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清風
曾經看到幾個比較典型的小事例,我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首先說明,任何一個具體小事,都沒有絕對正確的做法。我們都要依據當時具體情境來判斷,靈活應對。下面只是就具體事例,提一些思路供參考。
01
事例
中午從外面回來,到了吃午飯的時間,5歲的冰冰非要吃餅干,媽媽告訴她,馬上要吃飯了,等下午睡完午覺醒來再吃。小家伙不肯,躺在地板上耍賴,哭個沒完。
解讀
很多家長在此時會遵照“溫和地堅持”的方法去做:不發火,但是堅決不讓他吃,等哭夠了,再來吃飯。我一般會比較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不希望他在飯前為此強烈哭鬧。
理解——孩子此時想必一定是很餓了。每個孩子、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餓的忍耐能力都不同。餓會導致他的大腦缺乏自控力,即使他明白飯前最好不吃零食,他也難以控制住。或者說,他的大腦恰恰需要一塊餅干的那點糖分,提供自控力所需的最基本的能量。所以,我大概會允許孩子吃一兩塊餅干。研究發現,如果在吃甜食之后很短的時間里(大約十分鐘之內)吃飯,那么甜食倒會幫助增加食欲,因為甜食給人味覺上帶來的好感會延續,但甜食還沒來得及造成飽腹感。
信任——我女兒很餓時,吃一兩塊餅干之后,仍然會覺得餓,還要多吃,這時我告訴她,“你先喝點水,然后再過一會就不那么餓了。你的胃里不餓的信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傳到大腦,我們給它點時間吧。”這樣和孩子如實溝通,不僅幫他對自己的身體和健康有了更多了解,教他以后學會管理自己的健康,也讓他感到你的信任。通常,孩子會照做的,因為當他感到對自己的身體和生活有更多掌控時,他會更能自控。

平時,我們應該如實給孩子介紹各種食物的真實信息:零食有哪些不夠健康的方面,但同時也能帶來好的感受;哪些食物、零食更加健康。這樣他平時也能做到自律。他會為自己的健康而節制吃零食,而不是因為家長的限制。
當孩子不再因為餓得發慌哭鬧時,你可以讓孩子過來幫家長布置餐桌、準備碗筷。這樣,孩子感到被需要、增強了自我價值感,也是給自己的油罐加油了。做事情、忙碌起來,也可以幫他從沮喪的情緒里跳出來,把注意力放在對午飯的期待上。家長用積極的方式帶動他,就是教他學會遇事積極面對,而不是沮喪無助。
小結
我們對孩子都有很多成型的或臨時的規則,有很多小事,的確需要家長堅持一下,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但是,在執行規則時,請一定記得,關鍵不是執行規則本身,不是搞權力爭奪戰,而是讓孩子明白規則背后的道理,學到規則所體現的價值觀。我們對孩子的管教,要把眼光放長遠,想想我們的做法,可以怎樣幫他以后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我們不是為了此刻的方便省事。
02
事例
2歲的楚楚最近如果一件事情做不好就會急得直哭,媽媽來幫忙,他又不要,反倒哭得更厲害。這天他要推一張大椅子,推到一半給東西擋住了推不動,又急得哭了,邊哭邊喊“寶寶推不了”,媽媽說 “寶寶還小,這個椅子大,等寶寶大點就可以了”,可是他不聽,還是推,推不了又哭,媽媽又說“媽媽幫你吧”,他更生氣 了,還伸手打媽媽。
解讀
兩歲的寶寶,他此刻的階段就是:發現了自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凡事都有自己的觀點,都和家長對著干;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我自己來”,享受獨自探索世界的樂趣;同時,他又因能力有限、對事物了解有限、對情緒的了解和控制能力都比較弱,而常常感到沮喪,他的沮喪又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就會哭鬧發脾氣。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知道為什么他不要媽媽幫忙。媽媽說“寶寶還小,這個椅子大,等寶寶大點就可以了”。這個話,恰好說到孩子的痛處,兩歲的他所希望的評價是“你真是長大了,你是大寶寶了,你能自己做事了”,所以他感到媽媽這樣說,或者幫他,都是意味著他的無能,是對他的成長的否定,而這些恰是他此時沮喪的原因!

