止時明顯、精神緊張時加重、做隨意動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
行動遲緩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癥狀:在起床翻身、刷牙洗臉等日常活動時,動作變得遲緩;缺乏面部表情,不眨眼、雙眼凝視,笑容緩慢出現和消失;聲調變低;寫出的字小而彎曲,難以辨讀等。
手抖是一種很常見的癥狀,單純的心理緊張就會出現心慌、手抖的情況。另外,甲亢、使用激素都會引發手抖。因此,手抖并不一定是患了帕金森病。
流言
茶葉中含有的單寧會與食物中的鐵元素結合,形成一種不溶性物質,妨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從而導致貧血。
真相
茶葉中確實含有單寧這種成分,它也會與鐵元素結合生成不溶性物質。
但我們每次泡茶用的茶葉僅有幾克,溶解在水中的單寧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它對鐵元素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自然也就不會造成貧血了。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也都證實,喝茶對人體鐵的吸收沒有影響。
即便喝茶會影響鐵的吸收,我們多吃兩口瘦肉和蔬菜也能補回來,因為人體每天對鐵的需求量并不大,10—15mg即可,而瘦肉富含鐵元素,蔬菜中的維生素C又能促進鐵吸收,所以完全沒必要擔心。
流言
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
真相
避孕藥只有在進入人體后才能被人的響應識別機制所識別,進而調節體內各項生理指標,達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而植物體內缺乏相應的受體以及信號途徑,作為動物激素的避孕藥無法被植物識別和起效,也就根本無法給植物“避孕”。植物用的生長調節劑俗稱“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的分子結構完全不同,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結構和攜帶的蛋白也完全不同。人用避孕藥沒法讓水果無籽,植物激素也無法調節人的生長發育。
流言
近日,“罹患淋巴瘤的女演員被偽中醫治死”的新聞廣為流傳。一名90后女演員患上淋巴瘤,因認為化療極其痛苦,而且有可能死得更快,所以放棄化療,最終病情惡化死亡。這條新聞反映了大眾認為“淋巴瘤就是癌癥轉移到淋巴了”的常見觀點。
真相
癌癥轉移到淋巴結,在醫學上叫作“淋巴結轉移癌”,原發于淋巴結或者淋巴系統的腫瘤叫作“淋巴瘤”,兩者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淋巴瘤是原來正常的淋巴結或者淋巴系統慢慢蛻化變質,最終發生惡變。而淋巴結轉移癌屬于鳩占鵲巢,也就是正常的淋巴結被惡變的“敵人”占領。因此,淋巴瘤的治療方法和效果,與淋巴結轉移癌也大相徑庭。一旦患上淋巴瘤,首先應及時進行診治。其次,必須進行規范治療,不要相信旁門左道。有些人固執地認為化療和放療都是對人體的摧殘,吃點“調理身體”的偏方、秘方同樣能治病。但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極其不可取。

流言
近年,全國各地不斷出現紅棗不合格的報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檢出防腐劑成分——苯甲酸,于是有傳言認為,苯甲酸是廠家添加到紅棗中的防腐劑。
真相
經調查證實,紅棗中的苯甲酸并不是人為添加的,也不是化肥農藥帶來的,而是它自己產生的。當棗逐漸成熟變紅,苯甲酸從無到有,逐漸增加。苯甲酸在許多植物中都可以檢測到。植物中常含有“苯丙氨酸”,在酶的催化下可以逐步轉化為苯甲酸,是正常的代謝產物。
食用含有苯甲酸的紅棗對人體健康并無太大危害。因為,苯甲酸并不會在人體內蓄積,吃進去只需要大約半天時間就會排出體外。更重要的是,“劑量決定毒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60千克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300毫克苯甲酸不會產生任何健康問題。由于絕大部分紅棗的苯甲酸含量不足0.1%,以此推算,就算一個人每天吃1千克紅棗,苯甲酸的攝入量也遠低于300毫克。
