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振輝 編輯/長歌
最近值花粉飄灑之時,增加了哮喘的發作誘因。該如何控制哮喘發作?中醫藥治療哮喘有哪些特色和優勢?哮喘患者如何“忌口”?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慢性的氣道炎癥疾病,以伴有明顯的氣道反應性增高為特征。通俗來說,哮喘就臨床發病特點可分為典型、非典型兩種。典型患者多數以發作性喘息為特點;非典型患者多數可表現為無明顯喘息癥狀、多伴有陣發性劇烈咳嗽或干咳、胸悶氣短等特點。非典型哮喘患者臨床確診往往比較困難一些。
目前來說,哮喘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當前國際防治的標準指南(GINA)是:為了達到有效控制,即在不同階梯干預方案下達到中長期的無癥狀狀態,最終以最低劑量的控制藥物讓患者實現與正常人群一樣的健康生活質量。也就是說,哮喘暫時不能達到完全的“根治”或“治愈”。很多哮喘患者經過一定時間的規范方案治療以后,能夠達到幾乎跟正常人一樣的健康狀態,相當一部分患者甚至不需要長期持續的藥物治療,當然這需要有經驗的專科醫生在進行專業評估后再制定停止或減少控制藥物的治療。

兒童、青年哮喘患者處于身體機能快速發育階段,伴隨著免疫、內分泌、神經等多個系統較大的發育變化。該群體的患者經過積極防控,多數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且隨著機體發育會出現長期的“靜默期”,也就是該群體的患者是有機會使哮喘在較長周期甚至終身不再發作,或許也可以稱之為“治愈”。由于涉及以人的生命周期為階段進行評價,目前該領域研究尚且沒有科學的數據作為支撐,有待進一步嚴謹的科學研究證實。
中醫藥防治急慢性咳喘類疾病具有完備的理論體系及獨特優勢。就哮喘來說,中醫理論認為它的發病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部分因素。內因是由于先天不足,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導致痰飲留伏于肺竅,成為哮喘之夙根。外因多由感受外邪或接觸異物、異味以及飲食、情志失調等。中醫在哮喘治療上提倡發作時以治標為主,緩解期治本,慢性持續期標本兼治,基于中醫藥辨證論治體系為哮喘患者提供更多、更加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診療方案。以下五類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能夠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
難治性(慢性持續)支氣管哮喘患者。該患者群體具有明顯的、常年反復出現的不同程度哮喘癥狀,經過多種方案治療后,依然不能達到控制目標,這部分患者多數已經逐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慢性氣道阻塞,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
特殊表型激素治療不敏感的哮喘患者。隨著哮喘研究的不斷深入,醫學領域依然認識到特殊表型哮喘不是傳統認識“過敏”主導這么簡單,也不是單單通過吸入激素、抗過敏治療就能夠使全部的哮喘患者得到控制。
伴有慢性鼻炎哮喘患者。哮喘伴有慢性鼻炎、咽炎的患病比例很高,這部分患者上氣道鼻咽部的慢性炎癥容易與哮喘病情狀況形成交雜影響,使得哮喘控制更加困難。

合并其他疾病的哮喘患者。如合并支氣管擴張的患者,易于受呼吸道慢性感染、病原微生物長期定植等因素影響,使得哮喘很難控制,且感染也更加容易反復加重。另外,如合并肥胖、脂肪肝,該患者群體又被稱之為“肥胖型哮喘”,臨床吸入激素治療多不理想。再如合并其他神經內分泌疾病等。
長期控制需要降階梯的哮喘患者。目前,國際規范(GINA)有明確的降階梯治療推薦方案,但很多患者在降階梯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病情不穩定,而使得降階梯治療不能順利實施。
哮喘患者應該“忌口”過于寒涼的食物。中醫理論認為哮喘發病多因“素體不足,寒痰內宿伏于肺,邪氣引動而痰氣交阻,肺氣上逆而見喘息”。哮喘患者多數存在一定程度腎陽不足,臨床可表現為怕冷、易腹瀉、咯吐清痰或黏痰等,加上“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形寒冷飲則傷肺”,所以哮喘患者飲食中禁忌寒涼,尤其夏季機體臟腑陽氣外溢耗散、中陽虧虛,更加不適宜貪食冷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哮喘患者最適宜進行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基礎。
哮喘患者應該根據疾病不同狀態(分期)進行飲食“忌口”。哮喘患者具有明顯的分期特征,每個分期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狀態,尤其“免疫-神經-內分泌”網絡狀態存在較大差異,哮喘患者“忌口”應該分期實施。
如果患者處于急性發作期和慢性持續期階段,多存在體液免疫亢進為主導的網絡狀態,此時應該“忌口”可能誘發體液免疫亢進的食物,如海鮮、湖蟹、過甜過咸以及明確的過敏原類飲食等。緩解期控制良好的患者,大多可以根據既往易誘發過敏的情況進行選擇性飲食,但海鮮等食物應該適當控制每次的攝入量,避免誘發急性哮喘發作。
過敏原檢測可以作為“忌口”的重要參考。對于過敏性疾病的患者來說,其機體體液免疫系統存在不同程度亢進,進而可以表現為對多種食物、物質過敏,有時候可能會在過敏原疊加的情況下發病。總體上來說,哮喘患者可以將過敏原檢測作為重要的飲食“忌口”參考之一,與自身生活經驗積累結合,統籌安排合理、健康飲食。
綜上所述,支氣管哮喘是一類獨特的慢性疾病,防治需要制訂長期詳細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整合中西醫優勢資源,醫患攜手努力,提升哮喘控制率,最終讓患者達到哮喘受控、不發作,不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