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晶晶 編輯/長歌
乳腺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在乳腺癌手術后,很多患者特別容易出汗,有些是短期內出汗多,有些則是在化、放療期或者內分泌治療階段。為何乳腺癌患者容易出汗多?中醫藥可以防治嗎?
中醫學中有“汗證”一詞,主要病癥就是出汗多于正常生理性出汗的量。根據出汗的時間可分為自汗、盜汗,其中自汗是指白天汗出較多,盜汗是指睡后出汗,醒來自止。
分析原因,汗證常常是其他疾病的伴隨癥狀,例如甲亢、圍絕經期綜合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肺結核等,也有可能無其他疾病。從中醫病機角度講,汗證常常是由于氣虛、陰虛、營衛不和、心血虛、邪熱郁蒸等引起。
乳腺癌術后,若較短期內出現汗量增多,動輒汗液滴滴答答,往往是因為手術耗損氣血,而患者多思慮太過,耗傷心血,心血不足,心液不藏(汗為心之液)而致汗出。這時,患者需要自我調節,勿要思慮太過,同時可以借助藥物來改變大量出汗的狀態,常見的藥物有黃芪、當歸、熟地、白芍、黨參、玄參、白術、茯苓、酸棗仁、遠志、柏子仁等,另加一些收斂固澀的藥物,常見的有五味子、癟桃干、麻黃根、浮小麥等。

乳腺癌術后,若于化療期內出現大量出汗,要從以下三點考慮。首先,乳腺癌術后,患者因損傷、情志不暢等,可能氣血兩虛,而化療進一步損傷正氣,使得氣血、心血等進一步耗損,虛證更甚,故而汗出。
其次,部分化療方案,往往會予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來減少不良反應,這些激素的使用往往會帶來中醫學上虛陽上亢的癥象,即面紅、易激動、難以入眠、汗出增多等。
再次,部分患者術后化療期間,因怕白細胞水平跌落,常會給予不限量的補益,而致內濕較甚,加之情緒不暢,而出現邪熱郁蒸。
總之,可根據患者不同情況,虛者補之,熱者清之,郁者散之,濕者化之。
乳腺癌術后,若放療階段出現汗出增多,往往考慮陰虛火旺所致,這時的治療要滋陰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常用的藥物有當歸、生地、山芋肉、黃柏、梔子等。
乳腺癌術后,若內分泌治療階段出現汗出增多,大多考慮是藥物的不良反應所致。臨床表現往往是突然的烘熱汗出,持續時間不長,短時間后即可恢復平靜,而這時患者往往又會覺得冷颼颼。治療可參考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處方用藥,比如甘麥大棗湯、知柏地黃丸、百合知母湯等,還可以協同使用針灸、耳穴等外治方法。
總而言之,乳腺癌術后出現汗證往往是由于乳腺癌本身或治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我們當辨明原因,根據病因再予以辨證論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