流言
近日,一則“桉樹有毒會污染環境,引發白血病”的帖子將桉樹推上了風口浪尖,讓桉樹在短短數周之內成為了“眾矢之的”。同時,關于桉樹對生態影響的爭論一直不斷。有人說桉樹是“抽水機”“綠色沙漠”等。國內一些地區更是出臺了“禁桉”“限桉”政策。
真相
桉樹會釋放有毒物質,對農作物和人畜有害,這是毫無科學依據的。粵西有五十余年的桉樹栽培歷史,目前80%以上林地都種桉樹,加工木片出口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至今沒有種桉樹釋放毒素污染環境的報告。相反,人們還提取桉油作為名貴香料。2014年,針對當地種植的桉樹是否會污染水源的質疑,北海市有關部門隨機抽取牛尾嶺水庫的水樣品,拿到檢測部門進行檢定。最終檢定報告顯示,水質中各項指標一切正常。
由于桉樹林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又是集約經營的純林,其生物多樣性比自然生態系統肯定簡單得多,但絕沒到“地上不長草”的程度。造成這些詬病的一個原因在于對桉樹本身特點不夠了解,真正造成生態破壞是不科學的種植方式。

流言
一篇名為《鹽里面都有添加劑,這是要滅種的節奏嗎?》的帖子稱,食鹽里的亞鐵氰化鉀,去掉“亞鐵”就是氰化鉀,是劇毒物質。還說歐美人自己不吃亞鐵氰化鉀,推薦其他國家吃,這是歐美施行的滅種計劃。
真相
亞鐵氰化鉀又叫黃血鹽鉀,化學式是K4Fe(CN)6·3H2O,而氰化鉀的化學式是KCN。亞鐵氰化鉀里面的氰根和鐵元素是牢牢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急性毒性和氰化鉀相比差了幾百倍。
跟氰化鉀這種劇毒物質不同,亞鐵氰化鉀的半數致死量(LD50)約為每千克體重1.6—3.2克,和我們常吃的食鹽很接近,也都屬于低毒物質。
理論上,亞鐵氰化鉀在高溫下可以分解產生氰化鉀,但這個溫度至少要400度。平時炒菜、高溫烹調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溫度,比如到200多攝氏度就會開始有大量油煙;到330攝氏度時,不粘鍋的涂層就會開始融化。
就算亞鐵氰化鉀全都被“神奇”地分解了,那你也需要吃近10千克鹽才行。因為氰化鉀毒死一個成年人大約需要0.1克以上,而1千克食鹽里面的亞鐵氰化鉀最多才0.01克。
所以,亞鐵氰化鉀和氰化鉀,名字就差兩個字,但是結構相差很大,毒性相差更大。亞鐵氰化鉀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用作抗結劑(anticaking agent)。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適當吃鹽根本不用擔心。
流言
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地面交通擁堵的加重,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坐地鐵出行。乘坐地鐵時,按照規定乘坐者必須將隨身攜帶的包進行安檢,于是,流言又開始出現了,稱面包、水果、水等食物過了安檢機后,會有輻射殘留,不能再吃了。
真相
上述說法是錯誤的,大家不用擔心地鐵安檢對食物產生輻射。一個物體的輻射主要看其自身的含量和成分,水果等食物不會因為X射線的照射產生殘留,更談不上累積傷害。對于地鐵、機場和一些特定場所設置的安檢機的輻射量控制,都是在安全線以下的,大家大可放心。因為,由于涉及公眾的健康,所有的安檢裝置的安裝和使用,都必須經過環保部門的檢定,在國家規定標準范圍之內,且通常遠遠低于對個人的管理限制,即每個人能接受多大的劑量。
流言
近日,網上瘋傳一條偷拍視頻:一位“果農”爆料柑橘、西瓜等水果普遍使用了一種名為“甜蜜素”的農藥。這種藥物使得水果變甜,然而卻是致癌的兇手。該視頻在微博和微信上瘋傳,有網友表示,再也不吃水果了。
真相
水果打針增甜的傳聞已經在網上流傳了好多年,但很多實驗都已都證明這是以訛傳訛。一方面,打針留下的針眼會成為細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爛掉;另一方面,打針無法保證甜蜜素在水果內均勻分布,弄不好還影響口感。
