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聽亞(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 編輯/清風
如今,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各國不斷加強防疫力度。當前我國疫情防控的重心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在這個時候,我們做些什么事情可以適當提高免疫力,做好預防呢?筆者邀請六院東院針推傷科主任口鎖堂醫師,為大家分析一下常見的中醫藥方法。
中醫看待疾病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疾病常常在持續陰雨天后出現,病毒也喜好寒冷的冬春季節,但是面對這些外部的“邪氣”,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增強自身的“正氣”。
在2003年非典肆虐時,中醫藥界提出一套清熱解毒、芳香化濕避穢的方子,包括蒼術、藿香、銀花、貫眾、黃芪、防風、沙參、白術等,煎湯代茶飲,效果良好,非典時期應用中醫藥的防治工作積累了很多經驗,值得進一步推廣。
但是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需要觀察對象的舌苔和脈象才能定方,因此不拘泥于成方。但現在是特殊時期,現推廣一下湖北省中醫院根據臨床一線采集的中醫證候制定的《湖北省中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協定方(第一版)》,如下。
肺炎預防1號:黃芪15g、炒白術10g、防風10g、貫眾6g、銀花10g、陳皮6g、佩蘭10g,煎湯代茶飲用。
上方不適宜陰虛內熱及已有明顯癥狀的人群服用,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我院針推傷科的預防方如下:金銀花6g、防風9g、黃芪30g、連翹9g、元參30g、蘆根12g、白術15g、生姜6g、藿香6g、粳米15g,煎湯代茶,日飲一杯,供參考應用。
本次疫病發于冬季,經歷了小寒、大寒節氣,從中醫的角度看,屬于“寒”邪是肯定的,當時華中華南連續下雨,濕氣較重,因此本病是一種寒濕疫病。身處一線的仝小林教授總結為:早期寒濕襲肺礙脾。因此,需要避免寒涼,艾灸可以溫陽驅寒,調理脾胃。常用預防穴位包括:神闕、關元、氣海、足三里、大椎和風門等。專家推薦,艾灸不需要過度,每次棗核大小艾條就能起到較好效果,每周兩至三次。

大椎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可摸到突起的第七頸椎

風門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神闕穴位于肚臍正中央
最后,呼吁大家減少出行,不聚眾。再次推薦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八項重要提示:1.盡量減少外出活動;2.注意個人衛生及防護;3.加強健康管理,定期測量體溫;4.配合人員信息登記;5.堅持科學理性,不信謠言;6.視情況適量購買防疫物資;7.保持規律生活;8.奉獻愛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