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榮華
(山西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山西 大同)
腸道炎性病變屬于常見腸道疾病,尤其炎性腸病因其不同時期的表現不同,臨床診斷和治療均有一定難度,容易出現誤診和漏診,進而貽誤治療時機,帶來不良后果。一般情況下,炎癥性腸病內鏡下表現比較復雜,鑒別診斷也相對困難,對臨床診療亦不能提供有效依據。所在醫院將結腸鏡檢查與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聯合應用在腸道炎性病變患者診療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52例腸道炎性病變患者,對診療情況加以總結、分析,內容如下。
收集所在醫院52例腸道炎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資料中內容進行提取。本組所選患者意識清晰,均符合本次研究調查納入病例標準:(1)簽署治療同意書;(2)臨床資料完整;(3)符合診療標準;(4)無其他全身性疾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內外科嚴重病變;(2)診斷依從性較低或中斷檢查。
本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齡17-68歲,平均(49.69±4.35)歲。
1.2.1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結腸鏡檢查與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
(1)腸道準備[1]:
①檢查前兩日,進食易消化無渣飲食,不吃蔬魚、肉類及水果,檢查當日禁食水,由家屬陪同;
②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3袋(一袋劑量為68.56g);
③檢查前一日晚飯(17點進食)后兩小時,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袋+1000毫升(2瓶礦泉水)溫水溶解,半小時內喝完;
④檢查前4小時,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袋+2000毫升(4瓶礦泉水)溫水溶解,在一小時內喝完;服藥期間來回走動,輕柔腹部,排便至大便成清水樣(無色或黃色透明水樣),才可行腸鏡檢查。
(2)腸鏡檢查:
常規按序準備好攝像鏡頭細管,并由肛門位置進鏡,將腸鏡循腔插至回盲部,退鏡對腸道內部情況進行觀察。對病變部位鏡下形態攝影采集,并利用腸鏡孔道,在患者病變腸道黏膜不同區域鉗取需要送檢的活檢組織數小塊,粘于小條濾紙上,分類從速放入含有10%的中性福爾馬林固定液的標識小瓶中,檢查完成后,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禁止劇烈運動。術后于腸鏡報告中加注所見病變部位及活檢部位文字描述,收集活檢組織,送病理學檢查。
對結腸鏡與活檢組織病理學聯合檢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對比臨床診斷與病理學診斷符合情況。與此同時,分析本組患者通過結腸鏡與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后的治療效果。判斷標準[2]:(1)顯效:治療結束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體征明顯好轉,結腸鏡檢查黏膜組織呈修復性改變;(2)有效:臨床癥狀基本緩解,體征有所改善,潰瘍病變愈合,黏膜基本正常;(3)無效:癥狀無改善,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值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腸鏡與活檢組織病理學聯合檢查結果顯示:本組52例患者均得到明確診斷,且明確為腸道炎性病變,診斷正確性達到100.00%(52/52),其中潰瘍性結腸炎17例,克羅恩14例,缺血性腸炎6例,藥物性腸炎5例,放射性腸炎2例,偽膜性腸炎2例,腸結核6例,詳細情況見表1[3]。
腸道炎性病變比較常見,尤炎癥性腸病通常呈慢性過程,發病機制復雜,其主要臨床表現又多有相同之處,表現為便血,水樣/黏液樣便、腹痛、腹瀉等。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不僅與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存在一定關系,同時也會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4]。結腸鏡檢查可對腸黏膜病變進行集中觀察,結合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對腸道病變類型及程度進行確定,成為腸道炎性病變患者重要的檢查和診斷手段。本研究結果顯示,所選患者均接受結腸鏡與活檢組織病理學聯合檢查,52例患者均得到明確診斷,診斷正確性達到100.00%,說明聯合檢查的臨床價值。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結腸鏡與活檢組織病理學聯合檢查,可保證腸道炎性病變患者的診斷效果,同時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結腸鏡與活檢組織病理學聯合檢查之所以能夠發揮如此效果,關鍵在于:

表1 本組患者診斷相關情況(%)
結腸鏡能夠對結直腸及其末端回腸進行直觀觀察,利用腸鏡直接去黏膜組織進行活檢,從而確定病情,為患者針對性治療提供依據。一般而言,對于炎癥性腸病患者而言,除了有結腸鏡檢查禁忌癥者,如中毒性巨結腸,對于高度懷疑有炎癥性腸病的患者,均需要開展結腸鏡檢查,這樣才能保證觀察到患者腸道總體情況。在實踐工作中,由于很多非甾體類消炎藥物可能會損傷腸黏膜,進而造成組織學改變,因而提倡在開展結腸鏡檢查之前應告知患者禁止服用非甾體類藥物,也不能將磷酸鈉作為腸道準備的藥物。有研究發現,結腸鏡聯合其他檢查方法,能夠對炎癥性腸病進行有效鑒別,有專家開展前瞻性研究,對35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采用結腸鏡檢查聯合黏膜組織活檢,89%的患者得到準確診斷。
很多腸道疾病臨床表現比較相似,且在內鏡下的影像也很難做出有效鑒別。例如藥物性腸炎和放射性腸炎,從發病人群來看,藥物性腸炎的發病人群多為重病或老年患者,放射性腸炎的發病人群則主要是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患者,均會出現一定的腸黏膜病變表現,但是藥物性腸炎發病位置主要集中在結直腸,而放射性腸炎則在結直腸的基礎上,累及到小腸,通過人群特征和內鏡下具體表現,可加以區分和鑒別。本組患者中,潰瘍性結腸炎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克羅恩病,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而言,無性別上的差異,且所有年齡均可發病,病變起始于直腸,可逐漸向近端蔓延,黏膜下有潰瘍、水腫和充血等表現,并且部分患者會合并炎癥性腸息肉,增加治療難度。克羅恩病發病人群多為16-30歲年輕人,內鏡下特征比較顯著,黏膜異常表現,但病灶間黏膜往往未發現異常。
黏膜組織活檢在診斷腸道炎癥性病變中發揮重要作用,雖然現階段缺乏能夠明確診斷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學標準,但是開展黏膜組織檢查仍然是主要診斷方式,且能夠發揮明顯作用。通常情況下,結腸鏡檢查需要保持一定的進鏡深度才能保證診斷結果,標準是達到回腸末端,并在直腸和回腸末端必須取組織進行活檢,對于左半和右半結腸,應該取黏膜組織進行活檢。在此基礎上,對病灶位置及病灶周圍看似無異常的組織,也必須取活檢。組織病理學診斷過程中,不同位置組織分開存放、標記。有研究指出,在內鏡下所觀察的結果,病變組織嚴重程度不代表組織學診斷結果。也就是說,內鏡下炎癥程度與組織學診斷結果并非完全平行。例如,組織學檢查提示某位置有炎癥變化,內鏡觀察該位置有時可提示為正常黏膜組織。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對于多種急性炎癥性腸道疾病患者而言,雖然內鏡提示黏膜組織潰瘍或糜爛,但是由于其組織學表現缺乏特異性,僅能夠反應出炎癥程度,這種情況說明活檢組織學在診斷急性炎癥時無特殊價值。
綜上所述,結腸鏡和組織病理學聯合檢查不僅能夠對患者病情進行明確,同時也能為患者治療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臨床診斷效果明顯,且操作方法簡便,具有臨床應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