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華 (滁州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鄉村振興戰略等新目標,為新形勢下的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基于鄉村居民迫切的住房條件改善需求,農村地區建筑改造成為了美麗鄉村建設下的重要工作內容。據此,我必要對江淮地區美麗鄉村的建筑改造方法進行討論探究。
現階段,隨著我國城市建設步伐的日益加快,農村地區在發展趨向、建筑審美等方面受到了極大影響,進而導致農村地區傳統的建筑風貌不斷消失。同時,現代化、高層化的樓房建筑拔地而起,最終造成城市與農村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問題,對美麗鄉村的建設造成了極大阻礙。面對這樣的負面情況,建筑行業相關人員必須要明確區分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在文化特點、建筑需求、環境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性,進而秉持立足實際、具體分析的建筑理念與審美觀念,力求發揮出農村地區建筑產品在文化傳承、風俗保護等方面的最大化價值。
基于農村與城市在經濟水平、教育水平、設施水平等多方面的客觀差距,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走入城市,進行工作生活,使得農村地區出現了留守老人多、留守兒童多、青壯年稀少的居民狀態。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在建設美麗鄉村、改造農村建筑的工作當中,必須要轉變統一化、年輕化的設計思想,將老年人和兒童作為建筑服務的主體角色,進而做好建筑結構中動線、無障礙設施、安全設施等方面的設計,以免對農村特殊留守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
“原生態”是農村地區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重要特點。在美麗鄉村建筑改造當中,相關人員在城市環境中的建筑經驗很難受用,所以必須要對當地的居民風俗、產業特點、自然結構、氣候環境展開全面、長期的調研,才能保證建筑成果在布局安排、功能設置、交通結構等方面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樣一來,一方面會導致人員、時間、資源等鄉村建設前期成本的大量消耗,另一方面也會給相關人員造成較大的工作壓力[1]。
2018年,我國相關部門發布了《強化鄉村規劃引領》的政策文件,并提出了“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注重保持鄉土風貌”等鄉村建設要求。基于此,在江淮地區的鄉村建筑改造設計當中,應堅持保護為主、新舊共生的改造原則,致力于實現既有舊貌、也有新顏的理想效果。
2.1.1 做好鄉村地區特色文化的保護與改造
在明確設計思路、制定設計方案之前,筆者對江淮地區的建筑特點進行了充分調研。研究發現,江淮地區作為明清時期南北文化的重要交融地,具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文化特點,使得當地建筑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淮河文化、徽州文化、中原文化、吳越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的影響,最終呈現出了南北交融、別具一格的獨特風貌(如圖1)。據此,在進行美麗鄉村建筑改造方案的設計時,可將青灰色作為建筑墻體與磚瓦的主色調,并融入等斗拱、馬頭墻、觀音兜等帶有江淮地域特色的建筑結構,以便較大程度地還原出傳統江淮建筑古樸雅致的獨特風貌。

圖1 江淮建筑案例
2.1.2 做好鄉村地區特色環境的保護與改造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優勢。所以,要想建設好、發展好美麗鄉村,就必須要注重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性甚至共生性,保護好鄉村地區的山山水水。據此,在江淮地區的鄉村建筑改造設計之初,要對建筑區域周邊的自然環境進行細致考察。在此過程中,若發現農村房屋附近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與風景視野,應充分遵循依山而建、和諧環保的設計原則,將農田、建筑等人文景觀與自然山水交織在一起,從而共同構成人與自然相生相依的和諧畫卷。從當前來看,西湖風景區“景中村”地區、“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地區(如圖2)、“城市最佳實踐區”滕頭村地區等優秀案例均具有良好的借鑒參考價值。

圖2 婺源地區的鄉村建設景觀
在建設美麗鄉村、改造農村建筑的過程當中,要考慮到鄉村地區的長短期發展需求,對建筑整體的規劃安排、布局方式進行合理設計。一方面,應意識到短期內的旅游開發、民用商用等建筑功能。另一方面,也應對鄉村地區長期的生態保護、文化建設、條件改善提起重視。據此,在實際調研考察的基礎上,還需將整體布局、鳥瞰規劃、單體透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改造思路落實到設計方案當中,既從短期的旅游、商用等角度出發,對農村建筑及周邊環境進行美觀性設計,致力實現植被在整體建筑區域中的全覆蓋,同時也要從長期的保護、建設等角度出發,依據當地原有的山體坡度、交通線路,設計出階梯排列、錯落有致的布局結構,以確保當地居民的出行便利與景觀視野[2]。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說:“一個好的城市,是一個能夠讓人面對完整人生的城市”。從當前來看,這一觀點與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中宜居、宜業、宜游的建設要求不謀而合。基于此,為了提升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為了促進農村地區形成更加優良的經濟發展基礎,有必要立足實際,在建筑改造設計方案中落實以下人文性內容。
首先,要明確當地居民及人文環境對建筑功能的實際需求。現階段,由于多數年輕人選擇進城學習、生活或工作,大部分農村居民以留守老人為主。此時,考慮到老人年齡較大、行動能力較差,無法適應高樓層的居住生活,因此需要將養老型的平房戶型作為建設重點,以確保滿足老人的客觀居住需求。同時,鑒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薦,在未來勢必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或回流到農村地區當中。所以,還應在設計方案中適當加入面積較大、結構現代的高層民房戶型,以此為留村發展的青壯年群體提供居住便利[3]。
其次,基于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之間的差異性,還需將農活勞作、鄰里社交、旅游接待等特殊性的建筑需求納入到設計方案中。例如,可將庭院區域的地面鋪裝設置為硬質材料,并融入滲水型的鋪裝結構,以便谷物在庭院中得到充分晾曬,并保證庭院地面對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機設備具備較強的承載能力。
最后,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的市政設施條件較差,農民日常的飲水用電難以獲得穩定供給。據此,在建筑改造的設計方案當中,還需根據當地的風能、太陽能等自然能源條件,在房屋結構中裝設了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組等能源設施,以此構建出以太陽能或風能為支持的熱力系統和發電系統,為農村居民的水能、電能資源需求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與保障。
總而言之,美麗鄉村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的朝夕之功,而是長期性、系統性的大型改造工程。在此工程當中,建筑改造作為最基礎、最貼近民生的階段,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因此,在江淮地區的農村建筑改造當中,必須要制定出針對性、實際性的建筑改造設計方案,以便彰顯鄉村地區獨特的自然優勢與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