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四川 自貢)
作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肝臟局灶性病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死亡率,并隨著肝臟內部結構的異常增生、炎癥反應以及異常代謝等發生病理變化,不但對患者的肝臟功能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還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通過早期診治對其預后具有重要影響。近些年,伴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得臨床上對肝癌的診斷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從而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準確依據。然而由于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以至于降低了早期診斷的準確性,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階段,從而增加了治療難度。因此,早期診斷對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為探究常規超聲與超聲造影檢查等影像學檢查方法對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價值,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0例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為對象,最后經術后病理診斷,旨在探討兩種影像學檢查價值。
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將70例疑似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女性分別為51例、19例,年齡25-84歲,平均(54.5±2.3)歲,病灶直徑0.92-8.24厘米,平均(4.58±1.13)厘米。納入標準:(1)參與此次研究活動的人員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人員依從性較高;(3)近三個月,未接受過相關疾病的治療。
全部患者均采用常規超聲檢查與超聲造影檢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企晟(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HRQ-F2000),探頭頻率設置為2.0-5.0MHz范圍內。常規超聲檢查前,應叮囑患者處于空腹狀態,并協助患者處于仰臥位,順著肋緣下、肋間連續探查,隨后對患者的肝臟病變位置、數量、大小等信息進行記錄,觀察彩色多普勒顯示的內部回聲、邊緣血流分布狀態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在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肝臟檢查后,應啟動超聲造影模式,造影劑采用六氟化硫微泡(Bracco Suisse SA;注冊證號:H20120527;規格:59mg六氟化硫;劑型:注射劑)。使用方式:使用前應取5mL生理鹽水把聲諾維配置成微泡混懸液,并混和搖勻,使其變成含有微氣泡的乳白色溶液,在進行造影操作時,造影劑應由肘前靜脈進行快速團注,每次2.4mL,然后注射5毫升生理鹽水進行沖管。在注射造影劑后應實時觀察肝臟病變及其附近正常肝組織的回聲變化,每個病灶的觀察時間均應在6分鐘以上,并記錄病變位置、數目、內部回聲以及邊界特征等,每個時向化分包括動脈相(0-30s)、門靜脈相(31-120s)、延遲相(121-360s),在延遲相時,應快速對肝臟進行掃描,并密切關注是否出現新病灶,同時觀察血流信號增強開始時間、增強峰值時間以及減退時間,對血流信號進行分級。整個檢查過程產生的全部動態造影數據應儲存在超聲儀內,造影結束后,由超聲造影醫生進行閱片以及診斷。
血流信號分級:0級:沒有見到血流信號;Ⅰ級:能夠觀察到少量的血流信號;病灶內能夠觀察到1-2個點狀血流信號;Ⅱ級:能夠觀察到較多的血流信號,病灶內能夠看見3-4個點狀血流信號;Ⅲ級:能夠觀察到豐富的血流信號,病灶內能夠看見超過4個點狀血流信號或直接看到2條管壁清晰的血管。
SPSS 21.0軟件處理相關數據,名義變量資料、定量資料分別經(%)表示,行χ2檢驗、經(±s)表示,行t 檢驗;存在差異(P<0.05)。
通過對70例患者進行術前超聲共發現83個病灶,后經穿刺活檢或術后病理檢驗,結果表明良性病灶、惡性病灶分別為29、54個,見表1。
經常規超聲檢驗,共檢出良性病灶(21/89),檢出惡性病灶為(31/89),準確率為62.65 %,見表2。
經超聲造影檢驗,共檢出良性病灶(49/89),檢出率為,檢出惡性病灶為(27/89),準確率為91.57%,見表3。
常規超聲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分別為57.41%、72.41%、62.65%;超聲造影診斷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度分別為90.74%、93.10%、91.57%。兩種方法的診斷結果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1 病理檢查結果(n,%)

表2 比較常規超聲診斷結果(n,%)

表3 比較超聲造影診斷結果(n,%)

表4 對比常規超聲與超聲造影診斷的靈敏度、特異性以及準確度(%)
在29個、54個良、惡性病灶病血流常規超聲顯示率為27.59% (12/29)、46.30%(25/54),超聲造影顯示率為68.97% (20/29)、92.59%(50/54),兩種檢驗方法差異顯著(P<0.05)見表5。

表5 比較常規超聲與超聲造影顯示的血流分析情況(n,%)
肝臟局灶性病變屬于臨床上常見的病癥,一般在肝臟內以單發或多發的形式發生,并具有良性、惡性之分,而不同性質的病變導致其治療方案以及預后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早期準確肝臟局灶性病變的性質,不但能夠科學的對其制定出治療方案,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了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
近些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超聲影像學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成為了疾病診斷的首選方法,且具有操作簡單、便捷、無創以及可重復性操作等優勢,從而提高了對患者疾病診斷的準確率。以往,臨床上在對疾病進行診斷時,常采用常規超聲方法,該方法雖然能夠清晰的顯示肝臟局部病灶的血流供應、位置以及大小等形態學信息,然而極易對病變位置的較深、低回聲以及血流供應少的病灶檢查效果受到限制,加之在診斷時容易發生誤診、漏診等現象,從而降低了對疾病的診斷準確性。當前,伴隨著超聲影像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得超聲造影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超聲造影診斷通過靜脈推注超聲造影劑,能夠增強肝臟組織內血流信號,清晰顯示肝臟據灶性病變組織以及微血管的血流灌注,提高了圖像的對比分辨率,不但有利于醫生對病灶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同時還提高了對疾病的診斷率,從而為患者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信息。結果顯示,通過對70例患者進行術前超聲共發現83個病灶,后經穿刺活檢或術后病理檢驗,結果表明良性病灶、惡性病灶分別為29、54個。經常規超聲檢驗,共檢出良性病灶21個,檢出惡性病灶為31個,準確率為62.65 %。經超聲造影檢驗,共檢出良性病灶49個,檢出率為,檢出惡性病灶為27個,準確率為91.57%。常規超聲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分別為57.41%、72.41%、62.65%,明顯低于超聲造影90.74%、93.10%、91.57%(P<0.05)。 在29個、54個良、惡性病灶病血流常規超聲顯示率為27.59%(12/29)、46.30%(25/54),超 聲 造 影 顯 示 率 為68.97%(20/29)、92.59%(50/54),兩種檢驗方法差異顯著(P<0.05)。說明將超聲造影診斷應用于肝臟局灶性病變診斷中有價值。綜上所述,通過讓全部疑似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接受常規超聲與超聲造影檢查,結果證實,超聲造影檢查能夠反應血流分布情況,提高對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性,從而為后續的治療提供準確依據。