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世恩 編輯/丙乙
世界卵巢癌日剛過,來不及感慨女人的不易,又看到一則9個月大的女嬰罹患卵巢癌的新聞,心情十分沉重。近年來,經我確診的卵巢癌患者真的很多很多,大部分患者基本上一經確診便是晚期,很多患者確診后往往不敢相信,追問醫生“為何沒有任何跡象就已經是晚期了?”
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有表征體現,可以盡早診斷出來。然而卵巢癌不像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至今尚無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所以很難早期診斷出來。卵巢癌死亡率相當高,是婦科腫瘤中最惡性的疾病之一。
正因為如此,使得大約70%的卵巢癌患者被診斷出時已是晚期;且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不超過5年;即使經過治療仍有70%—80%的患者出現復發,多次復發后導致耐藥性增加,治療的難度和費用自然也會增加。
被稱為“婦科癌癥之王”的卵巢癌,到底怎樣才能預防?目前證實有預防效果的藥物只有短效避孕藥!
當然,說起短效避孕藥,大家首先要知道的還是它99%的避孕效果,畢竟這才是它的主業。在了解其避孕效果的同時,我希望大家能多正視短效避孕藥在降低婦科癌癥發生率方面的知識,不要因為“短效避孕藥致癌”的謠言而拒它于千里之外,要知道全世界范圍的調查研究幾乎都證實了,長期吃短效避孕藥可以降低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等婦科癌癥的風險。

卵巢癌的發生可能跟每個月卵泡成熟,再破卵排出卵子有關系。排卵時在卵巢表面形成破口,之后破口處增生愈合,局部細胞增生相對活躍,保不準哪次增生出現紊亂,就可能發生癌變。
服用短效避孕藥時,卵巢無須再排卵,就不會有成熟卵泡形成,沒有破卵的過程,從而降低了卵巢癌發生的風險。
2017年《美國婦產科雜志》發表的研究數據證實,曾經使用過短效避孕藥的女性,卵巢癌風險下降33%;2018年《美國醫學會雜志》腫瘤子刊的數據也證實,服用10年以上短效避孕藥的女性,卵巢癌發病風險下降了40%。

再來說說子宮內膜癌,為何它會取代宮頸癌,高居婦科高發惡性腫瘤第一位?隨著生活方式的逐漸西化,人們往往無法抵抗高脂肪類食物的誘惑,而高脂肪類食物的過度攝入又會導致雌激素在體內大量聚集,刺激子宮內膜過度增生而導致癌變,這就是原因所在。
所謂女性的月經周期就是子宮內膜反復增生、轉化繼而脫落的過程,每個周期中雌激素有兩個分泌高峰期,刺激內膜增生。服用短效避孕藥后,體內雌激素分泌高峰消失了,維持低水平,對子宮內膜的刺激明顯減弱;同時藥物中的孕激素對雌激素具有一定的抗佶作用,防止內膜過度增生進而加強了對內膜的保護。
2017年《美國婦產科雜志》證實曾服用短效避孕藥的女性子宮內膜癌風險下降34%,2018年《美國醫學會雜志》腫瘤子刊同樣證實:服用短效避孕藥超過10年可以降低內膜癌風險34%,尤其對吸煙者(下降53%)、肥胖者(下降64%)和懶得運動的人群(下降60%)更有效。
2017年《美國婦產科雜志》證實服用短效避孕藥的女性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下降19%、患淋巴造血系統腫瘤的風險下降26%。具體機制還不清楚,這是觀察的結果。
也有報告顯示服用短效避孕藥會引起宮頸癌,但其實這口鍋不該甩給短效避孕藥。因為有的人性伴侶有點多,而服用短效避孕藥后會減少安全套的使用,從而增加HPV感染的風險,這才是原因。
其他的癌癥,與短效避孕藥相關性不大,也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據支持。
全世界范圍的調查研究幾乎都證實了,長期吃短效避孕藥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我們首先要想到的是它的避孕效果,這是可以從源頭上預防流產帶來的并發癥和對未來生育造成的影響。
正確服用短效避孕藥,避孕有效性高達99%以上,服用短效避孕藥期間,卵巢暫時休息、停止排卵,也就防止了卵子和精子的結合。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安全可靠的常規避孕方式。
短效避孕藥劑量低,藥物代謝迅速,不會在體內蓄積。它是一種可逆的避孕方式,停藥之后,卵巢恢復排卵,月經來過一次,即可備孕。
曾經吃過短效避孕藥的女性與沒有吃過的懷孕幾率相似,也沒有發現對寶寶有不良影響,不會增加致畸率。
現年已60歲高齡的短效避孕藥還在不斷地自我更新進化,目前最新一代短效避孕藥優思明,所含孕激素成分屈螺酮,已經非常接近人體天然分泌的孕激素。除了防癌、避孕以外,還能祛痘,使皮膚更加光彩細膩。

希望60年堅持更新升級的短效避孕藥不再被誤解,同時也希望女性同胞們都能夠重視起自己的生殖健康,定期進行婦科體檢,早發現早治療,不被婦科癌癥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