噴藥也不太可能。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幾乎不溶于有機溶劑,這使得它很難穿透水果表皮的蠟質層。由于甜蜜素的化學性質穩定,對于動植物來說,甜蜜素不會進入生物體的代謝過程。就算果農在水果種植過程中使用了甜蜜素,也沒有任何效果。對人體而言也是如此,甜蜜素不會被人體吸收,它最終會再通過尿液再排泄出去,基本對人體無害。
流言
近日,網絡上流傳一篇題為《喝酸奶能長壽?全世界被他騙了100年,諾獎得主的驚世謊言造就萬億產業》。該文章聲稱,相信酸奶能讓人長壽的人都被騙了100年;酸奶別說長壽了,連基本的健康作用都沒有;而“酸奶長壽論”的提出者——俄國生物學家、諾獎得主梅契尼科夫不過是個想盡辦法撈錢的黑心商人。
真相
“酸奶長壽”說的確不靠譜,酸奶在我國從來就沒列入保健食品。酸奶存在的意義,是它彌補了東亞人基因中的一個缺陷。不少東亞人或多或少有些乳糖不耐癥,而酸奶是通過在牛奶中接種乳酸菌,并使之發酵得到的飲品。在發酵過程中,酸奶中大約有1/3乳糖都被乳酸菌分解了,期間還會產生一些乳糖酶。有乳糖不耐受的人也可以安心食用。
“酸奶無益”說也矯枉過正了。酸奶中的益生菌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細菌,包括雙歧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嗜乳酸桿菌等,其可抑制有害菌在腸內的繁殖,促進腸道運動,從而提高腸道機能,促進營養吸收。益生菌常駐于人體腸道內,可抵擋有害菌的入侵,促進營養吸收。假如益生菌遭到嚴重破壞,腸道功能會隨之紊亂,出現腹瀉、食物過敏、抵抗力下降、反復生病等問題。
流言
“NASA宣布:星座日期都算錯了、應該是13星座、還有一個蛇夫座……”這樣的冒充NASA發言的星座帖幾乎成了“月經帖”,隔一段時間在朋友圈瘋傳一段時間。
真相
NASA正式出面辟謠:這是假的!NASA發言人Dwayne Brown說:“NASA是研究天文的,不是研究占星星座的。這些謠言中,關于黃道星座及其現實時間內容是正確的天文知識,但兩者混淆了。不應該假借科學知識,將天文學和占星算命的星座混為一談。”
天文學上的星座并不是一個穩定測度指標測量而出的星座,而是由幾顆星星連成線、不同文化想象出的不同星座。因此中外文化中,天文星座的名稱數量都是不一樣的。上世紀20年代,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決定將整個天空統一劃分為分成3個天區、88個區域,每個區域便是一個星座。北半球29個,南半球47個,天赤道與黃道附近12個。比如:小熊座、仙女座、半人馬座,也包括蛇夫座。所以無論天文上的星座怎么變動,這個黃道上的星座是不會變化的。
NASA行星探索和太陽物理學部門的Laurie Cantillo也給BBC發去了一份聲明:我們沒有改變任何黃道星座,只是因為地軸發生了變化,天文學意義上的星座與幾千年前不同了,這是數學觀測。占星術不是天文學,占星術是古代歷史文化的化身。
流言
近日,有專家稱,魚頭和魚皮是魚身上蓄積汞最多的部位,如果吃了魚的這些部位,那可就是等于吃了毒藥!
真相
即便是魚頭,檢測出汞含量也在國家限量標準內,魚頭不能吃的說法并無依據。即便是魚頭的汞含量高于魚籽20倍,也在國家的標準之內。而人體內的汞含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持續食用高汞食物的情況下,人體對于汞的毒害還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或者自我調節能力的。
不論是在哪個國家或者國際組織的安全標準中,居民日常攝入量都是制定標準的重要參照。根據美國環保署的研究,成年人甲基汞的急性致死劑量大約在1—4g上下,而我們國家水產品甲基汞的國家標準是0.5mg/kg,也就是說要達到這個致死劑量,我們一次得吃下至少2000千克符合國家標準的水產品。當然僅僅考慮急性毒性顯然是不夠的,慢性毒性的積累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從慢性毒性的角度看,必須把魚體內污染物的含量和居民日常攝入量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