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毅 編輯/蘇二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近來,關于能不能喝粥困擾了不少人。
在中國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粥在4 000年前的中國主要為食用,2 500年前始作藥用?!妒酚洝分械摹侗怡o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事;漢代醫圣張仲景《傷寒論》中有“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的記載,這些便是有力例證。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近來,人們圍繞喝粥是否健康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里我們要說的是,割裂思想是一種孤立的思想。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應該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孤立的觀點。我們中醫看病養生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是整體觀和精準個體觀的結合體。脾胃虛弱或者消化不良的人群適合喝粥,而胃酸過多的人群是不適合的。
同時《黃帝內經》中的食養理論重點提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粥屬于五谷一類,用以調養脾胃。愛養花的朋友都知道在養花前盆里要加豆餅等肥料,花種好后只要澆水就可以了,如果這時候再繼續施肥,花草就會被“燒死”。生長期的兒童或者營養缺乏的人群需要營養(“肥料”)來幫助生長及維持生命活動?,F代營養過剩引起的肥胖、高脂血癥、代謝異常、消化不良等人群就需要粥等清淡飲食(“澆水”)。所以,有專家提出孩子早餐不能僅僅喝粥而要吃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與中醫喝粥養生的觀點是不矛盾的。
中醫養生及治病講究因時、因地、因人,辨證論治?,F代醫學也強調每一個個體或者人群都應當給于對應的個體精準化治療。我們在瀏覽養生知識的時候,也應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能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