那么此時怎么回應?我想,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比如,很多情況下,只要哭鬧不是很嚴重,家長不必給太多關注,不必馬上過來解圍援助。即使他有些輕微的哭鬧,你也可以只是在遠處表示看到他了,告訴他需要幫忙就喊媽媽,然后繼續忙自己的事情。這樣給孩子空間自己處理。他自己可以繼續嘗試、探索,或放棄,或哭鬧一小會又被其他事情吸引。如果他能自己發現椅子背后的東西,琢磨明白這里面的原因,他會非常開心的。
或者,你可以過來以游戲的方式對待。比如自己假裝也使很大勁去推,然后夸張地驚呼“怎么推不動”。你可以假裝做不好另一件事,請寶寶來幫忙。或者跟椅子“談一談”,把它變成一個游戲角色,看看它究竟找來了一個什么幫手,才有這么大的力氣……游戲的方式,可以化解沮喪情緒,給孩子的油罐加油,給他不同的看待和解決問題的角度。
很多家長對這個事例的回應是理性去解釋。在兩歲孩子有情緒時,理性解釋有時效果不會很好,以游戲的方式幫孩子理解,孩子才樂于接受。
另外,有時我們還可以暗中幫一下。比如,對他說:“兒子,你需要給自己喊口號來加油,像我這樣喊‘加油、加油’,然后你就能推動了,試試看!”在他和你一起喊加油時,你暗中把擋著的東西挪開一點,讓他自己使勁就能推動。
這樣的做法,就是我常說的可以幫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做法。這里面包括了幫孩子的幾個原則。
☆保證任務的難易適度。挪開一些東西,就是把難度降低一些。
☆只給他一點點必要的幫助。
☆最后保證是他自己完成的。椅子不是你給推動的,是他自己推動的。這樣有了經過努力、成功做事的經驗,會讓他以后遇到困難勇于堅持和努力,有勇氣迎接挑戰。
我在前些天的微課里,發現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總是說不會,還沒做就喊“我做不了”“寶寶太小”“寶寶不會”。這種現象從兩歲到六七歲,都很普遍。這與家長在孩子這種原發的自主意識剛剛出現,嘗試自己做事卻被家長限制、過度保護和幫助都有關系。
03
事例
4歲的小龍在小區里跟小朋友玩的時候,發生了爭執。一個小弟弟想玩他的玩具,他不給,一把把弟弟給推倒了,媽媽趕緊跟小弟弟的姥姥道歉,誰知這時小龍倒放聲大哭起來,還對著媽媽拳打腳踢,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解讀
很多家長會對小龍此時的哭鬧不解,甚至覺得他在用哭鬧逃避責罰。
4歲的孩子仍然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和判斷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難以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同時,這又是孩子極度追求公平公正的一個階段。4歲的孩子特別愛計較對錯、愛告狀。理解了這些,我們就明白了,他此時的感受是:我沒有做錯,而媽媽卻跟對方道歉,這樣他不僅感覺很不公平,而且覺得媽媽對自己不好,對別的孩子更好。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他的情緒爆發了。
從家長們對這個事例的回應來看,我覺得很多家長過多注重對孩子情緒的安撫,忽略了幫孩子發展思維能力。我常說,我們的任務不是僅僅安撫、開導孩子,讓他盡快開心起來,而是幫他成長。
所以,對于4歲的孩子,我們不能只是對他表示理解和安撫,不能止于共情,還要引導他們換位思考,特別是對于男孩。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幫他發展思維,也可以幫他增強愛心、同理心,學會關愛他人、提高交往技能。
具體說,這位媽媽可以平靜地問問孩子,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并表示理解,再啟發他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小弟弟,你很想玩那個玩具,但是你很小,還不會和哥哥借,卻被哥哥推倒了,你會是怎樣的感覺?”這樣引導的話語,讓孩子從“自己被不公正對待了”的思路里跳出來,看到了全局,看到了對方的感受,他會開始不再覺得自己委屈了。
然后,家長可以啟發他有比較成熟的表現。比如,對小弟弟道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給小弟弟拿去一個可以借給對方的玩具,帶他一起玩……

另外,記得事后要嚴肅地告訴孩子,有情緒了,要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打別人,也不能打爸爸媽媽。
孩子們要從每一次這樣的小事件里,有所成長!
我曾提出過一個“積極教養策略”,包括五條策略:
1.愛;
2.樂趣;
3.正面教育、優勢取向;
4.孩子在先、自主支持;
5.積極的推動與磨礪。
我們每天遇到各種小事件,希望家長不要只是有單一的思路,比如不要只是想給孩子安撫和抱抱,或者只是講道理,而要多種策略綜合運用。比如,還要記得有游戲力、給孩子自己處理的空間、引導理性解決的思路等。掌握了總的策略,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化,成為有辦法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